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一門做減法的技術或藝術,要注意循序漸進,層層推進,特別是初學者,切忌一味猛雕,急躁冒進。在橄欖核這樣細巧的物體上進行雕鑿,必須細心觀察,思考周全之後方可持刀施藝。一般而言,製作橄欖核雕有選料、整坯、構圖、勒線、出坯(初雕)、細琢、開相、修飾、打磨、打眼、拋光、串珠等10餘道工序。
一、選料
選料就是選擇雕刻的原材料。這是雕刻前的一項準備工作。原材料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件雕刻作品的面貌及其成功與否,所以這也是對雕刻者審美能力的一種考驗。在選料時,不但要選擇質優色美的原料,而且還要在原料的形體方面加以考慮。一般來講,原料的形狀與作品的形象大體形態相似,這樣雕刻起來就比較順手。
二、整坯
也叫「銼核」。材料選好後,先要整坯,用銼刀將果核兩端進行初步加工,去掉兩頭尖角(視題材而定),按題材要求進行粗加工,修正橄桃核形狀,使其達到雕刻要求,然後再畫樣。
三、構圖
也叫「畫樣」或「設計」,即在初步整過形的核子上發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思設計,充分利用核子的長短、胖瘦、紋理及色澤等特點,用筆在核面上構圖布局。描繪圖畫時要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氣韻,這與中國畫的創作是一樣的道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又過密,而要繁而不亂、簡而有致,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熟練者可直接用平刀代筆勾圖,但較複雜的圖案則應先用筆畫出圖樣,然後用平刀勾出線條。
四、勒線
勒線是屑平刀順著構圖的畫樣勾勒出流暢、利落乾淨的線條。勒線過程要求運力均勻,持刀要穩,鋒線要生動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
五、初雕
也叫「出坯」,俗稱「剔地」。初雕是整個作品的基礎,以簡練的幾何形體勾勒出作品構思中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六、細琢
細琢就是在初雕基礎上仔細琢磨打造。剛才的初雕雕刻出了整件作品的大體輪廓,這一步驟被稱為成型。這只是一個比較粗糙的模糊的輪廓,更加細膩的東西還沒有體現出來,需重新勾勒,進一步加工,這一過程就是我們要說的「細琢」。
七、開相
又稱「開臉」。即對人物或動物的眼睛、鼻子鬢髮等部分,用刻刀定型細化,精細修飾,要求運刀爽快、果斷,粗細均勻,一鼓作氣。
八、修飾
又稱「修光」。運用精雕細刻修去雕刻時產生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完美,是修光的目的修光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是圓轉,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細枝末節及其質感表現出來。
九、打磨
根據作品的需要,將核雕的各個部位用粗細不同的專用砂紙搓磨,使其細潤光滑。經反覆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平滑、完整的質地,還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十、打眼
不管單件還是手串(核舟等擺件除外),刻制完後都要用線穿起來。核的內部本來就是空的,兩頭只需有眼就可以穿線。古時打眼用手工鑽作業,技術含量高。現在大多用電鑽打眼,效率因此得以提高,但在操作時應注意鑽頭方向的垂直度。一粒核應分兩次鑽眼完成,打眼應鑽在同一核囊內,以孔眼暢通為佳。
十一、拋光
嚴格地說,拋光其實不屬於橄欖核雕的創作流程,而屬於後期的裝飾性處理。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採用這一處理方式,也就將其列為整個創作的過程之一。拋光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上蠟:將拋光蠟打在布砂上面。
2.打磨:將橄欖核雕放在拋光機的布砂上加以拋光,拋光後的作品光澤溫潤,不僅充分呈現出橄欖核雕藝術品的神韻,而且更便於保養與收藏。
十二、串珠
把雕刻完畢的單粒核子按序串聯成念珠,或把單件的核雕配以裝飾珠或流蘇等。
十三、配底座
橄欖核雕作品放置在底座上,要立得起,臥得穩。底座不僅是主體的依託,也是整體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狀及尺寸要與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相輔相成。
十四、包裝
般分錦盒、抽屜式紅木盒兩種。目前還出現了用絲織品定製的錦囊」式包裝。也深受市場青睞。
如果說選料是核雕的前期準備,那麼串珠、配底座和選擇包裝則是雕刻的後期配置,也可不列入雕刻工序。在此,我們從核雕作品的完整呈現角度及初學者全面了解核雕的考慮出發,把它們一起列入「雕刻工序」。
雕刻一個小小的核雕,竟然需要這麼多而複雜的程序,各位看官們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的核雕藝人們真是「我太難了」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方寸咫尺,百匠之心,匯集原創手作為本,展現百匠藝術風採,訣意源遠流長,只為傳世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