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濱江GIL管廊正式投運,空中「蜘蛛網」線路徹底消失——
智能電網讓濱江天更藍景更美
日報訊(記者 劉璐)「合上開關!」昨日下午,隨著工作人員指令發出和倒閘操作,220千伏圩臨2H04線成功送電,標誌著國內同電壓等級下最長管廊——南通濱江片區GIL管廊工程正式投運。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作為濱江片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項目,濱江GIL管廊工程將濱江片區內4條220千伏高壓電力通道由架空杆線,改為距離地面約1.5米的淺埋式地下管廊。歷經近10個月的建設,4條線路全部一次性投運成功,今後將會為片區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徹底結束空中線路「蜘蛛網」的格局,進一步美化沿江風貌,為濱江片區乃至南通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支撐。
壽命更長,智能管控更加安全
走進南通濱江片區GIL管廊內部,身邊觸手可及的GIL設備裡輸送的,便是220千伏的高壓電。
GIL是指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比起普通電線電纜,具有傳輸容量大、損耗小、運行可靠性高、節省佔地等優點。「工程總長5.3公裡,共新建220千伏城西變-臨江變雙回GIL線路4.36千米,220千伏沙家圩變-臨江變雙回GIL線路4.97千米,共有5123個成套管件,是目前國內同電壓等級下的最長管廊工程。」南通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建軍介紹,傳統的固體絕緣電線使用30年左右就會發生老化,需要定期更換,GIL使用壽命是同等級電纜的2倍,一般50-100年沒有問題。「而且電能傳送容量大,絕緣等級水平高,無功補償需求低,從可持續發展來看更符合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需求。」
管廊入口,一個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著溫度、溼度、氧氣、六氟化硫等指數數值。管廊採用國內最先進的數據檢測集成系統進行智能管控,一旦相關數值偏離正常範圍,便會發出警報,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前往處理,將安全事故「扼殺在搖籃裡」。除此以外,巡邏機器人、近百個智能攝像頭等也讓整個管廊安全係數提升。
攻克難點,提升質量保精準度
與蘇通GIL工程相比,濱江GIL工程與之技術相通,但電壓等級不同。雖然電壓等級小了,但建設難點依舊不少。
作為未來濱江片區主供電線路,濱江GIL管廊工程南起狼山腳下,沿著長江路高架一路向北,直至通呂運河邊。巨大的工程量,如何確保開工後客戶用電不受影響,是設計人員考慮的重中之重。35千伏南小396支水廠線架空線路是為當地水廠供電的線路,管廊開工後需拆除原先的杆塔。為保證水廠正常用電,線路需要易址重建,項目組多方勘察後創新思路,決定利舊平移,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原有的線路架設到附近空閒的杆塔上。整個遷改工程提前兩個月順利完成,最大限度保證了水廠供電,也縮短了管廊工期。
盛夏7月,管廊工程進入電氣安裝階段,新的難題也迎面而來。為貼合城市地形地貌,濱江GIL管廊並非「一直到底」,拐角、上下坡不少。為此,建設方量身定製了拼裝設備,並對施工過程中人的行為、物的裝填、環境信息進行實時監控,技術人員在安裝過程中以毫米為單位進行微調,保障GIL設備對接的精準度。
運輸、吊裝、預就位,對接。工程有序進行,10月中下旬,管廊非停電部分主體結構安裝完成;11月,兩條線路經過測試後順利送電投運。
供電穩定,還濱江一片藍天
濱江片區上空,原本錯綜交替的電纜線已經消失,漫天蔚藍令人身心舒暢。
2016年底以來,我市把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作為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的重要舉措,逐步恢復長江岸線生態功能。短短幾年間,濱江片區便成為南通發展的一道新的名片。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的第一站,便是南通濱江片區。
「原本我們頭頂上都是電線。」顧建軍指著原先4條線路的所在位置介紹,隨著線路入地,周邊剩餘的一些相關設備也將陸續拆除,不僅有效節約土地資源,對南通全面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220千伏濱江GIL管廊建成投運後,不僅能滿足片區未來幾年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封閉的地下環境還可以避免風箏、飛行物等空中電力破壞因素,運行可靠性高、節省佔地,無疑又為當地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經濟提供了更多的優勢保障。
未來,南通電力還將持續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保障可靠能源供應;加快建設能源互聯城市,提高電網運行安全和效率水平;持續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實施電能替代專項行動,共建能源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