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談到黑龍江呼瑪縣舉行武俠文化旅遊周活動,以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作為線索。其中一個環節是武俠音樂會,這無疑是整個活動的一大亮點。音樂會上歌手演唱著金庸武俠影視劇中的經典曲目,引領萬人同唱。今天我們的話題就以金庸影視劇中的音樂來引子,談談歌曲裡面的快意江湖!
據資料顯示,金庸小說被搬上媒體,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電影版《神鵰俠侶》。電視媒體是在1976年,那一年同時上映了三部金庸的武俠劇,分別是《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這三部電視劇可以算是金庸電視劇裡的開山鼻祖。這三部劇中同時也流傳了一些經典歌曲,但介於年代久遠,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或者聽過其他版本但不知道是出自這裡。比如在電影《東成西就》裡張學友演唱的誰是大英雄,原版就出在76年電視劇版《射鵰英雄傳》這部劇裡。還有《書劍恩仇錄》的主題曲,是由不老男神鄭少秋演唱,這首歌在現在依然流行,旋律優美,歌詞飽含民族大義,可謂經典!
但說起膾炙人口,我們第一首會想到的歌曲就是83年TVB播出的《射鵰英雄傳》裡的主題曲《鐵血丹心》。這部劇創下了收視神話,不僅是在香港,在全國甚至全球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重播。這首由羅文和甄妮對唱的曲目也成為傳世佳作。其中副歌部分:「逐草四方沙漠蒼茫,哪懼雪霜撲面,射鵰引弓塞外奔馳,笑傲此生無厭倦。」更是給聽眾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江湖生活。在我們父輩這一代,他們的武俠夢就是草原狂奔,快意恩仇。他們的武俠情就是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他們的武俠夢就是傻郭靖俏黃蓉,攜手互補。
然而金庸影視劇到了90年代真正進入了高潮。不管是拍攝手法,還是演員的演繹,90年代都可算是最黃金的時代。比起現在更加的優秀。而影視劇音樂這塊也是到達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幾乎90年代的金庸影視劇裡的歌曲,都是能排上歷史金曲榜的。它們不僅節奏優美,風格多變,朗朗上口,而且歌詞創作基本上匯聚了當時歌壇的幾位神級大咖,諸如黃霑,林夕等。他們筆下的語句,讓人瞬間融入到歌曲世界。就算是單獨拿出來閱讀欣賞也不失為經典名句,比起現在的流水帳歌詞,那個時候的歌曲真的是神作。讓人無比的懷念和珍惜!
有了好詞曲,沒有好的歌手來演繹,這才是最可惜的。縱觀金庸劇幾十年的走向,唯一能自豪的說自己是金庸歌曲之王的就只有周華健一人。在活動現場歌手也演繹了周華健的經典曲目《刀劍如夢》,帶起現場觀眾的熱情高潮。說周華健是金庸歌曲第一人,也不是空穴來風。雖然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周華健演唱的金庸影視劇的歌曲是否是最多(4首,有一首是國語粵語雙版),但論經典程度,那就無人能及。這裡面除了《江湖笑》的傳唱稍微低一點,其他四首可是殿堂級的。比如《刀劍如夢》的灑脫,《難念的經》的無法超越。金庸自己評價周華健是:「華麗的詞句,健美的歌喉。」
而這其中我個人最推崇的一首是《神話情話》,國語版本是《天下有情人》,這首歌是95版本《神鵰俠侶》的主題曲,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古天樂和李若彤的版本。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聽過的不是胡兵唱的《歸去來》嗎?其實這是因為內地引進這部劇時,自己又做了一個新的主題曲。香港原版的主題曲就是《神話情話》。先不論這首歌詞怎樣,先說一下這首歌的曲子,毫不誇張來說,我是因為一句詞愛上一首歌的。這句詞其實就是轉副歌時候的和音「啊」。這個部分至今也無法再找到和原版媲美的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是兩位原唱的再次演繹也比當時差上一截。齊豫的高音偏美音的唱功,把這句詞演繹得神乎其技。這個和音,你完全可以閉眼幻想著眼前就是楊過和小龍女雙宿雙棲的倩影。完美得無法挑剔!
金庸的影視劇音樂,雖然沒有一首是他自己做的詞,但很幸運的是後人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在詮釋著這個武俠世界,並且越發精彩。其實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能膾炙人口,除了精彩的內容,有血有肉的角色之外,還有真實的世界。這一點是虛擬的武俠小說和現實社會搭建起聯繫的重要橋梁,人物也許是假的,事件也許從未發生,但角色的性格卻有著像你像我的稜角,讓讀者感到不會那麼的生硬陌生。即使是別人的故事,也可以讓自己精彩。這就是金庸先生努力為大家搭建起來的武俠世界。就如呼瑪一樣,是真是假又如何呢?大家要的是一種情緒的寄託,僅此而已。
既然談到呼瑪和金庸小說的關係,那麼到底呼瑪有哪些證據來努力證明自己在金庸小說原型地這一範疇內的根正苗紅呢?且看我下一篇細談!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私信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