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尊貴脫俗的龍
十二生肖動物中,辰龍是比較特殊的一個。與子鼠醜牛等屬相不同,它不是實有的動物,而是文化造就的靈物。
靈物龍的出現與遠古時代的圖騰崇
拜有關,當時,人類最主要的經濟話動是狩獵。原始人一方面要靠捕獵動物維持生存,另一方面又要躲避那些對自己生命構成威脅的兇猛動物的襲擊。所以,動物幾乎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為關注的東西,人們對那些具有強勁,奇異能力的動物,尤其是對那些或可以翱翔於天空,或能潛遊於水中,或可以無足而行又能隨意而居的鷙鳥,鱷魚,蜥蜴,蛇等產生恐懼和敬畏感。對龍的崇拜也就在這種敬畏中產生了。
02千年不變的圖騰崇拜
龍是個多元的組合,其形體也是多元組合的。我們目前所說的龍是在漫長的年代中逐步加工定型的。其形象為牛頭(或鱷魚頭,馬頭,魚象混合頭或馬鱷混合頭)虎鼻,鹿角,牛耳,蛇軀,馬鬃,鱗身,鷹爪,魚尾,龜足,可謂集所有飛禽走獸最突出的持點於一身。傳說,龍能在水中遊,雲中飛,陸上行,它能呼風喚雨,司掌旱澇。在靠天吃飯的農耕時代,祈求風調雨順乃是人們共同的願望。因此,把主行雨的龍列入生肖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關於龍入選十二生肖,民間也有趣的傳說。據說百獸之王虎入選生肖後,能飛善遊的龍也想當獸王,取代慮在生肖中的地位。於是,龍與虎在人間展開爭鬥,難分難解。玉帝知道後,就把它們召到天宮評理。龍和虎到了天宮,玉帝見龍生得十分威風,甚是喜愛,便下令讓龍做了水族之王,並位列十二生肖之五。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龍文化和龍圖騰早己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
03尊貴和權威的象徵
龍在人們心目中是無所不能的王者形象,因此尊貴和權威也就成了龍的第一個象徵意義。
龍從一出現便被神聖化,受到人們的崇拜。它能呼風喚雨,具有高貴的身份和無上的權威。古人稱帝王為龍,帝王的後代則被稱為龍子龍孫。皇帝穿的衣服被稱為「龍袍」,當然,龍袍上也少不了威風凜凜的龍的形象。我國古代還有大禹開龍門,鯉魚躍龍門的說法。
宋代《大平廣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州,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龍門一躍,鯉魚便能脫胎換骨,成為呼風喚雨的龍。因此,我國古代常用一一鯉魚躍龍門來形容仕途得意,飛黃騰達。
龍的第二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有才能的人稱為「龍」。如,三國時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尚未出仕,便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先生,其意就是空有鴻鵠之志而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