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國崛起花了一百年,秦朝滅亡卻只用了十四年?

2020-12-10 一個人的家常事啊

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滅亡,短短十四載春秋一朝覆沒,還留下了「暴秦」之名。後來的隋朝也二世而亡,但好歹也享國三十八年,比秦朝稍強一些,秦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爭議頗多,就像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西方學者眼裡就像凱撒一樣,但在中國史書上他永遠有兩面性,有人認為他功在當代,也有人認為他暴虐無道。

有趣的是,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所載,楚國南公曾預言:「楚雖三家,秦必楚亡!」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強烈的情緒,楚人對秦國不滿,楚人對亡國不甘,戰國時期秦國為了平定天下而逐個擊破諸侯國,楚國雖不是最晚滅亡的,卻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而且秦朝建立之後,楚南公的預言還是實現了,揭竿而起的陳勝是楚人,劉邦項羽也是楚人。

漢朝建立後,劉邦總結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有一條是:秦始皇放棄分封制,全盤改為郡縣制,皇室失去拱衛,外戚爭權,很快就滅亡了。因此,漢朝不能像秦朝那樣,繼續實行郡縣制以外的分封制度,以保證劉家子孫的勢力。實際情況是,漢朝延續的時間比秦朝要長得多,西漢時期加起來是407年,秦朝和漢朝是無法相比的。

而秦從崛起到毀滅,其自身的時間對比也十分突出,假如以公元前359年商鞅頒布墾草令,變法開場為秦崛起,往後一直到秦王嬴政登基,全面開戰,滅六國,這一過程持續了一百多年,嬴政能從秦王變成秦始皇,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是為什麼秦崛起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這麼長的時間,秦毀滅了,卻又如此短暫,短短的時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呢?

是否真如劉邦所想,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在於廢除分封制?或者其它系統有問題?對此,後世史官和文人亦有探討,賈誼在《過秦論》中分析,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書而刑,先詐強後仁,以暴制暴,始於天下」,本來是天下人失心,繼位的秦二世竟變本加厲,全然不知去安撫士民,這是秦朝短命的原因。

秦短命,秦始皇和秦二世本身肯定有問題,但是秦朝的統治方式才是根本。從秦末起義的慘烈場面可以看出來,秦末一片伐無道而誅暴秦的呼聲,最厲害的是楚人,自楚王客死秦國以來,楚人一直哀嘆不已;公元前278年,秦國再次攻破楚國都城郢城,楚國先王陵墓和宗廟全部被毀,屈原更是痛心疾首。有著這麼多世紀的恩怨,楚人反秦情緒強烈,這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隨著楚國滅亡,統一大勢已定,如果秦能夠妥善安撫六國遺民,讓楚人的生活還能繼續下去,楚地不致一蹶不振,千家萬戶決意反秦,畢竟楚人也是人,想要恢復故國的想法主要存在於貴族心中(如項梁),一般人想要的是吃飽穿暖,能過日子就好了。但是秦朝的制度卻完全沒有給楚人留有餘地,應該說,在秦朝的一系列政令中,楚地的風俗是最不能與秦的模式和諧相處的。

位於長江流域的楚國,楚人的祖先多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古籍《元和姓纂》、《世本》等記載楚人的祖先為黃帝之孫顓頊,現代許多學者認為,楚人是長江流域的苗蠻族,無論其起源如何,長期以來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楚先君積極吸收中原華夏文化,使楚國得以崛起。

與此同時,楚國保留了祖傳下來的原始信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地也有許多與自然崇拜有關的神話,楚地出土文物中多了鳳凰,正是因為楚人相信鳳凰是祝融的化身,這些東西可以說已經融入了楚人的血脈,但是秦朝建立以後,無論你楚人怎樣想,都完全要按照秦的風俗,遵守法律,一旦觸犯,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商鞅變法時期,秦國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秦人嚴格遵守。作為法家代表,商鞅重視法令的約束作用超過了道德和文化的約束作用,變法雖難,但變法仍步履維艱,而且成效顯著,所以即使商鞅被殺,秦國歷代國君都承認其作用,並繼續實行,秦始皇登基後,更將這種法令威懾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而且楚人的風俗傳統,這種制度以及秦的政令,水火不容。楚人重視祭祀,秦朝規定如果任意「奇祭」,罰兩套甲冑;兩套甲冑可不便宜,差不多要為官府工作三年才能掙到錢,這就意味著楚人是秦朝制度下最窮的打工者。

除祭奠外,他們還愛喝酒,喝酒也會觸犯秦律,因為秦朝禁止聚眾擺酒局,就連楚人喜歡的載歌載舞,在秦人看來也是落後蠻夷的舊俗,這也不允許幹,那也不允許幹,楚人怎麼受得了呢?

楚舊地在南方,秦朝大規模徵民夫入楚,楚人走得最遠,吃得苦最多,楚國還沒有覆滅,楚人的賦役也就在南方,秦朝建立以後,哪一個地方能長途跋涉,死亡的危險和損失比以前高十倍以上?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楚人都承受著無法承受的壓力,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其實翻譯為楚人苦秦。

秦民習慣於秦的文化法令,他們重視耕戰紀律,又有尚武之風,相比較而言,楚人「不羈愛自由」,不能接受武力的壓迫。

就是反秦大旗一揮,齊國貴族渾水摸魚,趙、魏、韓、燕隨大流,楚人卻一心一意地想要滅秦。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郡縣制,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已分而治之,統一已成大勢所趨,但秦不能輕賦少罰,約法省刑,仍然走舊的重壓施政法,既激又急,不留後患,顯然違反了歷史規律。因此,秦短命的原因,只有制度是個面,治理的方法是裡。

相關焦點

  • 忠於秦國的蒙恬為何被逼飲毒自盡?若其不死,秦朝未必滅亡!
    而秦朝卻只傳了二世,皆被漢王劉邦所滅。秦始皇自然是千古一帝,而秦二世胡亥卻是一個暴君,導致了秦朝滅亡,胡亥最大錯誤就是聽信奸臣讒言錯殺蒙恬,蒙恬錯不死,定可以幫助秦國再續再傳。蒙恬,出生在秦國軍事家庭蒙家,蒙家從蒙恬祖父就一直跟隨歷代秦王打天下,時代追隨秦王。始皇帝一統天下後,蒙恬率領秦國最精銳的軍隊去北方抵禦匈奴。
  • 秦國滅亡後為何不復國?
    比如西漢滅亡後建立了東吳,東漢滅亡後就有了著名的劉備建立蜀漢!同樣當時強盛的唐朝滅亡後,就出現了南唐這些復國勢力。那麼秦國當時那麼強大,且民心如此凝聚,為何後續秦國被滅了之後沒有人發起復國?勇猛的秦軍和執著團結的秦人都去哪了?翻閱了相關資料後,我發現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一、早起對宗族勢力的打壓秦國一直以來對宗族勢力的打壓是相當嚴重的。
  • 王翦為秦始皇開疆拓土,對秦國功績卓著,秦朝滅亡後其家族命運如何?
    ,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遷居到山東琅琊,王翦的家族依然有過興盛時期,琅琊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而琅琊王氏的奠基者就是王翦的曾孫王吉,王翦家族在秦朝滅亡後依然興盛,甚至影響到天下大局。
  • 秦國最強將領,沒有之一,如果他沒死秦朝也許不會那麼早滅亡!
    蒙恬,戰國末秦朝初秦國著名將領,齊國人,今山東省蒙陰縣,蒙恬出生於一個軍旅世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威震北方,捍衛祖國領土,讓匈奴懼怕。在秦始皇執政期間,蒙恬可以說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將領,蒙恬和弟弟蒙毅常伴秦始皇左右,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蒙恬在外抗擊匈奴十幾年,令當時的蒙家軍威震匈奴,朝中上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甚至大宦官趙高對其都懼怕,正因為趙高的懼怕,最後在秦始皇死後,趙高捏造旨意,把蒙恬和扶蘇害死了,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 《大秦賦》:當年周平王給秦國的空頭支票,成就了秦國的崛起
    周赧王怎麼也不會想到,最終會取周朝而代之的會是秦,因為秦國先祖的出身最低,山東六國的先祖很多都是公爵、侯爵出身,而秦國先祖在山東列國爭霸天下的時候還是一個養馬的家奴,可是就是這個養馬的家奴最終滅亡了周朝,擊敗了山東六國。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的正規軍在幹什麼?
    秦國輝煌時期,曾有百萬秦軍,其中包:長城軍團二十萬人、關中主力軍十萬人、南徵軍團五十萬人、關中留守軍團十多萬人。這裡面加起來,確實有號稱百萬軍團資格。
  • 秦朝滅亡時,那些秦軍和老秦將都去哪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隨著大澤鄉一句豪言傳唱開來,秦朝也唱響了帝國最後的絕響。可當義軍風起雲湧般血戰巨鹿、挺進函谷關時,昔日一統六合的大秦精銳為何都銷聲匿跡了? 早前,有人曾質疑:「王翦滅楚後,60萬秦軍為何不北上固守王土?」這個問題讓秦軍去向成了千古謎團,也讓受儘先王恩惠的王家臉上蒙羞。
  •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有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二世就滅亡了
    秦始皇本人和秦二世,其實都需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任。現在很多人覺得,秦朝的滅亡,完全是秦二世的責任,這是不對的。秦二世只是觸動了滅亡的導火索,真正的根源,還是在秦始皇這邊。一、秦始皇感覺時間不夠用,所以過分地急功近利。對秦始皇來說,一統六國只花了10年時間,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他自然是非常高興,甚至於自滿得意。
  • 秦朝最大的悲哀,空有四大軍團,未能挽回滅亡的頹勢
    而幫助嬴政立下豐功偉績的秦朝鐵騎,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變成了讓後世津津樂道的四大軍團。回首這段歲月,戰必勝,攻必克,橫掃六國的秦國鐵騎,遺憾退出歷史的舞臺。秦國的強大從商鞅變法開始,據《史記》中記載,商鞅在秦國推廣變法的時候,對軍隊的編制進行了重新設計。廢除了之前的世祿世襲制,改成軍功制。
  • 秦國滅亡時,嬴姓皇族全被項羽處決,人口損失過半,他為何這樣做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的存在僅僅只有14年。它走向滅亡究竟是為什麼呢?公元前221年,嬴政率領秦軍長達9年大規模討伐後,終於兼併了六個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局勢。由於覺得自己功過三皇,權過五帝,於是便自稱為始皇帝。
  • 秦帝國之殤|曾經令秦國走向富強的政策,為何卻令秦朝二世而亡?
    雖然秦朝的滅亡和趙高的專權已經秦二世的昏庸有關,但是秦始皇制定的部分政策也是要為秦朝的短命承擔一定責任的。上圖——秦國宰相李斯郡縣制和去兵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從之後秦朝的部分政策中看出端倪。但是秦朝是一個講究法治的朝代,其刑罰相對於之前的山東六國是更加嚴酷的。為了保證政局的穩定,秦朝政府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根據各地的差異來調整法令,而是一視同仁,這讓山東六國的百姓在生活中變得謹小慎微,這對於生產氛圍的恢復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之外,秦朝在進行政治改革的過程中略顯激進,他們忽略了其他諸侯國百姓和秦國的區別。
  • 秦朝滅亡時名將王翦去了哪裡?他為什麼沒有出現
    2020-05-17 03:08:24 來源: 六維空間 舉報   秦朝滅亡時名將王翦去了哪裡
  • 秦朝滅亡時,名將王翦為什麼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
    王翦是戰國晚期非常有名的一個將軍,他滅亡楚國以後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從此再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信息,不妨來談談這位老將最後的結局。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資料顯示他病逝於公元前208年,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
  • 為何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只是稱王而不是稱帝,原因竟然是這樣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建立的秦朝,但是由於秦始皇去世太早。自己的兒子將天下治理得十分混亂,於是秦朝末年,項羽打進了函谷關,打敗了當時極為強盛的秦朝。可是項羽對這好不容易得到的勝利卻僅僅給自己自己封了一個西楚霸王,然後將各個分地都分給了各路諸侯。
  • 秦朝建立是我國歷史上的三大革命之一,意義非凡,後人低估了它
    秦朝的建立,準確的術語應該叫「兼併」,而不是「統一」,因為在秦朝建立之前,天下本來就是統一於周朝之下的。所以,嚴格來說只能這麼講:秦朝為何能代替周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對「兼併」的理解,是回答題幹的前提。
  • 王翦為秦始皇滅楚,逼死項羽祖父項燕,秦朝滅亡後其家族命運如何
    據史料記載,王翦和王賁父子在秦二世時期已經離世,從王賁之子在秦二世時期擔任秦軍重要將領來看,王翦和王賁是善終,而王賁之子王離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俘獲,很大可能被殺,不過王翦的家族在秦朝滅亡後依然延續,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遷居到山東琅琊,王翦的家族依然有過興盛時期,琅琊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而琅琊王氏的奠基者就是王翦的曾孫王吉,王翦家族在秦朝滅亡後依然興盛,甚至影響到天下大局
  • 秦朝開國元勳李斯,究竟是忠是奸,為何選擇了擁立胡亥
    其實對於胡亥的上位,一直有一個人在其中出了巨大的力氣,那就是李斯,作為秦朝的開國元勳,李斯的地位崇高,深得始皇帝信任。但是為何會在決定國家走向的時候選擇了胡亥呢,憑藉李斯的能力,應該清楚地明白,扶蘇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國滅亡時,王翦早已去世,所以怎能出來救秦國呢?要是能出來,恐怕還沒帶兵出徵,秦軍將士就嚇死了! 《史記 王翦列傳》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 項羽滅掉秦朝以後,為何自己不稱帝反而去分封諸侯?
    秦朝末年,胡亥昏庸,趙高弄權,甚至搞出了「指鹿為馬」的荒唐之事。是以,此時的秦朝境內早已民怨沸騰,起義是早晚的事情。最終,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企圖推翻秦朝的統治。隨著起義的不斷進行,項羽帶領楚軍在巨鹿擊敗秦軍主力,章邯也隨之投降,標誌著秦朝大勢已去,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隨後,項羽等人攻破鹹陽,殺死秦王子嬰,秦朝滅亡。秦朝滅亡以後,項羽作為反秦起義軍中最強大的勢力,卻沒有選擇稱帝,取而代之的則是分封十八路諸侯。此時的項羽難道不知道,分封制已經成為了過去式,諸侯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