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顆軍醫仁心救七千童「心」
張衛達在病房查房。曾強 攝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心胸外科的辦公室,好似一個小型的民族風物博物館,這裡有絢麗多彩的苗繡腰帶、自然古樸的佤族簡帕包、色彩斑斕的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在這每一件的民族飾品的背後,是一顆顆重獲新生的童「心」。
2006年,廣州軍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張衛達倡議發起「大愛救心」公益活動,聯合慈善力量,為貧困先心患兒進行免費治療。
7年多來,張衛達的團隊先後80餘次下鄉義診,行程20餘萬公裡,足跡遍布廣東、雲南、貴州、湖南、西藏、新疆、江西等10個省(區),涉及漢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28個民族,走訪貧困家庭超過5萬戶,用一顆赤誠的軍醫仁心,挽救了7千餘名貧困患兒的童「心」,累計減免醫療費用超過1億元。
對此,張衛達說,自己的徵途才剛剛起步,「希望能讓全國各地的各族患兒都能受益。」
醫者責任心 不忍拒絕每位求診患兒
作為國內著名的心血管外科專家,2006年,張衛達和他的技術團隊被特招入伍。來到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後,他們一手組建起了心胸外科。
但科室成立之初,有時幾天才收一個病人。「走出去,才能為更多病人服務。」張衛達決定帶著專家團隊下鄉義診。
第一次義診,張衛達便認識到了令人痛心的現狀。在廣東,每年有上萬個先心病兒童,發病率佔出生幼兒的8‰,「其中相當一部分家庭因為貧困,無法讓孩子得到及時救治,甚至有些患兒在年幼時便夭折。」
如此之多的貧困患兒沒錢治病,讓張衛達感到坐立不安。他立即將這些情況向醫院匯報,並建議通過「政府報銷一點、慈善資助一點、醫院減免一點、家庭自籌一點」來解決醫藥費,用自己的技術為貧困家庭先心病兒童治療。
在張衛達的推動下,2007年4月,廣州軍區總醫院聯合省民政廳、慈善總會共同發起了「大愛救心」活動,面向廣東省18歲以下貧困家庭患兒展開救助。活動一推出,全省各地很快送來了許多複雜心臟病患兒,其中不少患兒被之前的醫院宣判了「死刑」,甚至有的開了胸卻不敢做,又縫合了的也找過來。
在責任心的驅使下,張衛達從來不忍拒絕每一位求診患兒。
2010年9月,12歲的先心病患兒梁思林在地方醫院手術後病情復發,心臟功能急劇衰竭,並已經與周圍組織形成粘連,進行心臟移植迫在眉睫。
當時在國內,這種手術罕有成功先例。「好不容易立起的牌子,別因為一臺手術毀了名聲。」有人勸張衛達。「這個孩子如果我不救,也許就會失去生命,整個家庭都可能失去希望,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張衛達毅然接收梁思林入院。
頂著壓力和質疑,張衛達帶領他的團隊反覆研究手術方案,制定出詳細的手術和護理方案,並成功實施了手術。術後3天,梁思林便能下地行走,這開創了當時國內心臟病移植年齡最小、難度最大、恢復最快的新紀錄,填補了技術空白。
7年多來,張衛達的技術團隊先後開展各種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20餘種,涉及病種100多例,最小的手術病人出生才5天、體重不到3公斤,屢次創造了生命奇蹟。
人子孝道心 為手術錯過母親最後一面
在心胸外科,許多醫護人員都稱張衛達為「張三瘋」。自從開展「大愛救心」活動,7年多來,張衛達從未休過一個完整假期。平均每天,他都要進行三四臺手術,一旦上了手術臺,他就不願停下,曾經多次連續手術30多個小時仍不下手術臺。
2011年12月的一天,由於已經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張衛達體力透支,心房開始顫動,「當時心慌得無法休息,就好像心臟要跳出來一樣。」
然而,一位複雜先心病患兒已經麻醉,等待手術。
張衛達明白,要想將手術堅持下來,必須儘快恢復正常心跳。他從椅子上爬起來,支撐著走進重症監護室,讓ICU的醫生給自己電擊除顫。
「這絕對不行,不要命了!」多年的同事王曉武說什麼也不同意。但張衛達一再堅持,無奈之下,同事只好先將張衛達麻醉,之後又電擊3次。10多分鐘後,甦醒後的張衛達立即奔赴手術室,又是一場長達4個多小時的手術,術後病人得救,但張衛達卻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在同事眼中,每一次的搶救生命,張衛達總是步履匆匆。然而,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時,他卻選擇放慢了腳步。
2010年11月25日,剛下手術臺的張衛達突然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哥哥告訴他,母親病危,老人家最後的願望就是想見他一面。
掛掉電話後,張衛達立即帶著妻兒往江蘇老家趕。飛機剛剛落地,張衛達便被告知心胸外科剛剛收治一名急診轉來的患者,必須立即手術救命,而且病情十分複雜,只有他才能手術。
家已近在咫尺,這是見母親的最後一次機會。「我做出了自己這輩子最違心的決定。」當天晚上,張衛達就趕回到科室,來不及片刻休息,立即為病人實施了手術。
手術取得了成功,但第二天當他再次趕回老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張衛達重重地跪在母親的靈柩前,久久不肯起來。
拳拳救人心 不顧「高反」篩查近千患兒
「這麼好的項目,不能局限在省內,應該讓全國各族的兒童都能受惠。」自2007年起,在張衛達團隊的倡議下,廣州軍區總醫院心臟外科依託「大愛救心」項目,也為少數民族的患兒實施免費先心病手術。
來自新疆哈密市伊吾縣吐葫蘆鄉的3歲男孩阿塔木·阿布都克然木,就是從新疆空運廣州得到成功救治的一個幸運兒。
來之前,不少人顧慮重重:孩子年齡小,從新疆到醫院幾千公裡,萬一有個好歹,這責任誰負?
「維吾爾族兄弟相信我們才來找我們,不能有風險就推辭。」張衛達在團隊中很快統一了思想。2009年4月6日,這名維族患兒成功接受手術。半個月後,孩子便很快恢復健康。
出院前,阿塔木的母親給兒子起了一個漢族名字——文粵生,讓兒子永遠銘記是廣東的醫生護士們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2012年7月,應中華慈善總會邀請,張衛達帶領第一支內地醫療隊,主動要求前往人煙稀少的那曲地區義診。
一路上崎嶇顛簸的公路,張衛達很快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呼吸困難,頭痛欲裂。對於已經年過半百的張衛達來講,這是在挑戰自己的生命極限。
但張衛達並沒有就此放棄,5天的義診時間,他在地處可可西裡的邊緣,走遍了班戈、申扎、尼瑪等縣,行程2500公裡,先後篩查900多名藏族患兒。
此後的一年多,張衛達和他的團隊先後四次上西藏,足跡遍布那曲、林芝、拉薩和阿里等地區,巡診近2萬人次,免費為126名藏族患兒實施手術,成功率達到了100%。(記者 駱驍驊 通訊員 賈崇景 銀春林 謝銀龍)
中華慈善新聞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華慈善新聞網」,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中華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