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為歷史課 大家好 我是書揚如何評價一個時代的進步,其實總結起來一句話,那就是觀前世之興衰,鑑當今之得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為重要
任何事物都不會憑空出現,展望未來,都可以在以前的事物中找到雛形和依據。我是書揚,與大家一起尋找未來中國發展的脈絡。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這個收官之年頗不平靜。從目前形勢看,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導致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結構等經歷調整或重塑,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荀子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01
節目的開始給大家推薦一部英劇。說起黑幫,你會想到哪一群人?
日本山口組?香港洪興幫?西西里黑手黨?
洗錢、跨國犯罪,政治賄賂,充斥著新型黑幫犯罪形式的這部英劇《戈德曼家族》,展現的是新時代下俄羅斯黑幫的生活。黑道電影,我們自然會想到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和賽爾喬·萊翁內的《美國往事》,但作為世界幾大著名的黑幫產地,俄式黑幫與我們熟悉的美式黑幫有明顯不同。
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華麗無比的鏡頭,可是總會給人一種聯想——那就是資本無國界,犯罪無邊界
該劇講述亞歷克斯·戈德曼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城市金領,還是一家對衝基金的負責人,他同時也是一個俄羅斯富裕家族的繼承人,一位顯赫財團總裁的長子。正當亞歷克斯·戈德曼的事業蒸蒸日上時,他的公司卻被懷疑使用了非法資金。公司被調查,投資人作鳥獸散,紛紛撤資。顯而易見,一場巨大的財務危機不可避免。然而與此同時,戈德曼的伯父卻向他介紹了一位神秘的投資人。這位名不經傳的投資人竟有將近5億美金的閒置資金。但問題來了,這是巧合嗎?
原來,戈德曼家族原本是俄國隻手遮天的黑手黨,後來流亡到英國。男主亞利克斯.戈德曼的叔叔,一直不甘心就這樣流亡到英國,想回故鄉。叔叔的性子急,知道把自己家族趕走的黑手黨頭目瓦迪姆在孟買談生意,直接派人去暗殺他。誰知道瓦迪姆命大,沒被炸死,回到了俄國。叔叔知道這事自己搞砸了,不過他沒打算告訴家族的其他人。想回到俄國的不止叔叔一人,亞利克斯的父親也不想在英國多呆一刻。不過,不同於叔叔的野心,父親只想回到家鄉安度晚年。被叔叔這麼一搞,回到俄國是沒可能了。很快,麻煩就出現在亞利克斯身上了。所以就出現了故事剛開始的情節。
這位神秘的投資人名叫塞米恩。是以色列的黑道大佬,塞米恩答應會投資亞利克斯的基金,只是有個附加條件,這位大佬需要亞利克斯幫他洗錢。亞利克斯果斷拒絕了這位以色列大佬的提議,他不想跟黑道沾邊。無奈之下,他只好選擇了一個權宜之計,接受大公司的收購。就當亞利克斯要籤下合併協議時,一個消息讓他沒法淡定了。造謠公司非法交易的竟然是自己的親叔叔!但是緊接著俄羅斯大佬瓦迪姆的報復也開始了。叔叔被殺手殘忍殺死。雖然家族中其他人平安無事,亞利克斯知道,瓦迪姆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家人。
所以,他又想到了叔叔生前想要給他引薦的那個以色列黑道大佬塞米恩。男主自認為只是一個銀行家,本來以為自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沒想到塞米恩的一番話給戈德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認知。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 :戰場在會議室中,而不是在馬路上。資金 轉移資金就是你的武器。你無論坐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桌子後面,都能扳倒殺死你叔叔的人。當然,全球的黑幫都是有合作關係的,在蘇聯解體後20年的時間,世界各國黑幫紛紛崛起,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日本、中東等地的犯罪組織聯盟,串起龐大的有組織犯罪網。更重要的是背後還有政治因素。他們注重用商學院思維考慮問題。
02
本片的英文名字《McMafia》Mafia是黑手黨,Mc在英語中有「……之子」的意思。這個名字首先當然指的是男主的黑二代身份。聯想一下,「Mc」,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著名快餐連鎖店麥當勞。一個以全球擴張聞名的巨型企業。劇中各方要做的事情,也是同樣的思路。擴張,擴張,佔領一切有利可圖的地下經濟領域,打壓你的對手。不管這領域是毒品走私,金融犯罪,色情行業,人口販賣,還是軍火交易。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本劇改編自米沙格蘭尼的同名小說,原作小說也是根據事實改編的,揭露了不少跨國犯罪組織的黑色秘密。在當年被《泰晤士報》評為年度十佳暢銷書,還獲得了《金融時報》的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作者本人也參與了編劇,使得劇情有了保障。原作的驚險刺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來。
最後,以亞歷克斯.戈德曼藉助墨西哥大佬安東尼奧和俄國政府上層的力量成功復仇為結尾,值得一提的是 這位墨西哥大佬也和普通人同樣有段辛酸逆襲的經歷。去墨西哥之前的安東尼奧一窮二白,但是看著一望無際的海岸線突然萌生了靠運輸起家的想法,如今的身份是全球跨國運輸集團的總裁。
本劇的核心標籤是犯罪,犯罪無邊界。而男主的核心業務是資本,資本無邊界。
這部劇初次看的時候可能會有點不好理解,可以看出,俄羅斯黑幫之所以那麼強,當然還是和政治上的影響分不開。1995年,俄羅斯有"教父"之稱的黑道著名人物伊萬科夫。在美國被捕,他在獄中說:「罪犯們都在克裡姆林宮和杜馬,你如果以為我這麼一個人能成為一群惡棍的老大,你就太天真了。」這點在劇中也有所體現。
所以本劇取景全世界11個國家,第一季結尾也令觀眾展開無盡的聯想。
大家以為本期節目就這樣結束了嗎? 沒有。接下來我們要重點通過劇中墨西哥全球跨國運輸集團總裁安東尼奧這個身份展開聯想。
中國當前嚴峻的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的共識。中國要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的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世界。制海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03
《海權論》,是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的海權理論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被譽為是近代制海權理論的奠基之作。
馬漢引證英國在拿破崙時代的戰爭中獲得海上霸權的事實,來證明欲發展海權必須以強大的海軍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權。
拿破崙於1798年遠徵埃及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本國與埃及遠徵軍的交通線被切斷而告失敗。
1801年,拿破崙為了削弱英國的商業,號召各國"武裝中立",俄國、丹麥、瑞典及普魯士皆參加,一致反對在波羅的海行使交戰國權利。英國必須仰賴波羅的海各國輸入橡木、繩索和帆布,所以無法容忍上述諸國參加武裝中立,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以武力來打破拿破崙的武裝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戰中擊敗丹麥海軍艦隊取得進出波羅的海的自由後並進入芬蘭灣,打破武裝中立的政策。
1805年在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艦隊擊敗法西聯合艦隊,建立英國海軍的無敵霸權
因此,馬漢認為海軍的目的在於會戰,而最終的目的則為取得制海權以控制海洋,因此艦隊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強力的攻擊火力,擁有優勢的海軍,才能控制海洋。
同時,擁有廣大又富饒的海外殖民地及優良海港,有利於艦隊補給、維修,對延伸海軍戰鬥能力有很大助益。。英國在十八世紀在地中海南岸擁有眾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鎖法國海岸,擁有地中海制海權;法國拿破崙遠徵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斷英國經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線。
馬漢還列舉了幾個全球稱霸的海上戰略點。如丹麥的日德蘭半島與西蘭島控制北海與波羅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羅陀海峽緊扼大西洋與地中海的交通;蘇伊士運河為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海運衢道,若能掌握這些戰略要地,就可發揮以海制陸的優勢。
所謂的海上霸權一定是搭配國家的基本條件,比如海軍條件、海運條件,還有海外商業條件都要以強大的實力相匹配。
馬漢海權論是這樣定義海權的。
1、海上力量。是從事海上運輸的專門體系,基本成分是商船以及支援建設。海上力量可以在商業競爭中作為進攻性的力量來使用。
2、海軍。保衛海運力量的高度專業化的分體系,在衝突不斷的世界上,應當防禦系的利用海軍力量。
日本的政治家更是將其視為海軍建設的指南,即便是明治天皇也是手不釋卷,但是真正將馬漢海權思想「日本化」的人叫做,秋山真之。
秋山真之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曾經跟隨馬漢學習過一段時間,回到日本日本之後就開始著手研究日本的海軍戰略。不過他對於海軍的理解顯然被日俄海戰的經驗影響很深,他是這樣定義的:交戰範圍內的接觸稱之為戰術,交戰範圍外的接觸稱之為戰略,實現戰術和戰略的措施稱之為戰務。
可以說秋山真之將海權已經等同於海軍,將海洋戰略等同於海軍戰略。這也就導致了日本的海洋戰略從一開始就是「瘸腿」的尷尬處境,海軍強而海上力量弱。
不過這種「瘸腿」一開始並沒有給日本帶來災難,因為在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上力量幾乎都是近海體系,它的商船體系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威脅,日本也是一直享受著兩次大戰(日俄海戰,甲午戰爭)帶來的西太平洋上的和平,固然沒有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海洋戰略。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戰略上的思想很快的迎來了考驗,商船大規模損失以及海上交通線路的崩壞。
自1941年12月,日軍大本營計劃徵用日軍境內90%的船隻,為了補充損失更是加大船隻的製造。但是從1942到1944年兩年時間,日軍的船隻幾乎全部都被消滅。海上運輸幾乎斷絕。
04
那麼馬漢的海權論精髓在哪。就是海權論六要素 。首當其衝就是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島嶼,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軍基地。例如英國以英吉利海峽和歐陸相隔,不僅有水為屏障,且距歐陸近,因此英國不須維持大陸軍,而可集中國力發展海權,以優勢的海軍來封鎖歐陸港口,並控制出入歐洲北部的航線。與英國成強烈對比的是法國,他不僅要維持大陸軍,而其海軍也必須分駛大西洋與地中海,因此在海權競爭中,法國對英國自然居於劣勢。
其次是地形。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如法國;反之,則逼使人民不得不討海維生,如荷蘭、葡萄牙。島國、半島國家受限於地形上的因素,若欲發憤圖強,則必須重視海權的發展。
還有就是國土面積大小和人口數量的重要性。馬漢認為一個國家人口的總數與海岸線總長度的比例,具極大重要性。否則廣大的領土可能反而成為弱點;人口數量和素質對海權均為重要基礎,海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的人數更應佔相當高度的比例
第五和第六要素是國民性和政府政策。人人都應以向海洋尋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必定蓬勃發展;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對海權作長期發展。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
書揚總結——一戰時德國德皇威廉二世及海軍部長鐵畢茲亦雖然深受馬漢影響,致力發展海軍,卻忽略了馬漢的一項重要訓條:"一個國家無法同時發展陸權與海權",導致德國陸軍反而受經費影響而減低其戰力。
青年有為歷史課,手稿原創,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