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第一季《我的天才女友》在豆瓣斬獲9.3分的高分後,在萬眾期待中歸來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更是一舉獲得了豆瓣9.6分,高分的背後是觀眾們的肯定,不管是書還是劇都值得一看。
《我的天才女友》小說原著是《那不勒斯四部曲》,被國內外網友們廣泛地評為近年來最好的女性主義小說,小說被翻譯為40多國的語言廣為流傳,書中採用雙女主的故事線,講述了兩個女孩跨越半生的友情和命運糾葛。
天才女友
兩位女主分別是莉拉以及萊農,她們都生活在那不勒斯一個貧民區,這裡的女人們沒有希望,在家庭中男性對妻兒的打罵讓人習以為常,過來人的媽媽們也會給女兒灌輸這樣的思想,而男人們繼續將家庭暴力視為男性尊嚴的一部分。
莉拉和萊農的故事除了講女性主義外,教育也是一大線索,兩個女孩在小時候都有一個夢想,即讀書改變命運。但二人的先天、後天條件又有不同。
儘管都是貧民區長大的孩子,莉拉美麗出眾,智力超群,而萊農則顯得較為平庸,相貌一般,才智方面的表現也不溫不火,兩相比較,後者更像是前者的陪襯。
但命運卻給兩個人開了一個玩笑,被賦予了『天才』屬性的莉拉不被父母允許繼續學業,因為是鞋匠的女兒,讀書本不是父母心中的首選;
另一邊萊農反倒得到了家庭的支持繼續上學。莉拉的上學路被堵死了,至此天才少女的前路發生了變化。
人生路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義大利,對於女性來說,教育改變命運並非首選,改變女性人生階級被廣泛接受的是婚姻。婚姻多不幸,但更多的人依舊堅信如此,男人如此,女人也是如此。
莉拉後來嫁給了有錢商人,長相不俗的她即便沒有接受好的教育同樣實現了躍升,至少從短期看是如此的。婚後莉拉成了人人羨慕的喀拉蚩太太。
不僅家庭富裕,他還靠著自己的才智讓自己設計的鞋子在城裡留心,前衛的海報讓人眼前一亮,但光線的外表下莉拉的婚姻並不幸福。
和很多家庭一樣,男人是家庭的支柱,但也是家庭的施暴者,在那個年代的義大利南部,男人打老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甚至女方家還會給出嫁的女兒做心理建設:大家皆是如此,母親也是這麼過來的。
當娘家人看到莉拉帶著臉上的淤傷時,家人們顧左右而言他,莉拉的媽媽試圖給女兒做心理工作:女人就是這樣,有時挨打有時受寵。婚姻改變了貧窮,卻無法改變人們落後的思想。
劇中有一幕是這樣的,莉拉一次對萊農說:「我們錯了,我們小時候不該要斯特凡諾(莉拉的丈夫)爸爸的錢」,萊農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其實莉拉的意思是,人要獨立自主,給予的背後實質是一場交易,婚姻也不外如是。
萊農:我的人生是一場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相比莉拉早早被斷絕了夢想面對現實,萊農透過讀書這條路似乎實現了人生價值,萊農後來考上了大學,還成了知名作家,但回顧自己的一生,萊農對自己的評價是,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是為了提升社會地位而努力,但這是低俗的鬥爭。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萊農依舊是大環境下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分子。教育並沒有讓她脫離大環境的刻板男女思想。一次莉拉的丈夫向萊農「訴苦」,他說,我辛辛苦苦掙錢養家,莉拉應該溫順,讓我開心並趕快生個孩子。
萊農對他所說並無異議,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而這也是當時的「普遍共識」,教育沒能讓她擁有在這一問題上的獨立思想,從心底裡,女性是男性從屬的社會觀念同樣在萊農心裡根深蒂固。
萊農的學業順利僅僅讓她實現了向中等階層躍升,但她看過的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並沒有影響到她的靈魂,因此教育於她而言,確實如萊農自己所說,是為提升社會地位而進行的低俗鬥爭。
天才的消失
讀書和受教育是人生最好的事之一,以無用論來否定一切的人,其思想世界是缺乏水源滋養的乾涸土地,凡事以有無用處來評價一件事,其危險性不亞於非黑即白的激進世界觀,若人人如此,世界就不是現在的世界。
所幸對讀書、教育和文化傳承的肯定始終有認可的一部分,古有「書香門第」的說法,如今精神的富足同樣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不否定讀書會被用以作為改變階層的工具,但教育原本的作用,是將完整的精神世界注入人的心靈,讓生命在暗流中不至於失去方向。
兩個好友因教育的不同走上了各自的人生路,萊農一心讀書,後來成功考入一所師範大學,但臨近畢業,現實再度給給萊農上了一課。萊農的期望是在大學工作,但她的老師卻對她說,你要量力而行,申請一份幼教工作吧。
老師對萊農說:我們都是幾代人精益求精的結果,想實現質的跨越很難……還有你的口語,雖然已經改了不少...
森嚴的等級社會下,通過教育改變社會地位存在可能,但現實的無情打臉更多。最終,讓萊農實現「質的跨越」的依舊是婚姻。萊農嫁給了名門之後彼得羅,在其幫助下萊農才成功改變了人生軌跡。
《我的天才女友》中多有女性主義的思想,但兩個主角的人生走向卻極具現實主義,故事的最後,天才莉拉消失了,有的只是嫁為人婦,生活失去光和希望的喀拉蚩太太。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