話說《高達破壞者3》最近剛剛發售,村長那叫一個刷得起勁。在公司玩的時候還算正常,一到宿舍裡就像磕了藥似的,一邊玩一邊喊著各種中二臺詞,感覺下一秒就要上天了。更帶感的是,他的PS4一運行起《高破3》,風扇便會發出巨大聲響,感覺隨時可能爆炸。
看著村長燃燒的背影,我們或多或少也都想起了對於機器人的那份熱愛。這裡說的機器人,當然不止是高達了,任何機甲、蘿蔔,都可以算。那麼,咱就放正片吧。
說起蘿蔔,我最早正式接觸的應該就是GB版《第2次超級機器人大戰G》了。由於年代久遠,其他的機體都記得不是很清楚,唯有第一關一開始操縱的那臺「鋼彈V」印象特別深刻。
當初盤來玩的時候,我聽說這是一個和「機器人」有關的遊戲,於是一開始發現出來的是一架小飛機的時候,我瞬間懵了。
沒看過高達動畫不知道這叫核心戰機
《V高達》的主角開著小飛機戰鬥實際上大有深意(我猜的),直到我看過本作的動畫之後才明白:其實只是主角的戰鬥方式和一般人不太一樣……
雖然看過了很多《高達》,但《高達V》依然深得我心,主角砸鍋賣鐵的式玩法比起光束槍對射、雷射劍對砍更有創意。試想原本印象中非常強力的兵器——高達被當成消耗品來用,那種感覺其實挺不錯的。
其實本人一直都不是一個機甲迷,但是在維護世界和平的路上,我深知一點,單單靠人類的力量的遠遠不夠的,因此我也努力去考慮了能夠妥當地提供戰鬥力的機甲,在小學時,我遇到了《神龍鬥士》(《魔神英雄傳》),神龍鬥士要是硬分也得屬於超級系,劈友的時候,瓦塔諾和神龍鬥士的劍都會燃起熊熊烈火,然後使出「一刀兩斷 登龍劍」,在同系列的機甲中,我最不會考慮的應該是史巴拉古大師的戰王丸,他總是打架遲到,理由不是堵車就是睡過頭,這也使得小學門口的小攤子上,賣得最好的玩具就是龍神號,戰神丸因為人氣的原因,其銷量甚至遠遠不及小浣熊乾脆麵的辣雞翅口味,小學時候最美的事兒,就是買臺龍神號,吃著無花果絲,再和班花聊騷兩句。
龍神號的名頭特別多,瓦塔諾等人不斷地打架升級,後面強敵輩出,因此機體也得趕上新變化,和中華大地美麗的大好河山共同成長,我現在查了一下,後續的升級版本為:龍王號,新星龍神號,宇宙型龍神號,龍星號,天翔龍神號,獅子龍神號,鳳凰龍神號,劍王龍神號,月光龍神號,白虎龍神號,雷電白虎龍神號,超魔神龍神號,古代龍神號。
後來稍微大了些,看到《神龍鬥士》又出了新的章節,叫《超魔神英雄傳》,也就是索開山之後的故事了,主角瓦塔諾名字也回歸了原名,叫戰部渡,小渡(日語念做瓦塔諾),現在看來沒有小時候那個勁兒了。
我雖然是個(半吊子)科幻愛好者,然而對機甲其實一直沒那麼感冒,大約是對硬科幻的架構以及人的故事更感興趣的緣故吧。不過例外的是有一款遊戲:《泰坦天降》。
你知道的,這款遊戲來自最初的《使命召喚》系列的製作團隊,它在E3 2013上首次公布的時候人與機甲之間的火爆戰鬥和微妙平衡就展現得恰到好處,玩過Beta測試之後進一步堅定了我預購的決心,這也是我少有的會自己提前預購的遊戲之一。
數量不多但造型獨特性能各異的機甲,與超高機動性的人類步兵之間貓和老鼠的遊戲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至今為止,我也認為沒有哪款FPS新作能把角色機動性的設計把握得像《泰坦天降》一樣到位,而泰坦機甲之間的戰鬥則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同樣是設計精良平衡優秀的遊戲系統。
而遊戲中機甲的造型和眾多武器不難看出有對過去的經典科幻作品的致敬:靈活的遊俠來自《第九區》,性能中等的天神則起源於《裝甲騎兵》,部分武器的設計則帶有濃烈的《異形》與《阿凡達》的影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遊戲其實沒有機甲斷肢或是受傷影響機動性的設定,但Respawn仍然給機甲製作了極為詳細的破壞模型,嚴重受損的機甲的內部結構暴露無遺。
順便一提,當時差一點就衝動要剁手入典藏版,不過考慮了一下擺放空間的問題以及家裡的貓大爺會對模型(那也能叫手辦?不信)下何種毒手的問題……如今看來真是慶幸。
如果說機甲是男人的浪漫,那我一定不是個浪漫的人。
還記得初中時上電腦課,有機靈的同學在學校的電腦裡發現了《超級機器人大戰》,具體是哪一部我不太清楚,只記得是黑白畫面,有個特別牛逼的駕駛員叫國華,正好那時候我們的校長也叫「X國華」,這梗樂了我們好久。每次上電腦課,班裡的大多數男同學都想方設法趁著老師不注意偷偷玩個幾回合,即便學校電腦每次關機後都會清空數據也樂此不疲(後來他們發現可以用3.5英寸盤備份存檔),可我稍微試了一下之後卻覺得沒什麼意思,有這功夫還不如掃幾把雷呢。
這之後我也始終對機甲這玩意兒興趣一般,直到在大學同學的力薦下看了《EVA》。
很難說最初是什麼吸引我去看《EVA》的,也許單純的只是想補一下這千萬人口中的神作吧。看完之後,確實特別中意機設(尤其是手持小刀的二號機),可由於其他某些原因——比如厭惡真嗣,結局也有些過於玄乎——算不上是大愛。
我在想,要是有一部撇去這些亂七八糟的、簡單粗暴的機甲片就好了。結果沒過多久,《環太平洋》公布了。
《環太平洋》幾乎在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冠上了「真人版EVA」的帽子,然而對我來說它卻比《EVA》更合胃口。像是這種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劇情大多不怎麼樣,但在《環太平洋》身上倒是一件好事;從地底鑽出來的怪物也比使徒什麼的更易於理解;至於機體,雖然和《EVA》不是一個路子,但也夠帥氣了。
而影片的實際表現也沒有讓我失望,這也成了我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到影院二刷的電影,其中一次還特地選了IMAX。沒有冒犯的意思,但當這強大特效疊加影院巨幕的增益BUFF,所帶來的震撼力真不是《EVA》能比的。
在去年的TGS上,我有幸感受了VR版的《創聖的大天使》。雖然對這動畫一無所知,但那種置身駕駛艙的感覺真是特別棒,詳細的試玩體驗可以戳這裡。試想一下,假使往後《環太平洋》也推出VR遊戲,那還得了?!
對了,《環太平洋》的配樂也是gin到飛起!
千百次地聽到別人表達過對《終極地帶》續作的企盼。
我自己沒說過。這麼好的事,不太敢想,也不會太失望。
後來,小島秀夫離開了科樂美。難以想像今天的科樂美會撿起這個系列,在本世代主機上做一款機器人動作遊戲。
「未確認浮遊快感」是我在遊戲中最深刻的機器人回憶。來自埃及神祗的名字,脫離引力的生死戰,行雲流水的斬殺,還有機器人胯下的巨物,都是我忘不掉的印象,這些印象並不都十分舒適,但總體非常精彩。
《終極地帶2》是我玩過最華麗、最爽快、最帥氣的動作遊戲之一,它的節奏把控、特效處理、場面安排,現在每次回想起來,也讓我心癢。
作為一款原創機器人遊戲,《終極地帶》系列雖然銷量一般,前途渺茫,但至少它讓很多人難忘。《潛龍諜影5 幻痛》裡的飛出去把敵人抓過來的機械手,和蟲洞回收裝置,都是《終極地帶》彩蛋,可見小島本人也一直心心念念。
不論續作,至少《終極地帶2》是一款好遊戲,有幾場好勝負,和一幫酷極了的機器人。
我喜歡上的第二部機器人動畫是《交響詩篇》。
《交響詩篇》中的機器人會踩著滑板,利用光粒子潮在空中像衝浪一樣「滑空」。少年和少女第一次一起駕駛機器人時,少年是被少女抱在懷裡的……他們後來一起駕駛機器人拯救了世界。
那第一部喜歡的機器人動畫是《EVA》。但當時覺得這動畫真tm絕望啊,碇真嗣能再振作一點就好了,凌波麗在她的靈魂被填滿後不死就好了,明日香不要那麼慘就好了……後來有本名叫《Retake》的同人本把碇真嗣和明日香的遺憾填補了,《交響詩篇》填補了凌波麗的這部分。
《交響詩篇》是一部很瀟灑,很浪漫的動畫。
人如何才能飛行?長出一對翅膀太假,坐在飛機中太真,那就讓我們來空中衝浪吧。動畫中除了機器人可以滑空,人們也可以自己踩著滑板在空中滑翔。
男孩要如何才能和女孩在一起?男孩的」掛墜「(魂魄啟動器)裡刻著一個名字:Eureka(優萊卡)。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後狂喜高喊的那句話成了女孩的名字——我找到了(Eureka)!Eureka,我找到你了。於是男孩就和女孩在一起了。
當然其間過程沒這麼簡單,優萊卡是個優秀的機器人駕駛員,行事做派性情又果斷,對待一般人總是冷冰冰的,有種禮貌的疏離,此外還帶著三個孩子(誤)。傻憨憨的蘭頓為了追求心儀的女孩,被百般捉弄,吃足牌頭,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交響詩篇》是當年最好的機器人動畫(之一),女主角優萊卡也是當年Anime Expo的最佳女性角色,在日本機器人動畫史上足以留名。作為衍生,動畫中的機器人在《第2次超級機器人Z》等遊戲中還有登場。
《交響詩篇》消耗完了我當年對於動畫所有的激情,再看別的動畫也是味同嚼蠟。在那之後,還是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機器人動畫,比如《天元突破》之類的。但個人的排行裡只有《EVA》和《交響詩篇》,只有1和2,沒有3。
機器人?我也喜歡吶,如果你是說長得是這樣的機器人……
在你一個人過生日的時候,她能忽然出現到你的面前,搖晃著腦袋給你唱生日歌,把你的臉狠狠按到蛋糕上,然後拿著香檳使勁搖晃然後噴到你的臉上。然後她就會搬到你的家裡,和你開始二人生活。
在你要遲到時,她能用飛一樣的速度帶你到教室。在你課上睡覺時,她能隨手接到老師丟來的粉筆。在你在你們路遇危險時,她功夫了得,刀槍不入,能三下五除二地制服歹徒。她不需要睡覺,不需要吃飯,每隻需要充充電。她不會對你表露太多感情,甚至見到你和其他女孩子在一起也不會生氣和嫉妒,但是卻會拼盡所有地守護你。
如果正好你也想要一個這樣的機器人,不如現在就好好學習數理化,也許在六十一年後的今天你就可以製作出這樣的一個機器人,然後用時光機器把它送給今天的自己,或者……你還是看看《我的機器人女友》得了。
這麼看來,除了最後歪樓的老王,大家果然都是懷抱著機甲情結的。那麼關於機器人,你又有什麼想說的?讓你入這坑的又是哪部作品?趕緊說說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