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事 村民定 村民辦 綏陽縣寬闊鎮寬闊社區:村民自治轉觀念興產業

2021-01-20 天眼新聞

初夏時節,走進大山深處的綏陽縣寬闊鎮寬闊社區,一排排青瓦白牆的黔北民居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柏油路、水泥路通村達寨,五倍子、花椒樹吐露新綠,歡聲笑語在村寨中迴蕩,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畫卷展現開來。    其實,半年前的寬闊社區並不是這番景象。    農作物低產低效、生產方式傳統粗放、群眾收入單一微薄;單品不上規模、銷售渠道短而窄,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因發展產業觀念不一,群眾糾紛不斷……地處綏陽縣北部山區的寬闊鎮寬闊社區,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山區農村產業發展的種種「舊疾」在當地都有體現。     鄉村發展,村民自治是強勁動力。

寬闊社區緊盯農村產業革命這個關鍵,注重發揮村民自治功能,鼓勵支持由村民自發成立民管委,把發展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充分釋放基層自治在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實際效能,讓鄉村舊貌換新顏。    去年冬季,寬闊社區楊堡三組先行試水,由村民集體表決成立民事管理委員會,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原則,選舉7位村民對涉及本組產業發展及公益性事業進行管理,帶動村民共同改善生活面貌。     踏實肯幹、觀念常新的楊堡三組村民趙代民率先提出成立民管委引領產業發展。在他看來,只有成立民管委,才能凝聚群眾合力,齊心協力發展產業。「我們之前出去考察過,楊堡這個地方很適合種植花椒和五倍子,也有公司願意訂單收購。剛提出來發展花椒產業時,群眾牴觸情緒很大,民管委成員就各個擊破做工作,最終得到理解支持。」後來,村民們一致選舉為趙代民為民管委主任。     楊堡三組民管委牢牢抓住轉變山區農民思想觀念這個牛鼻子,組織村民多次召開群眾會,挨家挨戶上門發動,7名民管委成員還將家中所有土地用於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帶動群眾發展五倍子和花椒產業。    「民管委組織大家開群眾會,還上門發動我們種植。看到他們都種了,我們也放心參與,種出來後他們來收,然後賣給公司,不愁銷路。」村民曾友芬如是說。    此外,民管委還下設婦女聯合管理委員會,注重發揮農村婦女在產業發展中的宣傳發動作用,積極參與產業發展中思想引導和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    民管委婦女委員饒廷蓉告訴記者:「民管委有明確分工,男同志負責規劃產業、協調爭取項目、解決重大矛盾糾紛等,我們女同志重點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轉變他們的老舊觀念。」    目前,楊堡三組種植600餘畝五倍子和110畝花椒,分別與公司籤下訂單銷售合同,62戶村民全部參與產業發展。      「以前各家各戶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說發展產業大家都在觀望,參與性不強。民管委成立後不再是一盤散沙,大家一心想著把我們村裡的產業發展起來,一起致富。」談及民管委成立前後民風的變化,楊堡三組民管委總監事王明章感觸頗深。

村民的事村民議,村民的事村民管,圍繞產業發展這件核心事務,2019年12月,楊堡三組民管委積極爭取,成功實施325國道至鄧家的「一事一議」公路建設項目,沿線村民們以家庭為單位,主動投工投勞,分段組織施工。目前,這條全長2.3公裡的產業路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     「楊堡三組民管委的設立,是寬闊鎮強化基層自治,引領群眾自主參與的產業發展的一次全新探索,團結了村民,增強了產業發展後勁。」寬闊鎮副鎮長王瓊表示,今後這種做法將在全鎮其他村組推廣,讓村民自治更好地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助推鄉村振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誠 通訊員 姚浩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調研報告】來看迎龍村驚人「蛻變」,這樣的「雙贏」道路,村民們...
    環境提升後的迎龍村為攻克這一難點,迎龍村以百姓需求為導向,以群眾參與自治為核心要點,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自主培育成立了迎龍公益服務社,以實現村委減負、社會組織增能、村民群眾受益為目標,引導本村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 中江集鳳石埡子村——環境美產業興民風淳 繪好秀麗鄉村振興圖
    7月1日,記者走進中江縣集鳳鎮石埡子村,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小村莊,現在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八方來客。「現在道路寬闊,房屋也修得好,我們村的環境衛生也搞得很好,和城裡一樣整潔乾淨。四季都有美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袁學超一邊打理新房前的院子一邊說。
  • 建始三道巖村: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近年來,三道巖村緊盯鄉風文明建設、人居環境整治、主導產業發展、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工作,積極探索,創新基層治理「一統三治」(黨建統領,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模式,把基層治理改革創新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主要抓手,探索出一條鄉村治理新路徑,有效遏制了整「無事酒」、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燃放煙花爆竹、纏鬧炒作等歪風陋習。2017年以來,全村無越級上訪、纏訪鬧訪發生。
  • 「1234」工作法促成新型村民小組自治模式
    融入1個紅色基因,是指在村民小組中建立黨小組,通過黨建引領,將紅色基因融入鄉村治理末梢環節,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中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目前全區已設立村民小組黨小組8000多個。黨小組依託黨員中心戶建立「365黨建服務點」,創設村民小組黨群服務平臺,把黨的組織細胞延伸到群眾末梢,把村一級事項延伸到村民小組,真正形成黨小組「10分鐘服務圈」。
  • 中國式「村霸治村」背後:有村支書獲利5.8億 被村民稱為「土皇帝」
    這些存在於基層的村幹部,背後卻藏匿著驚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有的村支書攫取利益高達5.8億元;有的村支書當著民警面欲將他人活埋;有的村主任要求村民辦喜事必須給她上供,否則就會收到她送的花圈,還會被她在村裡大喇叭上指名道姓地辱罵……目前,多個被掃除的村霸案件已進入審判程序或已宣判。
  • 新寧:村民有「實權」 自治有動力---法制周報數字報刊平臺
    這是該縣村民自治、良性互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的真實寫照。    2021年1月14日,筆者在新寧縣走訪時了解到,目前新寧縣村民(居民)自治工作已全面鋪開,村規民約和理事會是「標配」,各村(社區)還結合各自發展實際,因地制宜設計新型載體,通過建立健全「一約一會+X」制度,以村規民約規範村民日常行為,以「理事會+X」等自治組織管理村級事務。
  • 百名記者進百村|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
    騾埝村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戶籍在冊363戶902人,全村耕地面積 1290.4畝。2014年全村精準識別貧困戶 112戶193人,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2018年通過國家級、省級驗收正式退出貧困村序列,2019年全村動態調整建檔立卡貧困戶99戶169人全部脫貧。
  • 兩次留村 幫助村民叩開致富門
    我駐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查摸底,用1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幹改村143戶貧困戶,了解到幹改村的貧困局面與群眾思想觀念落後、無特色產業、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等分不開。  摸清情況,對症下藥。接下來,我不僅給村民們做思想工作,還帶領村民代表和村支兩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漸漸地,村民的心結被解開了,對產業發展樹立了信心。
  • 關礦山興旅遊 村裡有了「金山銀山」 ——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鄉村...
    到了2000年後,村民意外發現竹山裡有石膏礦。一時間,百裡竹海到處是礦井,天上塵飛揚、地下水滲漏,以致河道斷流、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從頭到腳是灰塵,一猜就是獵神人。」當時,梁平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轉結構、調方式,保護生態環境。」
  • 景縣青蘭鄉韓堡定村因地制宜帶動村民增收
    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青蘭鄉韓堡定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引導村民種植金銀花80餘畝、辣椒60餘畝並在林下養鵝6000餘只、養雞1000餘只。此外,該村投資180餘萬元建設了烘乾車間對藥材等進行深加工,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還帶動了村民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圖為該村村民正在烘乾車間勞作。陳康、宋兵慧攝影報導來源:衡水日報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隊長與鮑家墩村村民暢談致富經 貧困戶...
    3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鮑家墩村,寬闊的馬路、太陽能路燈、運動場、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排憂解難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而在5年前,這裡還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山村基礎設施差,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全村有112戶貧困戶共計359人。
  • 轉思路 興產業 增收入 百花湖溫水村發展茶葉種植助村民脫貧致富
    細數著溫水村村民生活的變化,村主任趙榮貴感慨地說。溫水村位於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北部,是百花湖鎮發展茶旅產業的核心區。2017年,藉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該村大力發展茶葉種植,成立了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在項目產生收益前,採取土地兜底政策,為村民提供每年每畝地600元的保底收入;產生收益後,公司參照項目淨收益按比例分紅。
  • 河北陽原縣朱家莊村:產業帶動輻射 村民脫貧幹勁足
    群眾要脫貧,產業是支撐。通過光伏發電、蔬菜大棚、林下養殖、肥牛養殖等產業帶動,如今的朱家莊村,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村民有了穩定收益,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朱家莊村村民合影。朱家莊村距陽原縣城4公裡,村裡貧困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參與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不足,曾是深度貧困村。河北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入戶走訪,了解貧困戶需求,與村兩委幹部共同研究,制定了朱家莊村三年脫貧攻堅規劃及朱家莊村脫貧攻堅作戰圖,確定了產業脫貧思路。
  • 桃花村裡笑春風 --邵陽市新寧縣桃花村「村治民動」群眾自治的探索...
    現在的桃花村政通人和,村黨支部戰鬥力、領導力、號召力顯著增強,幹群關係和諧有序,村民參與村務積極性大幅提高,各種群眾性自治組織生機勃勃,多種模式的集體經濟蓬勃發展,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二)圍繞「治什麼」,選準治理客體,破解頑瘴痼疾2019年以來,桃花村通過召開民主議事院落會、自治組織專題會等多種形式,大到村莊規劃、產業發展、鄉風文明、項目建設,小到庭院改造、鄰裡糾紛、困難救助等事項,都列入協商範圍,既議思路、又議規矩、還議監管,確保村裡決策與群眾期盼相對接,不斷提高廣大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萬科:迪士尼首入杭州社區,米奇米妮驚喜現身良渚文化村
    這次,陪伴大家長大的 「好朋友」——米奇和米妮從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出發,來到了萬科杭州良渚文化村「奇妙家年華」現場,與村民們一起共度一段美好時光。這也是米奇、米妮首次來到杭州社區,帶來迪士尼奇妙體驗!20年間,良渚文化村這片傳承與復興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亦凝聚了無數萬科人的生活理想與精神信仰:尊重土地、有機生長、社區自治、產城共生……每個向上的分支,都在從有愛的理念中汲取營養,持續的茁壯成長。
  • 湖北蘄春縣株林鎮鋪頭坳村:「產業興村」天地寬
    湖北省蘄春縣株林鎮鋪頭坳村位於蘄春縣株林鎮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全村1300畝山林早年已經發包出去,240畝集體林果園承包合同不能按期履約。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62萬元。拔窮根在產業。村「兩委」藉助「消薄」東風和違規經營合同清理的契機,2020年7月,將1300畝山林林權收歸集體,計劃全部栽種上新油茶種苗。9月,將承包合同不能履約的240餘畝徐安林場、老桔子園收歸集體,計劃全部改種上新油茶。10月底,將農戶零星種植的300畝油茶基地流轉到村集體,規划進行改造升級。至此,全村油茶種植面積近2000畝,村民人均種植油茶2畝,成為全鎮名副其實的油茶產業村。
  • 山上興產業 山下建新村 新村辦工廠 「空心村」到「產業村」的長城...
    全村土地閒置情況,勞動力、傳統產業狀況,降雨和氣溫分布數據等基礎信息逐一收集匯總,西南大學、市農科院的專家來村裡檢測土壤、評估規劃產業……經過反覆調研和多次探索,按照「山上興產業,山下建新村,新村辦工廠」的思路,長城村最終確定了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的「3 1」產業發展體系,即全力推進高山蔬果、冷水養殖、優質水稻三大特色產業,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 鍾三村繪就美好畫卷:變化看得見、村民得實惠 | 鄉村振興看我村
    三年來,鄉村振興戰略在新農村得到了有力實施,這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科學指導,得益於各村「兩委」領導班子的立足實際全面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畫卷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 迪慶州香格裡拉市三壩鄉江邊村賴頭支村民小組產業發展紀實
    原標題:賴頭支一點都不賴——香格裡拉市三壩鄉江邊村賴頭支村民小組產業發展紀實 初冬時節,走進香格裡拉市三壩鄉江邊村賴頭支村民小組,村民有的在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有的在田裡積肥施肥、有的給牲畜餵料……處處洋溢著「比學趕超」的發展氛圍。
  • 春光正好興產業 村民致富路更寬
    黃龍:村民變「藥農」 新產業帶來新希望黃龍縣圪臺鄉村民抓住春耕春種最佳時節,種植中藥材,拓寬致富路,打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在圪臺鄉長村的核桃園裡,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在翻地、施肥、插苗。種植戶卜金泉告訴記者,就是村集體發展的這片林下中藥材產業,讓他有了分紅,還在家門口就了業。黃龍縣圪臺鄉長村村民 卜金泉:我一共有12畝地,流轉費是5000塊錢,以後幹一天是120塊錢,半年下來,光管理費能掙兩萬多塊錢,還有半年時間,自己就能自由安排出去打工,還能多收入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