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一切高明的知識,偉大的思想,深刻的哲理,豐盛的感情,都要靠精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見於微觀,或見於宏觀,是都能夠用語言來表現的。所以,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東西……」
語言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作家寫作所用的基本材料」每一個從事寫作的人,只有向生活學習,從社會生活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會得心應手地寫出優美動人的文章。不然,翻來覆去只是幾句話、幾個詞,寫出來也只能是乾巴巴的幾條筋。
所以,學習語言是從事寫作的重要方面。
那麼,如何學習語言呢?,
第一,向生活學習活生生的口語。
生活是語言的創造者。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他們創造出許許多多精煉、形象的語言。這些語言平易暢達,新鮮生動,情真意切,是書面語言的「源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說,每一部偉大的作品,諸如《水滸傳》、《紅樓夢》、《創業史》以及外國名著《唐吉訶德》等等,都吸取了群眾口語的精華。
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光採用群眾諺語、格言,就達230多條。也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學習群眾語言的典範。
楊朔寫反映礦山生活的小說《紅石山》,深入到礦工中去,認真聽取工人的說話,不僅「為他們的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所傾倒」,而且直接請工人糾正自己的語言。楊朔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就採用了大量的群眾口語,如「才是昨兒,本是萬裡無雲的晴天,可是那天,那山,那海,處處都象漫著層熱霧,粘粘漬漬的,不大於淨。」「正當中午,太陽有點毒」。「昨兒」、「粘粘漬漬」、「太陽有點毒」,都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用語。讀來通俗易懂,形象、活潑。魯迅先生不僅主張「博採口語」,而且身體力行,在作品中保留了大量的群眾語言的精華。
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就是要學習群眾語言中的語彙、成語、諺語、俗語以及語法、修辭等等。它既豐富我們的語彙,又教會我們用字節省,語言精鍊形象,還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開拓我們的思路。像經過人民千錘百鍊出來的諺語,用三五個字,一兩句話,就能說出精深的道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技巧。
例如「斤雞叫」,是勞動人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高度概括,意指小雞長到一斤就要叫鳴。用字簡潔,結構完整,意義明白。
「望山跑死馬」,生動如畫,含蓄蘊藉,富有哲理。山又高又大,遠望可見,但要到達山下,就要費很大的氣力,甚至有跑死駿馬的可能。比喻使事業成功也是如此。
在修辭上,諺語方法多樣,變化靈活。有的用比喻,如「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春雨貴如油」,有的用誇張,如「一人拔樹不動,萬人扛得天動」;有的用對比,「不怕慢,就怕站」,有的用比擬,「上糞不澆水,莊稼撅著嘴」;有的綜合運用,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既用比喻、也用了對比。
大多數諺語還具有聲音美,音調和諧,節奏鮮明。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仄仄平平平仄仄),「磨刀不誤砍柴工」(平平仄仄仄平平)等等,成為我國語言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語言中的精華。
高爾基說:諺語是簡短的,卻包含著可以寫出整部書的思想和情感。說:「諺語和俚語把勞動人民的全部生活經驗與社會歷史經驗出色地固定下來了;因此一個作家必須知道這種材料,它能教他學會像把手指握成拳頭一樣去壓縮語言,以及松展開被別人緊緊壓縮起來的語言,以便暴露出隱藏在這些語言中的與時代生活相對的僵死的東西。」(高爾基《談談我怎樣學習寫作》)
語言是從生活中產生出來的,隨著生活發展變化,新語彙將不斷產生,舊語彙將不斷消亡。如「大鍋飯」、「聯產計酬」、「專業戶」、「坐直升飛機上去」等等就是最近產生的。「而文g中」產生的一些詞語如「紅衛兵」、「造f兵團」、「走資派」、以及「三忠於」、「四無限」等等,就被淘汰了。所以,每一個作者,都應該深入生活,努力去挖掘、積累適應現實的新語彙,為文章輸進新鮮「血液」。
人民群眾的語言是豐富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格調低下,思想落後。比如一些反映了宿命論等封建迷信的歇後語、諺語,以及一些粗野庸俗的方言土語,在積累時就要認真鑑別,不能「劃拉進籃子都是菜」。
學習群眾口語,最忌放不下架子,和群眾打「官腔」唱「雅調」,沒有真誠一致的思想情感。
未完待續……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