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分寫意畫和工筆畫,寫意畫是用誇張的書法筆法描繪物象,表達情感,抒發情懷。工筆畫也叫「細筆畫」「工致畫」,使用精煉的書法筆法展現物象,表達情感,抒發情懷。
人們喜歡寫意畫,主要是因為寫意畫營造的意蘊,能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一幅寫意作品面前,每個人都能看見屬於自己意境,仿佛畫中的每一筆都是畫得自己。不懂國畫也沒有關係,這並不影響通過畫面去想像一個空間出來。
工筆畫也有很多人喜歡,到多數的人只限於喜歡工筆畫的外形。能看得明白的造形,雅致或者流俗的色彩。所以很多人認為工筆畫和照片一樣,只是寫實的,只注重外型,這就是不懂中國畫的人的片面的看法。
工筆畫和寫意畫,就如同書法中的真書和草書。孫過庭說過,「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草書如果沒有真書的點畫做基礎,便危於單一簡薄;真書如果不通草書,就沒有了藝術性。
工筆和寫意也是這樣,寫意如果太誇張、太沒形,就流於「欺世盜名」,這一點好像齊白石先生說過。工筆畫如果僅僅停留在留影存形上,便是俗弊。
寫意畫要形神兼備,這一點所有人都能理解。畢竟意是附著於形之上的,沒有形也就無所謂意。但是,工筆畫兼表情達意,就是很多人不能看到的了,原因無非是看不懂。工筆畫的表情達意,決定了工筆不是美工,而是藝術。只有單純寫形、不能達意的工筆畫,才不是藝術,只是工藝品!
記得第二次帶著寫生稿去高先生家,他看完我的寫生稿說了一句話,「就是看見什麼就畫了什麼是吧!沒有做藝術處理!」原來的時候也讀過關于非闇先生和俞至貞先生的書畫理論,把花草的枝葉比作京戲中的舞者。寫生不但要寫形,還要把花草搖曳生姿的狀態畫出來。
也聽別人說過,寫生不能把看到的所有物象一股腦的都畫出來,要有取捨。我的寫生稿就是取捨過了的,位置也都有調整,是一眼就能辨別出來的,先生說的肯定不是這個問題。後來才知道,沒有經過藝術加工的意思,既不是沒有取捨,也不是沒畫成搖曳生姿的狀態,而是沒有加入我自己的理解、我自己的認知。
不然畫工筆畫,畫得再真實,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攝像機咔嚓一下來的真實,這可是複製,是翻板啊。
中國的書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用來「成教化,助人倫」,從最初的線性白描開始,到後來逐步賦彩,再到後來不用鉤描,直接賦彩,都不是單純為了留影。只有到後來的肖像畫,才是專門為人留影。
寫意畫說穿了就是從工筆畫走過來的,是工筆畫最大程度上的誇張。「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書畫藝術也一樣,本就取材生活,但又做了藝術化處理。
藝術當隨時代,時代不同了,對美的理解也就不同。傳統發生了變化,並不是沒有了,工筆畫要繼續發展,除了保留傳統的「原生方法」外,也要兼容並進。要善於接受傳統,又要善於整合各方面資源。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源遠流長,跟我們的包容性有很大關係。
書法的發展和良種選育是一個道理,只要是越融合越優秀的融合,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才是物種發展的趨勢。工筆畫也是一樣,在保住書寫性用筆的前提下,兼容各種文化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