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家鄉的地名有什麼歷史?作為山東人,忽然發現很少想過山東這個地名兒打哪兒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山東的「山」就是泰山?別說,挺像。畢竟山東地面上最著名的山脈就是泰山,以此命名,挺順溜?
事實上,山東的山並不是泰山。
山東山西,像是地名的對稱。山西是太行山以西,那麼我們山東人也乘此一脈,是太行山以西的人嗎?不像,太行山離得有點遠,如果那麼算,河北估計不願意,山東地盤有點大。
查閱資料可以發現,山東的「山」從具體到泛指,經歷了一個不同的過程,涵義也因此不同。最早山東的「山」可以解讀為「崤山」,它在河南的西部。
《水經注》記載:"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為青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絕谷,峻坂迂迴,形勢險要,自古以險峻聞名,是陝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崤山又是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登崤山北眺,黃河谷深流急,蔚為壯觀。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崤函"之地,自春秋時代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戰役。
把崤山的東邊叫做山東——實際上,這是來自秦國的視角。戰國時期,崤山是秦國與韓國的邊界線,秦國經常把位於崤山以東的韓、楚、趙、魏、齊、燕六國稱為「山東六國」。在相關史籍如《商君書》、《韓非子》、《漢書》中,提到的「山東」,指的就是崤山以東。當時的「山東」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地域概念,而不是今天的行政概念。
不過,從東漢時期開始「山東」不再指崤山以東,而是指太行山以東。到了盛唐,若有人說你是「山東」來的,那就是太行山脈以東來的了,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北部。這時的「山東」,範圍比春秋戰國的「山東」,範圍大大縮小。
到了宋朝,「山東」範圍繼續縮小,大多數時候就指現在的山東省了。而山東正式作為行政區在世界上出現是在金朝,到了明朝山東的管轄區才出現與山東省現在更為接近的稱呼。在明朝,全國設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
這時山西、山東都有了,都是獨立行政區。其中,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東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東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這就意味著,明朝時期的山西山東的分界線說是太行山的話,也沒錯。
清朝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全國劃分為18個行省。這一划,山東和山西之間就多了一個直隸省,也就是後來的河北乃至京津。
「山東」一詞成詞很早,歷史悠久。而奇妙的是,山東的「山」其實經歷了變遷。崤山也好,太行山也好,都能說得出一部分理由。理由和理由之間,不就是我們祖先的歷史之遷麼。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文珏 綜合山東地名資料、地圖帝APP、《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