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首先要立志向。
因為學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能否堅持下來,是很考驗人的。能不能貫徹始終,要看每個人的志願,所以應先立志。
我們在學校裡學習是為了畢業,在佛門裡當然不是為了畢業。佛門的學習是為了內心的需求,為了自利利他,為了住持佛法。所以要自發志願,哪怕過程艱難困苦,也要忍耐、堅持下來。這就要有發心學習的志向。
佛門有句話叫「發菩提心」,這是通途法門講的,當然淨土法門也離不開發心,發心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因為發心才有動力,如果沒有發心,三天的熱情過了,感覺學得挺辛勞的,還是算了,回去老實念佛吧!如果這樣,目標就落空了。
所以學法的基礎,就是先立志,把心定下來——我要堅持、要忍耐。尤其身為出家人,學法是我們的根本,從發心出家直到往生,自始至終都離不開學法。
佛法是沒有邊際、沒有限度的,佛法是我們永遠都學不完的,是學無止境的。像在座的年紀大的,學佛也有幾十年了,從學佛到現在,你們覺得哪本書或哪部經典,是你徹底明了,完全不用學的,有沒有?其實是沒有的。隨便一部經典,拿到之後你就會發現,早期學過的,現在再來看它,意義又不一樣了。
佛經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義理無窮。你的境界高、學識高,經的境界就高;你的認識淺,理解起來就淺。除非我們達到佛的境界,才可以圓滿地理解一部經。所以我們站在凡夫位,永遠都有學的價值,即使你對念佛法門很清晰、很明了,依然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
淨土法門看似簡單,其實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竟圓滿的法門,是「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的法門。不是我們學法幾年,就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好像淨土三經,善導大師的思想都已經明了,那只是站在凡夫的立場,如果真正要透達法義,是要用一生來學習的。
當然我們學法,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人。無論是為自還是為他,都是以法為命,法是我們學佛人的生命,我們有沒有活出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有沒有法。
為了法,首先要立志。立志是讓我們確定目標,讓我們有恆心、有毅力,能夠克服各種阻礙。在學法過程中,是有很多障礙因緣的,做居士的人感受最明顯。比如誦經時,小孩子吵鬧,或者家裡有老人要照顧,總之,會有很多事情障礙你學法
出家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外部障礙少,更多的是內部障礙——心理障礙,有煩惱、業障,身心不適。當然,如果是隨團體安排,有些障礙因緣,團體可以來解決。如果我們離開團隊,個人去學習,那可能要你自己面對一些外部障礙。不過相對來說,出家人的障礙會少一些,我們就把全部精力用來學習。
學習過程中,除了外部因緣,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有很多人學不進去。因為看佛經和祖師著作,跟看世間的小說不一樣。普通的文章一天可以看幾十篇;但一部佛經,從頭到尾細細看過的人很少,可能有的人學了幾年,都沒有將一部經從頭到尾認真讀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佛經讀起來很困難,我們世間人學問再高,初讀一部佛經,文字障礙、義理障礙,都會表現出來。
在學法的過程中,如何克服種種障礙呢?這就需要毅力,需要忍耐,需要有解決的方法,不然我們在學的過程中,就會半途而廢,有些人就會退心。
因此,希望大家在學習中,要立一個志向,要有恆心。當然,每個人堅持到什麼程度,就看個人的毅力了。像爬山一樣,有些人可以衝到終點,達到頂峰,有些人半途就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