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內掀起了一股日劇風潮,尤其是2018年。年初時《非正常死亡》帶來的感動還在,年末這一部由賀來賢人、伊藤健太郎、橋本環奈、清野菜名等日本人氣演員主演的《我是大哥大》則戳爆了所有人的笑點。目前,這部日劇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
這部劇由福山雄一執導,講述了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熱血高中生同時決定在轉學的第一天變身不良少年,稱霸校園,應對來自不同學校不良少年挑戰的故事。在與不同的不良少年進行較量的過程中,兩位主角性格帶來的反差和碰撞帶來十足的笑料。在第一集中,為了幫被不良少年頻繁騷擾的女高學生解決麻煩,兩人決定辦成女裝。辦成女裝的兩人非但沒有不自在,反而進行了一波商業互吹,十分爆笑。
《我是大哥大》有趣的點還在於,為了還原漫畫的誇張和有趣,這些演員絲毫沒有包袱,完全放飛自我。好好的美少女,說顏藝就顏藝。
戰鬥力爆表的女高大姐頭,在戀人面前撅起嘴辦成了軟妹。
種種細節加起來,讓這部劇喜劇元素爆表,成為2018年當之無愧的沙雕解壓神作。不僅引發許多網友的討論,就連許多人的頭像都換成了這部劇中的劇照或同人漫畫。在這部劇之前,日系的喜劇的笑點通常很難被國內觀眾get到,而這部劇成功打破了中日之間的笑點壁壘,這一切都歸功於2018年「沙雕文化」成為國內流行文化的大勢。
什麼是沙雕文化?
在解讀這種文化趨勢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沙雕文化」的含義。所謂的「沙雕文化」換一句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解釋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種文化在國內其實早有根源,早年我們的表情包和冷笑話,都可以說是這種文化的前身。
「沙雕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社交網絡上十分風靡。最近興起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風」、「浙商大學的鴿子」等微博帳號,還有我們熟悉的「xx今天發微博了嗎?」等追星帳號就是「沙雕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些帳號的共同特點就是堅持每天一本正經的做無聊的事,比如「山東青島大學的風」這個帳號,就是每天根據不同的風力大小按照不同的節奏呼呼呼。
「沙雕文化」的另一個代表元素就是表情包。與早年流行的萌系表情包、中老年表情包不同,沙雕表情包的亮點主要體現在文案。「高糊畫質+流行元素+吐槽文案」是沙雕表情包的標配,比較知名的沙雕表情包有諧音梗的海星系列、還有最常見的熊貓頭系列。這些表情包不僅豐富了網友們的日常表達,讓對話更有趣,同時也具備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
「沙雕文化」的第三個重要元素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段子。與早年網際網路上的內涵段子和色情笑話不同,「沙雕文化」中的段子就是一本正經的說廢話。「洋蔥新聞」中所編造的假新聞就是沙雕段子的典型表現形式。
此外,「沙雕文化」還被不同領域的受眾不斷延展。比如淘寶店家製作了許多沙雕商品:通往二次元的繩子、達康書記車貼等;之前爆火的「醜圖羞羞」正是沙雕文化延伸到網際網路產品領域的體現。
沙雕文化為什麼能成為流行風潮?
那麼,這種「沙雕文化」為什麼能成為一種流行,在廣大年輕人中流傳開來呢?
沙雕文化門檻低。他不需要精良的製作,也不需要天賦和技能,十分便於複製和二次傳播。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山東大雪青島校區的風」這一帳號火了以後,立刻就能裂變出「青島大學的鴨子」、「青島大學的貓」等諸多帳號,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立刻複製一個這樣的帳號出來,也不需要精心策劃運營的內容,只要好好做風或貓或鴨子就可以,所以很快就會被網友複製傳播開來。
由於網際網路產業的不斷優化,中國進入全民娛樂時代,權威和嚴肅在不斷被消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沙雕文化就成了傳播中「物美價廉」的一環,因此很多媒體、kol、品牌會採用這種形式進行傳播。通過這些媒體、kol的傳播,沙雕文化進一步輻射到更多的受眾,也就成為了一種文化流行。
沙雕文化的流行也是由中國社會的國情決定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的增大,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普通人的每一個情緒點都會被自媒體們抓住,來作為自己漲粉吸引關注的手段,焦慮就是其中一種最能引發共鳴的情緒。過快的生活節奏,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都會帶來焦慮,在焦慮的籠罩下,沙雕文化就成了消解焦慮的最佳手段,為人們帶來片刻的輕鬆。因此,「沙雕文化」的走紅也得益於當代青年的情感需求。
沙雕文化在影視營銷中的應用
沙雕文化如此風靡,影視圈也無法逃脫這股風潮。雖然現在國內還沒有類似《我是大哥大》這樣的「沙雕劇」,但是沙雕文化已經深入到了藝人宣傳、影視營銷等方面。用沙雕文化為藝人和影視劇貼上標籤更加利於圈粉,對傳播也大有益處。
比如男藝人現在最喜歡為自己貼上的「鋼鐵直男」標籤,其實就是沙雕文化在藝人宣傳中的體現。這一人設標籤一般表現為不解風情、懟粉絲毫不留情、自帶笑點、把自己活成段子等。
在影視宣傳領域,沙雕文化也非常利於影視作品吸引觀眾。最經典的就是《毒液》在中國宣傳時製作了一支安全公益宣傳片。在這支預告片中,毒液由一個烏漆墨黑又黏糊糊的反派英雄變成了社區安全的治安守護者。預告片中「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您一生」、「遵紀守法心常有,幸福生活跟你走」等頗具社會主義特色的標語就十分符合「一本正經胡說八道」這一沙雕文化的核心特點。
《神奇動物2:格林德沃之罪》在電影口碑期的一支「格林德沃燃氣灶」視頻也是沙雕文化在影視宣傳中的體現。在這支視頻中,將施放藍色魔法火焰的格林德沃比作燃氣灶,視頻最後的「只為鄧布利多而存在」讓cp粉們瘋狂轉發。
《延禧攻略》的爆火也有來自「沙雕文化」的助攻。跟隨劇情的節奏網友們製作了一系列表情包,既能應用在生活領域,又能帶動二次創作熱情。如「直男作死系列對話」、「馴龍高手魏姐」等表情包都成了網友們手機中的珍藏。
雖然精通沙雕文化是影視劇在傳播中必備的技能,但是「沙雕文化」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就是由於門檻低帶來的過度重複,許多劇集表情包的文案基本上已經被用爛了,這也就很難再吸引受眾。其次,由於製作周期短,並且較為粗糙,對於受眾的吸引力也就較短。很多爆火的沙雕文化現象過氣的也非常快,對於觀眾來說,他們只是一時的熱鬧。因此,沙雕文化雖然是傳播中很有效的輔助手段,卻不能作為整體傳播的核心策略。
沙雕文化的形式雖然簡單,但越是簡單的形式,也就越難把握住精髓。目前,很多影視劇的沙雕營銷只是單純的複製了形式,內容上卻在尬嗨,真正能夠純熟的應用「沙雕文化」為宣傳加分的劇集不多,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