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洛——察瓦龍——察隅,俗稱「丙察察」,這是一條連接著滇西與藏東南的簡易道路,是公認的第八條進藏路線,全程沙礫、坑窪、亂石、塌方、流沙、滾石路段散落,這條不是路的路,是目前全部八條進藏路線中最兇險,最原始,當然也是最快捷的一條滇藏聯絡線,被國內最牛X的越野自駕遊愛好者推選為「最艱難的進藏路」。
那一年初夏的一天,我們這群在城市裡苦逼了大半年的普通文藝青年,在怒江大峽谷一次次神秘信號的召喚下,終於從昆明出發,疾馳千裡,撕開了丙察察線越野之旅的第一頁,踏上了那條網絡上被傳為「死亡之路」的線路!事實上,我們真的經歷了好幾次生死攸關和命懸一線,險些掛在這條路上。在此,我也要鄭重提示各位自駕遊車友,千萬千萬不要冒然而行「丙察察」!!
丙中洛小試牛刀
從貢山縣過來,沿途一路蜿蜒,滔滔怒江伴隨著我們的車隊穿梭在高聳入雲的高黎貢山裡。中午時分,車隊正式到達丙中洛鄉。丙中洛是雲南省境內公路的盡頭,著名的茶馬古道的從這裡穿過。站在丙中洛的觀景臺遠望,群山在霧氣藹藹中若隱若現,遍地的玉米已經成熟,黃綠交錯,翻滾著巨大浪花的怒江從小山村的腳下盤旋流過。經過重丁教堂不久,路況逐漸變差,塵土、沙石、坑窪接踵而至。前車車輪捲起的滾滾煙塵滯留在空中不願散去,車裡的我感覺幾乎不能呼吸了,但這並也不影響大家隔窗欣賞美景的情緒。
丙中洛雖然是普通遊客怒江遊的終點,但卻是我們這支越野車隊的真正起點。沒顧得上細細欣賞它優美的風景,我們又該向北挺進了,查看路書,前面將進入爛路地帶。果然,前方的道路開始接連出現一個個急彎,GPS屏幕上開始呈現出如同心電圖一樣的蜿蜒山路,對于越野經驗豐富的我來說,這種路也只是小意思而已。行至石門關,前方兩爿斧劈般慢慢展開的天然石門躍入眼帘,仿若通天巨門一般高聳入雲。關口下的怒江由湍急變為舒緩,江兩岸聳立的石崖,亦如兩扇大門迎接著南下的江水。
秋那桶的下馬威
我們陸續駛過四季桶村附近的一座古老鐵橋,領隊用車臺喊道:「前邊就是秋那桶了,再加把勁呀!」怒江依然不知疲倦地咆哮著,點點民居和農田點綴在峽谷兩側的山麓間。隨著不斷往峽谷深處前行,坐在車裡的人開始不能安心欣賞風景了。一條不是路的路,細如遊絲般地懸掛在怒江邊的懸崖陡壁上。左側是滔滔怒江,萬丈懸崖,右邊是陡峭山崖,滾石塌方,中間一條由沙礫、坑窪、亂石堆積出的八尺見寬的小土路,最窄的地方僅容兩個車輪剛剛通過,稍有偏差,可能就會……這段最後的5公裡山路,我們開得慎之又慎,車輪緊貼崖壁。前導車通過車臺不停地提示著前方路況:注意急彎,注意塌方路面,注意涉水路面,注意路邊礫石,保護胎壁,注意拐彎處的巖壁、石柱,注意頭頂落石……所有駕駛者必須全身心地投入駕駛。此時,我的副駕也早已收好了相機,連大氣也不敢出一下。我從後視鏡回看走過的路,也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
經過緊張刺激的2小時,傍晚時分我們終於安全抵達秋那桶。下車後,大家都是一臉的凝重!儘管客棧溫馨舒適,但依舊無法拂去剛才命懸一線時的那種緊張情緒。在疲勞和焦慮的雙重夾擊下,大家倒頭睡去。
丙中洛至秋那桶沿途的村莊,由於數量極少,甚至還不能稱之為村莊,只能叫散落的農舍。
滇藏界體驗極品爛路
天剛蒙蒙亮,我們就離開了秋那桶繼續北進。路書上說,從丙中洛算起,往北15公裡就能到滇藏界了。從秋那桶到察瓦龍的87公裡,幾乎是整個丙察察線爛路中的爛路路段,其中31公裡在雲南丙中洛鄉,而後面的56公裡則屬於西藏察隅縣。這段路不是路面坑窪,就是飛沙走石,要不然就是傍山險路、水浸路段、亂石路段……車一啟動,我的心就跟著懸了起來。
車出秋那桶,道路愈來愈窄,路面上石塊犬牙差互。時而消失時而浮現的路口冷不丁就會有皮卡、摩託躥出,我們的行車時速開始降低到10公裡以下。數不清的山寨版「第一灣」在我們沿著懸崖峭壁穿行時一一繞過,坐在靠近江面一側的隊員個個面如土色。穿行於「老虎口」之際,附著在峭壁上的石塊仿佛隨時都會朝我們猛砸下來。有兩次會車,為了儘量給對方留出空間,我們的頭車車輪距離百米深的懸崖也就3~100px的距離,瘮人啊!這要是萬一失足,後果實在不敢想像。此時我的車仿佛也像怒江水一樣,開始上下盤旋、跌跌撞撞、左搖右擺……
一個多小時後,路邊漸漸有了藏式建築和經幡,這表示我們已經入藏。果然,我們看到路邊豎著三塊牌子,一塊寫著「滇藏界」,一塊標示「嚴格禁止外國人進入」,最後一塊寫著「你已進入西藏區,山高路險,謹慎駕駛」。從這裡到藏東南的察隅縣察瓦龍鄉還有56公裡。察瓦龍是丙察察線進入西藏境內的第一個鄉,怒江到這裡就開始變得溫和幽藍起來,河道猶如翡翠飄帶一般碧綠。
怒江廢棄的鐵橋——朝紅橋,怒江沿岸眾多廢棄鐵橋之一,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生活。
小心翼翼地涉水通過一條不知名的大江支流,前方就是滇藏界了。
傍山險路。
至第四埡口前
賭命大流沙
車隊一駛入西藏境內,就連人際關係仿佛也變得簡單純粹了,每逢會車或遇到牧民,我們都會友善地伸手打個招呼,互道「扎西德勒」。進入藏區,沿途的景色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怒江兩岸的山上開始變得光禿禿的。「大流沙到了,大流沙到了,慢行靠邊停車……」車臺裡傳來讓人揪心的聲音。眼前的情景真的把我震撼到了:遠遠望去,一堵灰白色的扇形碎石流,從高高的山頂直洩到怒江裡,形同瀑布一般,流沙的下半段已將沿岸的道路完全掩埋。隨著風撫過流沙坡,坡面上的石頭紛紛下落,「OMG,太險啦!」
這種大流沙在當地也叫滾石坡,實際上是一種常年的地質災害,稍有風吹草動,大大小小的石塊就會從坡頂沿著扇面飛滾下來,少則數百,多則整個滑坡。當地村民告訴我們,上個月已經有三輛車在這裡被砸爛,還有一輛大貨車被滾石流整個推進了怒江,人車全無……「前進?還是原路返回?」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嚴峻又無法逃避的選擇題!
經過商討,領隊為我們制定了作戰方案:通過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當坡面上沒有一絲煙塵時再通過,「煙塵」代表坡頂有風颳起塵土,小石子下滑就會帶動大石塊滾落;車隊要一輛一輛地通過;而且通過時絕對不得鳴笛,絕對不得大聲呼喊,絕對不能停車拍照,要迅速通過;副駕注意觀察右側流沙情況。就在「三個絕對」的方針指導下,前導車牧馬人率先衝入滾石坡,雖然驚起飛落的幾顆石子,還算快速安全地通過了。我前面的車友也一個個跟著成功涉險通過,輪到我們這輛車掛上四驅冒死衝進「石瀑」的時候,才發現因為流沙坡下石子的不斷堆積,路面已成了30度往懸崖方向的傾斜路,坐在車裡明顯感到車在往江水的方向倒去。我們的耳邊不斷傳來石子敲打車頂的金屬撞擊聲,聽得讓人心驚肉跳。「後車,快速通過,快速通過,在落石頭。」「尾車收到,正在衝、正在衝。」伴隨著急促的車臺呼叫,最後一輛車有驚無險地衝過了大流沙。我相信,我們當時幹的絕對是一次賭命的勾當!下午3時許,我們一行終於安全抵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察瓦龍。這兒雖然只是一個小鎮子,但食宿無憂,有水有電,且有斷斷續續的手機信號,也是丙察察線上唯一像樣的住宿地了,對於我們這些歷盡艱辛的穿越者來說,察瓦龍簡直就是天堂!
出滇入藏。
車隊遭遇大流沙,隊員們顧不上危險,爭相拍攝。
當地的孩子為了得到過客們的食物和紀念品,不惜冒著危險走到道路中央攔車。
跨鐵橋告別怒江
據客棧老闆說:2009年10月察察線沒有貫通之前,從察隅到察瓦龍是不通車的,所以察隅縣的領導到所轄的察瓦龍鄉檢查工作,只能繞道滇藏或川藏線,走上千公裡的路才能到察瓦龍。估計今天的察察線行程,走起來也不一定比丙察線輕鬆多少。察瓦龍到察隅195公裡,需要翻越三個4500~4900米的埡口,還要穿越原始森林、高山草場、亂石區。多數人走察察線會選擇兩天通過,但我們卻是「少數人」,所以必須在12小時內趕到察隅。今天的天氣不錯,我們的車隊繼續在大峽谷中行進。逆怒江而上,左邊依舊是滔滔怒江水,萬丈懸崖,右邊是怪石嶙峋的峭壁,面前依然是沙礫,坑窪,亂石堆積的道路。碰到高低起伏厲害的地段,我根本沒法看到前面的路,有些轉彎處往往也看不到路面。如此路況,相比昨日有過之無不及!我雙手緊握方向盤不敢有絲毫大意,在一連串的持續顛簸跳躍中,我的座駕都快散架了。
隨著海拔緩緩提升,怒江水變得更加清澈碧綠起來。翻過一片峽谷,道路從亂石轉向泥濘,沿途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馬幫隊伍。騾馬悠哉悠哉的在泥路上前行,並很有經驗的給車輛讓路。這些在茶馬古道上常年行走的馬隊,要從這裡把採集到的松茸和藥材運出大山,運到林芝去。馬幫們都很質樸,每次相遇,大家都會友好的揮手。通常在問路的時候,雖然與馬幫的言語不通,但他們還是會努力地給你指路。
離開察瓦龍大概20公裡後,我們的車隊來到了怒江大橋邊。隨著最後一輛車通過這座鐵橋,我們也要告別幾天來一直相伴左右的滔滔怒江了。這座怒江上的軍用鐵橋仿佛是個地理環境的分水嶺,車隊一過橋,周圍的山勢又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荒蕪悽涼的大山變得有了生機。隨著海拔不斷緩降,鬱鬱蔥蔥的植被終於取代了光禿的山巖,碧水灣比比皆是,看準遠方的森林,車隊急速而去。
走在又窄又險的石頭路上,仿佛頭頂上的巖石隨時會飛落到我們的車上。
丙察線上如此鋼混形式的大橋不止一座,而有很多座。
穿越藏東南的熱帶雨林
我們的眼前逐漸呈現出亞熱帶的原始生態景象,滿目松蘿、藤蔓,空氣中瀰漫著陣陣松香。一束陽光從稀疏的樹冠間射了下來,輕輕地灑在地面的落葉和菌類傘蓋上。不遠處蒼老樹幹上深厚的苔蘚孢子,以及筆挺高大的冷杉樹叢,還有車旁譁譁流淌的溪流,讓人頓生「就此別過,在此獨活」的念頭。車友們再也不顧領隊的提示,紛紛停車搞起了藝術創作。說實話,在原始森林裡開車,真是種美妙的享受,甚至讓人心曠神怡。大家暫時忘記了道路的艱險,所感受到的只有溼潤的空氣,緊張的神經似乎也放鬆了下來,我們終於可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景了。這兒哪是西藏,我看到的更像是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
這片原始森林路近50公裡長,儘管道路泥濘,但已無險可言。我們在這裡時走時停,震撼的美景消耗了大量時間。出了原始森林不久,車隊來到「伐木場」。看著一堆堆被砍伐的樹木,我的心裡感覺很不舒服,看這些樹的年輪至少也要有一二百年了。別看小小的伐木場只有幾間不起眼的木板房,這可是察察線上重要的補給點呢。我們今天行路還算順利,並不需要停留,後面的路上還將有三個埡口正等著我們,天黑之前無論如何都要走到察隅,否則就得露宿荒野了!
伐木場距離察隅縣還有100多公裡,我們要開始翻山越嶺了。隨著海拔不斷攀升,高山草甸替代了原始森林。這個過程中,我們完全體會到了就連當地人都認可的「爛路」。碎石、泥濘、毛毛細雨,讓我們的攀爬過程變得小心翼翼。就這樣,我們一路顛簸搖晃,一路迅速拔高,一路冒雨前行。氧氣越來越稀薄,燃燒不充分讓好幾輛車的車尾都拖著青煙,燃油添加劑也形同沒有,好在我們及時趕到了第一個埡口——齊馬拉山口(海拔4710米)。登頂前的一道彎完全是靠小油門慢慢轟出來的,駕駛技術嫻熟的領隊叼著根牙籤,猶如藤原拓海的老爹一樣酷,過彎時全部一把到位。我的車打滑似的躥上沒有護欄的山坡,遠處的山坳在霧氣中朦朦朧朧。
在接連而來的另外兩個埡口,大家越發小心謹慎。下了最後一個埡口,迎接我們的是一彎清晰的彩虹……平緩的山坡上是大片的草甸,圓木建成的圍欄,順著彎彎曲曲的土路一直伸向遠方的森林,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牛群、羊群在上坡上時隱時現……我們終於哆哆嗦嗦地走上了鋪裝路。此時,我幾乎無法適應正常的公路了,下車換人的時候右腳還在不停地顫抖。領隊什麼也沒說,只是拍拍我的肩膀笑了笑。下午6:00,在我們還猶豫著是不是該直接殺到然烏的時候,GPS已經把大家帶到了察隅縣城!
離開察瓦龍,向原始森林進發。
丙察線伐木場裡的簡易小客棧。
從察察線上第一個埡口(齊馬拉山口)回看我們剛剛走過的路。翻越完察察線上全部的埡口,我們將要到達終點——察隅。
路書:
昆明(杭瑞高速)—460公裡—永平(杭瑞高速、S228)—380公裡—貢山縣—45公裡—丙中洛—14公裡—秋那桶—87公裡—察瓦龍—55公裡—伐木場—25公裡—目若村—103公裡—察隅縣
常識:
1.丙察察線夏季(7、8、9月)和冬季地質,災害、惡劣天氣頻發,不利於旅行。
2.丙中洛的德拉姆瑪璜客棧、茶馬古道客棧和玉洞賓館,察瓦龍的四川飯店、麗江飯店,伐木場客棧,目若村家庭客棧等都可作為備選住宿地。
3.進入丙中洛,需要購買門票,每人100元,其他地方的門票暫不收取。
4.丙察路段下車遊玩拍照的時候,務必要注意頭頂山壁上的落石和腳下的河谷深澗。
5.丙察路段可以收到手機信號;察察路段信號很差,時有時無。目若村村長家裡有衛星電話,通話收費2元/分鐘。
6.如需露營,應帶好相關裝備,可在風景優美的日東農場宿營。
特別提示:
1.「丙察察」近300公裡加油困難,穿越前應在貢山縣加滿油。全線越野路段多,車輛時速低,油耗大,應攜帶備用油。
2.穿越丙察察線,四驅越野車型為佳,低底盤車勿試。穿越時最好跟隨車隊同行。拖車、救援、維修、GPS、備胎等相關工具必備。
3.雨季的丙察察線,沿江公路滑坡、亂石、塌方、泥石流、水毀路等情況多發。
4.「丙察」段雲南境內路好走些,進藏後特別是過電站之後路況複雜;「大流沙」(或大滾坡),須在中午12點前通過,午後山頂易颳風、石落。
5.走「察察」段需要翻越三個海拔4000米以上的埡口,路面是鋪裝路和土石路交錯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