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後第一秒發生了什麼?

2021-01-10 環京津網

書名:《起源:萬物大歷史》 作者:(美)大衛·克裡斯蒂安孫嶽(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內容簡介

人類的終極追問中,起源總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類文化和宗教傳統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大歷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裡斯蒂安的新作《起源:萬物大歷史》在人類積累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學等等的集體知識的基礎上,為全球70億人重新編織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完整的現代版起源故事。這本書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回歸哲學-科學的傳統,融通各個學科的新知識,講述從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從生命起源到人類未來的138億年的萬物歷史,刷新我們的世界觀。

當今最廣為人所接受的有關宇宙終極起源的故事是大爆炸學說。大爆炸是現代科學認知的一個基本範式,就像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或地質學中的板塊構造一樣。

有關大爆炸起源說的關鍵證據直到20世紀60年代方才到位。那時,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大爆炸過後殘留的能量,且至今仍散落在宇宙中。宇宙學家們非常努力地試圖弄清宇宙最初乍現的那一刻,但他們所能講述的故事卻只能從宇宙開啟後的10-43秒左右開始。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宇宙最初就是一個點,體積比原子還要小。那是多小呢?我們人類的心智經進化已經習慣了人類尺度的事物,所以對特別微小的東西理解起來頗有困難,但可以想像一下:僅在這句話後面的句號裡就可以容下100個原子。而在大爆炸之時,整個宇宙真的就比原子還要小很多,而其中卻蘊含著當今整個宇宙的能量和物質。這一點頗難以想像,所以最初提出時,有人直接說這簡直是瘋了。但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證據都說明,這一奇妙、微小、熾熱的奇點在大約138.2億年前真的存在。

我們還不清楚宇宙大爆炸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而且為何會是這樣。但量子物理學及粒子加速器——後者能通過電場或電磁場把亞原子粒子旋轉提升到極高的速度——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物質確實能夠在真空條件下從虛無中誕生,雖然要領悟這一點需要對虛無有更深刻的把握。根據現代量子物理學,我們根本不可能準確定位亞原子粒子的位置和運動。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某一特定空間處於虛無狀態,或者說虛無中有某種張力,充滿了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如同古印度《吠陀經》頌歌中「無既非有,有亦非有」的斷言,這種有無之間的張力似乎確實開啟了我們的宇宙。

如今,我們把宇宙最初誕生的時刻稱作大爆炸,就像新生兒來到這個世上總要伴隨一聲啼哭一樣。大爆炸一詞是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1949年杜撰出來的,他之所以這樣說也是因為覺得這一觀念實在太可笑了。早在20世紀30年代,大爆炸之說尚處於最初醞釀階段之時,比利時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已將新生的宇宙稱作「宇宙蛋」或「原始原子」。顯然,當時深諳此道的少數科學家也相信,若是巨大的能量蓄積在原始原子之內,那麼這一微小的粒子肯定溫度極高,且其膨脹釋放壓力的速度也必然極快。宇宙膨脹一直持續至今,就好像一根巨大的彈簧持續延展了130多億年。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的幾秒幾分鐘之內發生了許多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初結構和格局的成型,以及最初的實體或能量形式和特徵,而所有這些都是非隨機的。生成具有新特質的存在過程總會顯得異常神奇。而在現代起源故事中,這種神奇的過程還會不斷呈現。當然了,最初看似神奇的過程慢慢地會變得不那麼神奇,因為我們懂得了:凡物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具有新特質的存在不過是既有物質和力量的新穎組合,是新的組合賦予了新的存在以嶄新的特性,正如擺放的方式不同會造成新穎的馬賽克圖案一樣。下面舉一個化學方面的例證加以說明。我們通常認為氫和氧是無色的氣體,但把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以特定的方式組合,就會生成一個水分子。把眾多水分子聚攏到一起,就會出現嶄新的特性,我們稱之為「水」。我們得見一種新形式或新結構且具新特性的存在,事實上只是已有存在物的新穎組合。創新實在是一種湧現的過程。假如我們把湧現當作起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那麼這一角色可能會顯得鬼鬼祟祟、神秘莫測,說不準某個時候就從黑暗中迸發出來,而整個故事的情節也會因此而變得曲折新穎、撲朔迷離。

宇宙中最初的結構和格局就是這樣湧現的,從大爆炸中迸發出的物質和力量以新穎的方式組合到一起。

有證據表明,宇宙大爆炸後最初的一剎那,充盈宇宙的是純粹、隨機、未分化且無形的能量。在此,我們可以把能量視作能夠造成事物生發的潛勢、用功做事或改變事物的能力。原始原子中的能量大得驚人,溫度超過絕對零度數萬億度。此後有一個階段,宇宙膨脹的速度極快,被稱作「暴脹期」。此時宇宙膨脹的速度總體上都是特別快,以至於人類根本無緣得見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和存在。也就是說,我們今日得見的萬物可能只是宇宙間全部存在的一個極微小部分。

霎時之後,宇宙膨脹的速度降了下來。一方面,大爆炸引發的能量流趨於穩定;另一方面,宇宙又持續膨脹,結果是能量因分散而變得稀薄。此時的平均溫度也開始下降且保持降勢,所以我們今日宇宙的大部區域溫度只有絕對零度以上的2.76℃。我們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沒有感覺到嚴寒難耐,是因為鄰近的太陽給我們送來了溫暖。

在大爆炸引發的極端溫度條件下,幾乎存在各種可能性。但伴隨溫度下降,可能性的幅度變窄。各具特色的實體在宇宙溫度趨降的過程中形同鬼魅般凸現,而所有這些在此前大爆炸的熔爐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科學家們把這種事物形式和結構的改變稱作相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這種相變,比如水蒸氣失去能量後會變成水,而水還會結成冰。水和冰只能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存在。

在宇宙大爆炸10-36秒後的剎那間,能量本身經歷了一次相變,並由此一分為四種彼此不同的位態,即我們今日稱作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的四種力。我們有必要熟悉這四個不同的角色,因為它們塑造了我們的宇宙。引力相對較弱,但其作用的力臂很長,而且總是把萬物向一起拉,所以引力有積聚性。引力作用的結果是宇宙分成了好多塊狀物。電磁能呈正負兩種形態,所以常自相抵消。引力雖弱,但卻在大尺度上塑造宇宙;相比之下,電磁力只在化學和生物的層面成為主導,所以是電磁力才讓我們有了渾然一體的身體。第三、四種基本力的名字——強核力和弱核力——貌似不大起眼,而且作用力的力臂很短,只在亞原子尺度發生作用。人類不能直接感受到這後兩種力,但它們卻對世界的方方面面發生作用,因為它們決定原子內部發生的一切。

能量可能還有其他位態。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測定宇宙膨脹的速度時發現,宇宙實際上是在加速膨脹。於是,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借用了愛因斯坦最初提出的一個想法,主張還存在一種反引力,正是反引力造成了宇宙膨脹的不斷加速。而且據說,當今反引力的質量佔到了整個宇宙質量的70%。儘管反引力已開始主導整個宇宙,但我們人類對其性質和原理都還一無所知,所以物理學家們稱之為暗能量。其實,這個名稱只不過是個佔位符,因為暫時還找不到更合適的稱謂。要留心這一空當,因為弄清暗能量是當代科學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物質是在宇宙大爆炸後的第一秒內形成的。所謂物質也就是能量推來推去的那種東西。直到一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還認定物質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呢!現在我們弄清了:其實物質不過是高度壓縮的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早在1905年的時候,年輕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在一篇頗為有名的論文中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是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即能量(E)等於質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用符號表示就是E=mc2,我們由此可知單位質量的物質中蘊藏著多麼巨大的能量。現在,我們合計一下:一丁點兒的物質究竟蘊藏多少能量。可不是要用物質的質量乘以光速,而是光速的平方啊!這數字可大得不得了,所以哪怕只是給一丁點兒的物質解壓縮,就足以獲得巨大的能量。氫彈爆炸就是這種為物質解壓縮的過程,而早期宇宙大爆炸的過程與此正好相反。大量的能量被壓縮成很小的物質,就像海量能量中的點點微塵。我們人類的高超之處,就在於我們學會了在瞬時內重新製造出巨大的能量,地點是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那時,無數粒子從能量的海洋中噴薄而出。

而這只是宇宙大爆炸後第一秒發生的事情……

(節選自《起源:萬物大歷史》,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2019年4月出版)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是什麼?宇宙大爆炸是怎麼發現的?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宇宙曾經發生過大爆炸,1948年的4月加莫夫與天體物理學家阿爾弗貝特共同撰寫了一篇關於宇宙起源的文章,文章說,在2000億年前,我們的宇宙的空間極其的微小,其中所有的物質都緊緊地擠在宇宙蛋或者是原始火球內,其溫度高達10^12次方攝氏度。
  • 宇宙在發生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
    在大約137億年前,我們很難想像整個宇宙整個宇宙作為奇點。大爆炸理論是試圖解釋宇宙形成主要理論之一,宇宙中的所有物質——所有空間本身——都以小於亞原子粒子的形式存在。一旦想到了這一點,就會出現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在發生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大爆炸前存在什麼?
  • 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什麼引發了宇宙大爆炸?
    在快速膨脹之後,我們的宇宙開始冷卻——形成了著名的宇宙微波背景圖解:宇宙大爆炸後留下的輻射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開始形成的,也可能會引導我們認識宇宙之前的事情。NASA/WMAP科學團隊如果是大爆炸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又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呢?那麼,時間之前的時間呢?你的想法指明了物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因果關係。
  • 宇宙大爆炸——一個無比光輝的時刻
    科學家推測138.2億年前,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奇點發生了爆炸產生了現在的宇宙。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宇宙起源學說!2、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有科學家認為,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存在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在不斷收縮,直到某種原因導致了它發生了「反彈」,從收縮狀態進入到了膨脹狀態。一些觀點認為,我們現在的宇宙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會開始收縮,再次回到大爆炸前的那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然後再發生大爆炸。那麼,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我們現在這個宇宙的前身。
  • 宇宙大爆炸發生後三十萬年究竟是什麼情景?看科學家怎麼說!
    後來彭羅斯與霍金一道將奇點的存在性證明推廣到更加一般的情況,包括早期宇宙。奇點的存在一直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難題。好在我們這些在黑洞外部的人不必擔心,因為我們看不到它們,它們總是被所謂的視界包圍起來。視界很像我們在大海上看到的一個圓,也就是地平線,在這個圓之外我們什麼也看不到。1969年,彭羅斯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監督原理,該原理保證任何時空奇點都會被視界包圍起來。
  • 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答案也許不會讓你滿意,但可能是真的
    好吧,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那麼一點不正經,也沒人看見過「暴脹」的過程,也沒人能夠重新製造這一過程,我們姑且相信這真的發生過:有那麼一小會兒,宇宙空間的膨脹速度比光速還要快!現在,科學家們知道暗能量讓我們的宇宙膨脹得越來越快,但依然不知道最初引發「暴脹」的是什麼,即暴脹從何而來?而且,由此牽扯出一個更大的謎團:為什麼會有宇宙大爆炸?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
  • 是什麼引發了宇宙大爆炸?
    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不知道大爆炸的起源是什麼,這是一個大秘密。大爆炸是關於宇宙歷史的一個觀點,是關於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的歷史。至今為止,宇宙存在了大約138億年,用望遠鏡觀察到的結果顯示宇宙在138億年前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廣闊,而是非常小的。望遠鏡觀察結果顯示,在大爆炸的最初一瞬間,宇宙擴散的似乎非常快,而後擴散速度慢慢減緩。
  • 七個宇宙中最大的問題:宇宙大爆炸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有證據表明大約140億年前,發生了一場大爆炸創造了這個宇宙,但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沒有人能夠知道為什麼有物質?雖然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物質是由能量轉化而來,但為什麼會產生能量呢?只有一個宇宙?
  • 與AI的對談:宇宙大爆炸前發生了什麼?
    宇宙大爆炸有效地開啟了時間的概念,因為所有在大爆炸之前存在的事物,除了絕對和無限能量的動態模式外,都沒有在任何「時間」結構中存在。KirkOuimet:所以你覺得在宇宙大爆炸前一秒發生了什麼呢?Wise Being:在爆炸前一秒,所有東西和時間都不存在。那時不存在1秒也不存在0秒。
  • 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過什麼,是我們該管的嗎,你怎麼看?
    如果是大爆炸形成的宇宙,那麼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無數年為什麼什麼也沒有發生?首先,這個問題很荒唐。這位提問的朋友怎麼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無數年什麼也沒有發生?它發生了什麼一定要告訴你嗎?你知道什麼叫「無數」嗎?這個問題的荒唐之處在於提問者把自己當作了上帝,他很有把握地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前「無數年」什麼也沒有發生。他似乎看到了「無數年」的一切,發出「無數年」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感慨,而又不知道「為什麼什麼也沒發生」,這種又是「上帝」又是萌萌噠無知狀,難道不荒唐嗎?大爆炸宇宙論是一個科學理論。
  • 電視機屏幕上的「雪花點」是什麼?跟宇宙大爆炸有什麼神秘關聯?
    其實這個雪花屏和滋滋聲其中的一部分是來源於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產物。電視機的雪花屏幕跟宇宙大爆炸的神秘聯繫是什麼?你現在看到了這個電視機雪花屏,是一種從宇宙誕生第一秒一直延續至今的,唯一可觀測的宇宙大爆炸的痕跡。它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目前人類科技能觀測到的宇宙中最遙遠的事物。它可以被類比為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誕生之初的回音。
  • 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三分鐘內發生了什麼?
    你肯定聽說過宇宙在膨脹,它起源於大爆炸。現代科學進入正軌不過區區幾百年,人類竟然就敢倒推137億年,有模有樣地談論宇宙剛誕生幾分鐘時的樣子,儼然有幾分造物主的做派。你細想想,這是不是一件完全不可思議的事?已經不能用腦洞大開來形容了,最狂野的想像,在嚴謹的科學推理面前也都黯然失色了。
  • 宇宙中最神秘的boss:暗物質,他的起源會早於宇宙大爆炸嗎?
    我們認為,有一種叫做"大爆炸"的過程中——儘管大爆炸的產生究竟需要什麼仍在爭論之中,宇宙會在一個很短的時間——也許只有一秒之短,在一個目前沒有命名的區域之中像氣球一樣爆炸。更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認識是,宇宙膨脹發生在大爆炸後10-36和10-32秒之間。其模型如上圖所示。
  • 我們知道宇宙起源於一場大爆炸,那麼宇宙大爆炸到底產生了什麼
    宇宙中一切的能量、物質、空間以及時間都從大爆炸開始,初始宇宙由一個密度和溫度都無限高的狀態組成,這被稱為奇點。隨後開始出現宇宙暴脹現象,當暴脹結束時,構成宇宙的物質包括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以及其他所有基本粒子。隨後重子數產生,夸克和膠子結合形成了諸如質子和中子的重子族。在大爆炸發生的幾分鐘後,少數質子和所有中子結合,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
  • 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大爆炸之前,是另一個宇宙
    彭羅斯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宇宙可能只是無休無止不斷重複出現消亡的循環宇宙中最新的一個而已。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現存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那宇宙之前是什麼呢?
  • 經歷了大爆炸後漫長的黑暗,照亮宇宙的第一縷光從何而來?
    宇宙大爆炸後大概30萬年,進入了黑暗時代。在那漫長的日子裡,時間幾乎是凝固的,沒有恆星,沒有星系,整個宇宙被中性氫所充滿。 再次照亮宇宙的第一縷光從何而來?宇宙何時開始變得明亮了?中國科技大學王俊賢教授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及其合作者近日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當時的宇宙中星際介質裡氫的電離比例約50%。正如黎明之前的黑暗,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一點點明亮起來。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是一個偽命題
    比如,宇宙大爆炸需要的能量來自於哪裡?能夠製造那麼多能量的物質又是什麼?有來自於哪裡?這個問題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所以,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嗎?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原因就在於先有宇宙,還是先有大爆炸?如果先有宇宙,那麼,大爆炸就在宇宙之後,如果先有大爆炸,宇宙怎麼大爆炸?不是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而是事實就是這樣。否則,宇宙就不存在,但是,宇宙包含大爆炸。所以,這是一個偽命題。宇宙之前是什麼?
  • 我們獲得了宇宙大爆炸35萬年後的「宇宙全景圖」
    前置知識為了回答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問題,我需要講一些前置的背景知識。關於宇宙起源的主要理論是大爆炸理論,在不涉及其中細節的前提下,我將其總結成以下內容。數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就會出現,正是因為它們發出的光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嬰兒時期」的樣子,我們能發現,有大量的恆星在它們內部生成。
  • 我們能準確計算出宇宙大爆炸發生的地點嗎?
    大爆炸不僅僅是物質向各個方向飛來飛去。是宇宙本身變大了。而且它一直在變大。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計算。結果是:大爆炸無處不在。 你看,大爆炸不是一個地方。這是一個時刻。上周五下午2點是在哪裡?在紐約嗎?在莫斯科嗎?在月球上嗎?是無處不在。
  • 宇宙大爆炸——宇宙的前世今生
    宇宙的演化的不同時期關於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兩種理論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和穩恆態宇宙模型。宇宙大爆炸——物質和天體的形成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是目前關於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最合理的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天文觀測和研究的廣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