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是一個異類,它的異已經深入骨髓裡,因而別人接受起來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法國電影中的這種「異」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諸多因素糾結之下形成法國電影的獨特魅力,既庸俗又高雅,既商業又藝術,既理性又荒謬,這種二元的性格又被稱為法國電影特有的氣質。
01 法國電影:裡昂的孩子
電影是在法國誕生的,這點毋庸置疑的,但是它的籍貫卻是裡昂,因此在法國電影中總帶有著以裡昂為首的外省風貌氣息。
裡昂市政府在紀念裡昂建城 2500 年之際,決定出版一部畫冊,定名為《25 個世紀,藝術、歷史與建築交匯的裡昂》,特請法國裡昂籍著名電影導演盧米埃爾學院院長貝爾特朗·塔維尼耶作序。
電影對於裡昂,乃至於對裡昂文化和歷史的地位可見一斑。
裡昂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甚至可以稱作是一座性感的城市,但是電影和盧米埃爾卻逐漸被這座城市所遺忘,就連一些作家都對這座城市一無所知。
但如同讚美這座城市的人一樣,裡昂一直都不是正面看著人們的城市,它是一座低頭前行的城市。
現今巴黎已經被譽為電影藝術的第二搖籃,裡昂這個最初的發源地則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
不乏有一些電影大師仍在裡昂拍片,向這座城市表達自己的敬意,例如馬塞爾·卡爾內的《泰蕾莎·哈根》,羅伯特·布萊松的《一個死囚的越獄》。
著名的裡昂國際短片節,正是對這所電影起源城市的銘記,同時也是電影融匯交合的一種體現。
電影誕生於裡昂從來都不是一件巧合的事,它的誕生是裡昂核心價值的體現,也是裡昂人秉性氣質的一種表達。
電影生於並成長於法國,反映的自然是法國的人情風貌。
對於法國而言,電影是文化、傳統、人情、人性,與此同時這些因素也決定著法國的電影取向與發展。
所以對於法國電影來說,講述的生活而非故事,它真實,但卻不一定是人們愛看的。
這也就是法國電影與美國電影本質上的不同,生活與思想、真實與智慧,感悟與教化,才是法國人眼中電影的本質。
02 巴黎:法國電影的愛巢
2007年,法國市政廳掛出這樣一道橫幅,上面寫道:《電影中的巴黎》,向人們高調地宣示電影與巴黎這座城市之間的親密關係。
對於法國來說,巴黎是自己國家的首都,但對於世界來說,巴黎是電影的首都。
電影院喜歡巴黎這座城市,所以才從裡昂遷移到了巴黎,對此巴黎表示歡迎,還給電影發了綠卡,讓它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要知道,當初文學和藝術都曾表達過自己有遷移巴黎的意向,但是巴黎都沒有完全應允,而到了電影上,巴黎則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巴黎的每一個景點、每一處遺蹟,甚至是每一個角落都透露著電影的氣息,同樣電影也把自己的鏡頭、影像都全部回報給了巴黎。
巴黎與電影的美妙關係又在醞釀著下一份產業,那便是旅遊業。
《北方旅店》、《新橋戀人》、《盧浮魅影》、《紅磨房》有誰分的清這究竟是電影還是巴黎,巴黎是電影,而電影同樣也是巴黎,兩者已經成為一體,不可分割。
雖然電影在藝術史是第七藝術,但是對於巴黎而言卻是第一藝術的存在。
巴黎給電影也帶了許多新的元素,例如在影片《沉睡的巴黎》中就出現了艾菲爾鐵塔,至於巴黎聖母院、香榭裡舍大街、巴黎歌劇院等出現的頻率則更高。
這些都構成了巴黎與電影的浪漫,巴黎因電影成為一個旅遊目的地、一張蜜月明信片,華麗是它的外表,自由則成為它的內涵。
法國電影人物也因此走向了世界,1895年在巴黎誕生了第一部搞笑片《洗衣匠》,1906年則是誕生了第一部言情片《道歉規則》,電影語言由此在巴黎形成。
巴黎不僅對拍攝電影情有獨鍾,而且對於放電影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或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城市會像巴黎這樣放映如此多的影片,同樣因此而誕生的巴黎電影文化也是多種多樣的存在。
對於巴黎的電影文化來說更加趨向於一種機構化、日常化的傾向,所有你可以想像到的巴黎電影畫面在這裡都可以看的到、找的到。
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在藝術領域無疑是後輩的存在,但巴黎從第一眼開始就認定了電影的存在。
人與物,情與景,對於巴黎而言都可以從影像中找到對應的存在,從這點來看無論是城市還是藝術,這種緊密的結合都是難得的。
一個喜歡巴黎的人,肯定會熱愛巴黎的電影,同樣一個喜歡巴黎電影的人,也會熱愛巴黎這座城市。
倘若將之換一個對象則不一定成立,例如愛紐約的人,不一定會喜愛美國的電影。
巴黎有20個城區,在這每一個區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電影名單,這在世界電影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如今距離巴黎電影誕生已經過去了百年之久,人們對於電影是否出現巴黎沒有嚴格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一直沒有離開巴黎這座城市。
03 咖啡的味道
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都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界定,但將法國電影進行這種歸類無疑是不適合的,法國電影更像是一種咖啡電影。
為何法國電影會有如此趣味的稱呼呢?
其實說起法國電影,第一部法國電影便是在咖啡館公映的,觀眾也自然是喝咖啡的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咖啡館都充當著法國播放電影的地點,所以在法國有著咖啡館是電影搖籃的說法。
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講究的是寧靜、清香、沉思、回味,而法國電影同樣也是這樣的韻味。
與美國進行對比,美國人則是看電影喝可樂,法國則是喝咖啡看電影,雖只有細微順序的差異,但是表達的卻是兩種不同的文化。
喝咖啡是一種「實」的表達,而看電影則是一種「虛」的體現,這說明法國人更加注重實際,這可能是繼承了巴爾扎克的寫實風格。
在巴黎有著許多的文人咖啡館,像薩特、加繆這樣的大作家都曾經在咖啡館創作以及寫書,而這些在咖啡館創作的作品又大都被搬上了熒幕。
其中有一些咖啡館如「花神」,「雙叟」還被作為真實的電影布景。2006 年,法國有一部新片叫《劇院的座椅》,背景是蒙田大街上的一家小咖啡館,名字叫「劇院咖啡館」。
片中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咖啡館、它對面的劇院和它旁邊的拍賣行。故事把這三個地方聯繫起來,入情入理。
小製作獲得大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對咖啡館的懷舊情緒,咖啡館在法國永遠是夢幻之所。電影與咖啡館、電影人與咖啡館具有天生的親和力。
巴黎人愛咖啡館是濃縮的,就是法國電影濃縮加生活一樣。
侯孝賢拍過一部影片叫《咖啡時光》,外文名叫 Café Lumiere,從法文看,還可譯為「盧米埃爾咖啡」或「咖啡之光」。雖然是巧合,但這是咖啡與電影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