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記者張佳琪)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統計,近幾年我國每年都有超過1500萬新生兒誕生,育兒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切。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帶來了一份「特別」的建議:延長男性配偶陪產假期至38天,並且建議以立法形式規定男性配偶陪產假制度。
目前男性配偶參與育兒方面規範較為落後
熊思東表示,目前育兒的問題主要在於家庭育兒人力資源匱乏。伴隨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年齡,「421」、甚至「422」家庭模式呈現主傾向,「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背負沉重的養老壓力,加之城鄉、城際頻繁流動的常態化,祖輩與父輩、孫輩異地生活,夫妻異地情況較多,加劇了育兒人力不足的矛盾。
與此同時,家庭育兒壓力也逐漸增大。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孕育「二孩」的家庭不僅要照顧孕婦和新生兒,還要兼顧「大孩兒」,家庭育兒壓力倍增。
另外,產婦壓力也呈現增大趨勢。據統計,目前高齡產婦佔我國孕產婦總數13.4%,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伴隨高齡孕婦和輔助生殖技術受孕者的增加,產婦恢復期增長,且在孕育過程中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60%-80%的女性在孕期及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有接近20%會發展為抑鬱症。
面對這樣的情況,男性配偶在新生兒孕育過程中的照顧和陪伴顯得尤為重要。熊思東表示,目前男性配偶參與育兒方面的規範還較為落後,許多人希望陪伴妻兒,卻有心無「時」。以男性配偶陪產假為例,截至2013年,至少有79個國家通過立法規定了陪產假權益,但我國缺乏統一的全國性法律,各地執行標準不一且普遍較短,從7-30天不等,大部分僅為15天,同時僅作為對實行晚育或合法生育的一種獎勵,在實際落實中有困難。
「38天」這個數字是這麼來的
對於男性配偶參與育兒方面產生的諸多問題,熊思東提出建議:將男性配偶陪產假延長至38天,用於陪伴、照顧產婦產前孕檢建檔(1天)、圍產期7次產檢(7天)和產後產褥期(30天),以更好地照顧、陪伴產婦和新生兒。
有研究表明,有三個階段女性身體情況和情緒狀態易產生波動,一是孕檢建檔(懷孕12周左右),建議由男性配偶陪同孕婦前往醫院建立孕期檔案,記錄孕婦基本信息以及懷孕過程中檢查時間、項目、預產期等信息;二是圍產期(懷孕28周到產後1周),按照產檢要求,懷孕28周起安排每兩周一次,共計7次左右產檢。這是醫學檢查對孕婦關注程度最高的時期,也是降低嬰兒及母親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時期;三是產褥期(產後6-8周),這段時期產婦身體系統在逐漸恢復正常狀態。民間傳統「坐月子」指的是產褥期前30天左右。為讓產婦得到更好的休息,男性配偶應承擔更多照顧新生兒的工作。
「還要以立法形式規定男性配偶陪產假制度。」熊思東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對女性產假有明確規定,但對男性配偶陪產假無說明,建議在勞動法中增加關於男性配偶陪產假的相關規定,明確男性在育兒方面的家庭責任和生育權利並規定男性陪產假不得低於38天;參照《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妻子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15天陪產假。
熊思東強調,要加強監督,剛性執行陪產假制度。另外,更要提升男性配偶母嬰護理能力,相關高校、高中職業學校、社區要積極組織男性配偶母嬰護理技術培訓和能力提升工作,開發家庭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男性配偶開展產婦、新生兒照顧知識普及等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