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有一塊九龍壁,是全國最大的九龍壁。它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王府門前的一塊照壁。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面由426塊琉璃拼砌而成,九條龍氣勢磅礴,各顯雄姿。
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有琉璃鬥拱;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上面雕有41組二龍戲珠的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鹿、狗等多種動物形象。
明政權建立之後,為了鞏固中央統治,朱元璋封自己的兒子們到全國各地為王。朱桂被封到大同,作為代王來鎮守。
大同他秉性愚頑,在大同駕鷹走犬,橫行街裡,被老百姓稱為「愣怔代王」,他娶的是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妒忌心強,這兩口子把大同攪得雞犬不寧。建文帝時期,朱桂曾被廢為庶人,明成祖即位後,又恢復了他的王爵。
據說這塊九龍壁就是他去四哥燕王朱棣王府做客時,看到朱棣王府門前的九龍壁,自己也大鬧要修一個,就把圖樣帶到大同,請了懷仁吳氏琉璃匠父子打造了這塊九龍壁。
他要求比他四哥的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所以全國最大的九龍壁就到了大同。
明崇禎末年王府毀於戰火,只剩下了九龍壁,1954年,由於城市規劃,九龍壁向南遷了28米到現在的位置。2011年3月,作為名城復興的重點工程之一,大同政府在王府的遺址上予以重建,現在去大同就可以看到流光溢彩的新代王府了。
為了和皇帝區別,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不同之處,大同九龍壁是四爪龍,龍鱗是條形疊加分布,沒有尾鰭。故宮九龍壁的龍是五爪,龍鱗是魚鱗狀交錯分布,有尾鰭。而且主龍形制也不同,大同九龍壁主龍的頭是偏向右邊的,故宮的主龍的頭是正向的,被稱為「坐龍」。
龍的形態豐富多變,有的往上飛騰,有的向下俯衝,有的向前奔跑,有的正襟危坐……唐宋以後,龍的形式基本得到了定型,大體上分為:坐龍、行龍、升龍、降龍、草龍、拐子龍、團龍等形式。
坐龍
坐龍姿態端正,頭部朝正面,常設一個火球,四爪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彎曲,一般設在中心位置,只有在皇宮的正殿和帝王服飾的主要部位使用。
行龍
行龍呈行走緩緩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狀態。龍頭往左上方飛升,叫「左側升龍」往右上方飛升叫"右側升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呈下降的姿態。龍頭往左下方俯衝叫「左側降龍」,往右下方俯衝叫「右側降龍」。
降龍和升龍常常結合在一起,構成二龍戲珠的畫面。有的降龍頭部又往上升,稱為"回升龍」,還有的升龍又往下降,稱為「回降龍」。
雲龍
雲龍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春秋時期很多青銅器皿上可以看到「雲龍紋」的圖案。就是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飛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草龍是一種含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很多建築、家具、器皿裝飾中可以看到。
拐子龍
拐子龍線條裝飾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常用於家具、室內裝飾和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設計為圓形稱為團龍。
了解了龍不同的形態,相信我們以後看到不同的龍就可以讀出它不同的形態,也可以區分它的等級了。大家也可以再回過頭去看一下大同九龍壁的九條龍各是什麼形態?
還有一個秘密哦,大家對稱的來看每一對龍,有沒有覺得好像哪裡拼錯了?(見圖2)據說南移的時候,是一塊塊拆下來再重新組裝起來的,除了右邊第一條龍的右下角多餘出來一個東西之外,是不是哪兩條對稱的龍的顏色好像也對不上?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