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坦克部隊」,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都要望而卻步

2020-12-05 史橋拾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爆發了一場世界級的帝國主義戰爭,後世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中同盟國和協約國共投入兵力6500萬,交戰雙方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平民的傷亡人數高達600餘萬。這場波及數億人口的戰爭一直籠罩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就像是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霾,它的魔爪毀滅了四個帝國,重創了歐洲文明,給人類帶來了難以磨滅的災難。戰爭和科技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科技可以誘發戰爭,而戰爭也是在推動科技,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相繼投入戰爭,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等,其中坦克作為陸軍作戰武器,在一戰乃至現代陸軍作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軍大校中的99改型坦克

其實早在明代,坦克就有了雛形,就是明朝時期「俞龍戚虎」用以抗敵的「車營」。當然,明朝車營並不是真的由類似於坦克這種現代裝甲車組成的,而是一個正在被歷史淡忘的名字——「戰車」。

提到戰車,也許大家的印象還停留在「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的戰爭場面,但明代戰車可不同於以往靠人力作戰的戰車,在大明的科技水平下,它們擁有強大的火力,裝備了當時在世界上都堪稱先進的槍炮火器,不僅如此,在戰陣上還能和步兵、騎兵、水軍等多兵種配合作戰,退可禦敵,進可破陣,真乃攻防兼備的一代利器。從現代角度來看待明代戰車的基本特徵的話,可以發現它甚至具備了現代坦克所必須的三要素,一是良好的機動性,二是堅固的防護裝甲,最後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壓制敵人的強大火力。雖然明代戰車沒有達到現代坦克這樣的科技水平,但從當時它在戰爭中的意義上來講的話,明代的戰車和車營離現代的坦克及裝甲兵團也相去不遠了。

▲戰國的戰車部隊,車戰可謂是當時所流行的特色戰爭。

明朝最早提出車營戰法並使其真正歸入明代軍備體系開始建制的是山西三邊總制曾銑。嘉靖二十五年時,由於明軍收縮防線,河套地區被蒙古部落佔據,淪為蒙古牧場,稱之為「套虜」。時任山西三邊總制的曾銑為了收復失地,提出與蒙古決戰來解除套患,並根據兵法中的「車勝騎、騎勝步」設計出了著名的《曾銑擬逐套虜陣圖》來對付蒙古鐵騎。這套陣圖,共有八副,描述的十分詳盡,從立營到收兵無所不包,成為後世車營建造和戰法的藍本和基礎,是明代戰車體系的一塊裡程碑。自此配備火器的新式戰車正式被列入明代軍隊的軍備編制,隨後又被後繼的將領加以改進發展,如戚繼光、俞大猷等。

▲明朝"曾銑擬逐套虜"車營

嘉靖三十七年,蒙古諸部長期騷擾北境,大明北方邊境的狀況愈發危急,就在這時候,一個改變明朝北境局勢的人出現了,那就是「俞龍戚虎」中的「俞龍」俞大猷。

俞大猷深知要在野戰中徹底擊潰蒙古鐵騎,明軍原先的戰法希望非常渺茫,於是他在詳細了解大明邊軍和蒙古軍隊的情況後,以曾銑的車營戰法為基礎,因地制宜,創造出了一個有效打擊蒙古騎兵的戰車戰法——大同鎮兵車操法。同年,車營的稱呼正式出現,明史載「遂置兵車營,京營有兵車,自此始也」。

▲明朝扁廂車的繪圖,是一種能阻擊敵人騎兵衝鋒的戰車,據傳最早實施這種戰術的,是三國時代蜀國的諸葛亮。

兵法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俞大猷的戰車車陣正是兼之正奇,以馬上步兵十人,騎兵二十人,步兵十人,再加以戰車一輛,一共四十人為一隊。遇敵時戰車列陣於前,發射弓弩銃炮,趁敵軍混亂之際使馬上步兵出陣,在和敵軍相交時射擊擾敵,之後騎兵再趁敵不備長驅直入敵方陣地衝殺,其餘十個步兵的任務則是輔助各方,割取首級。俞大猷憑此戰法於安根堡以五千人馬大勝數萬蒙古軍,追逐蒙軍數百裡。明代軍事家何良臣在《陣紀》中總結車戰之法說「欲擋戎馬之衝,非車壁不可;欲挫戎馬之銳,非車擊不可。」

▲俞大猷獨輪戰車,車式為獨輪,車前裝有長矛,輕便易運,遇坑數人即可抬起。

與俞大猷並列的戚繼光在調守薊鎮之時,認真研究了俞大猷的車營戰法,贊曰「凡攻戰用之環衛,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為營壁,一則可以代甲冑。虜馬擁奔,無計可逼,我得以展其所長,實為御虜之長策,此車之堪用一也。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車不費芻糧,兵不用甲冑,省費不貲,車中馬步,以車為蔽,此車之堪用三也。往虜入內地,四散剽掠,莫之誰何,今車兵與戰,虜既不敢分掠,又不敢久住,此車之堪用四也。薊、昌地勢險阻,車利扼塞邀截,使虜失利,當有終身之創,此車之堪用五也。「此後戚繼光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設立了薊鎮車營,成了車營戰法的集大成者,在萬曆年間連敗蒙古軍隊,多次生擒敵軍首領,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戰車中的輕車樣式

相關焦點

  • 蒙古最強軍隊的沒落:曾橫掃歐亞,現在瀕臨消亡只在遊戲裡出現
    在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裡,如果要說哪個兵種的戰績最強,那一定繞不開蒙古騎兵。遙想當年,在可汗的帶領下,蒙古帝國一路橫掃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德國的多瑙河附近,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但所謂地位越高,摔下來的時候就越慘。
  • 唯一可以跟蒙古鐵騎對抗的國家 三大戰術讓蒙古大汗命喪黃泉
    唯一可以跟蒙古鐵騎對抗的國家 三大戰術讓蒙古大汗命喪黃泉 說起全世界比較出名的兵種,蒙古鐵騎肯定能排前十。當年成吉思汗的大軍橫掃歐亞大陸,但是他生前一直沒攻下這個國家,甚至他的孫子也在攻打這個國家的時候命喪黃泉。
  • 蒙古帝國最害怕的一個國家 其戰法讓成吉思汗孫子命喪黃泉
    蒙古帝國最害怕的一個國家 其戰法讓成吉思汗孫子命喪黃泉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是蒙古鐵騎的對手。但是有這麼一個國家,它曾大敗蒙古軍,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戰死沙場。
  • 南宋時期的五千播州軍團,讓蒙古鐵騎望而生畏,蒙哥感嘆:太野蠻
    ,以其野蠻的屠殺方式,縱橫歐亞大陸無敵手,然而,在攻打南宋時,卻對區區五千播州軍團望而生畏,連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都感嘆:貴州的播州軍團,太野蠻!南宋風雨飄搖,節節敗退,其主力部隊一直敗退到陝、蜀交界的咽喉要地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一帶),被蒙古鐵騎包圍。南宋朝廷無奈之下,請求楊價帶兵援助。楊價接到朝廷的命令後,親自帶著五千播州兵團,星夜向青野原奔去。
  • 宿命對決之悲情鐵騎-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一支部隊。於是袁崇煥在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吸收蒙古兵卒入伍,補充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其主要裝備為三眼火銃,披重鎧,備雙馬,有極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鑄就了這一戰鬥力相當恐怖的騎兵部隊——關寧鐵騎登上歷史舞臺了。
  • 蒙古鐵騎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被中原一國打的連死兩名可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大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徵服者。 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面對積貧積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幾乎束手無策。 蒙古為了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了兩代汗王。
  • 蒙古鐵騎為何無往不勝?有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的原因常被忽略
    所以花拉子模表面看有地利之優,蒙古鐵騎失去了馳騁草地,可這也恰恰掣肘了花拉子模軍隊的機動靈活性,處在被挨打的境地。所以哲別在率領鐵騎在花拉子模國追擊國王時,如入無人之境,任何城池也不敢招惹蒙古兵。人和,這個因素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成吉思汗在統一建國徵戰以來,沒有人背叛反對他,君臣一心,同仇敵愾。
  • 中國從古至今十大戰力最強的軍隊,踏平歐洲的蒙古鐵騎只能排第七
    中國從古至今十大戰力最強的軍隊,踏平歐洲的蒙古鐵騎只能排第七各位讀者老爺們好,以人為鏡,以史論今,這裡是老夢陪你聊歷史。我國在歷史上曾經有很多的強大的軍隊,這些軍隊都擁有強大的實力,比如說徵服了大半個歐洲的蒙古鐵騎,又比如說滿洲的八旗部隊,再比如說是唐軍,又比如「名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軍。這些軍隊都有很強大的戰鬥力,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今天我們穿過歷史的重重迷霧去看一看,這些軍隊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 擊敗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騎兵,後來怎麼樣了?
    公元13世紀,堪稱蒙古人的世紀,幾乎整個亞歐大陸都匍匐在了蒙古鐵騎之下。不過,蒙古人的徵服也是有限度的,在東方,蒙古東徵日本失利;而在西方,則敗於馬穆魯克騎兵之手。如果說東徵日本的失敗源於「神風」作祟,那麼馬穆魯克騎兵擊敗蒙古人便是憑的實力。
  • 蒙古鐵騎的折戟之處——釣魚城之戰
    除了這四大汗國之外,蒙古鐵騎還攻入歐洲,在東歐地區擊敗了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的聯軍,可謂無人能擋。(詳見以前文章「黃金遠徵——席捲西方的可汗彎刀」)然而,就在十三世紀五十年代末,一切徵服都戛然而止。原本打算進軍歐洲和埃及的蒙古遠徵大軍突然返回,他們要去爭奪大汗之位。
  • 遠徵歐洲的蒙古鐵騎,是如何擊敗歐洲的重裝騎兵的呢?
    自從成吉思汗如彗星般崛起,蒙古鐵騎開始了橫掃天下之旅。蒙古鐵騎的遠徵,最遠曾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更多次擊敗了歐洲的重甲兵方陣。為何蒙古鐵騎能取得如此成功呢?
  • 懷念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射,說說弓的使用與養護
    目前全國各地的射箭館,基本上家家都給射箭愛好者備上了充足的反曲弓。不記得是哪個綜藝節目了,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比賽射箭。老人用複合弓,在射箭前說了很多注意事項,而到了孩子,他卻說,什麼注意事項都沒有。而最後兩人的射箭成績卻是不分高低的。這足以證明反曲弓的性價比要高於複合弓。最後說一下複合弓。複合弓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複合弓,另一種是現在意義上的複合弓。
  • 日本和越南偏小一隅,面對橫掃歐亞大陸的元軍,為何屢戰屢勝呢?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曾說,「我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變成我的牧馬之地」。他一生徵戰,共滅掉40多個國家,徵服了720個民族。 而他的孫子忽必烈,更是滅宋建元,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支軍隊,其中一支曾橫掃歐亞大陸
    而要說起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三支軍隊,那絕對非這三個朝代莫屬,其中有一支曾經橫掃全球!第一支軍隊便是秦始皇所打造的秦國雄師。這支軍隊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是從不斷的戰爭中成長而來,而秦始皇能夠統一全中國,這支雄師也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而除了軍隊強大之外,秦國的良將也可謂不少,其中像白起王翦等人,更是我國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 比起蒙古鐵騎,這個劫掠過羅馬帝國的民族,才是歐洲人內心的恐懼
    等到阿提拉執掌匈人帥印之時,匈人鐵騎橫掃歐洲,「上帝之鞭」的名聲由此而來。而蒙古人,成長於貧瘠的蒙古高原,其橫掃歐亞大陸的勢頭讓其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在歐洲,東歐重甲聯軍的陣地依舊被穿著輕甲的蒙古騎兵踏破,一時之間「毀滅」二字頂在了歐洲人的頭上。「上帝之鞭」,再一次降臨在了歐洲人的世界觀裡。
  • 明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之祖,戰爭利器逐步登上中國的舞臺
    引言:明代有許許多多的火器,最早出現在明洪武年間,並發揚於永樂年間。明代的火器研製和火器的配置在當時14世紀到15世紀都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 而在15世紀中葉以後,西方的火炮、火槍得到較快發展,而明朝後期因各種原因導致研發力量衰退從而讓出了火器的世界領先地位。
  • 十萬歐洲騎士對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僅剩千人,原因為何
    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十三世紀,日耳曼人的王牌軍隊鐵血騎兵與蒙古鐵騎之間的較量。一提到歐洲重騎兵,大家首先想到的帶名詞是「力量」,「強大」,「無與爭鋒」。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王牌之師,在人數上又佔有優勢,怎麼會敗於人數較少的蒙古騎兵呢?
  • 亞美尼亞鐵騎小傳:4600年天下名騎,曾伴隨蒙古騎兵攻向非洲
    人類最早的馴化馬匹,以及戰車和騎兵,也都是在這一帶的歐亞大陸交界處首先出現的。在歷史上諸多著名騎兵中,亞美尼亞騎兵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 但是,亞美尼亞人的重騎兵部隊卻是一個謎。因為,亞美尼亞以山區為主,這些山區居民卻能夠發展出出色的騎兵部隊,能夠和中亞草原的遊牧騎兵相抗衡。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1世紀,亞美尼亞王國處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處,多次淪為幾大帝國的爭奪焦點。在這段時期,亞美尼亞重騎兵的裝備和戰術,受到了東方波斯重騎兵和西方拜佔庭重騎兵的深刻影響。
  • 為什麼是蒙古鐵騎終結了橫跨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
    唐朝勢力範圍隨著歷史進程,阿拉伯文明在橫跨歐亞非後,也因為政治動蕩、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分裂等各種問題還是走下坡路,但是由於伊斯蘭教的向心力,帝國始終都沒有覆滅,並且在塞爾柱人到來後正在備戰時,這位末代哈裡發還不知危險,跑去警告蒙古軍隊,聲稱他們要攻城,以後我們也會打回去!這可徹底惹惱了這位成吉思汗之孫。
  • 一戰讓蒙古隕落一位大汗——盪氣迴腸的「釣魚城之戰」
    公元13世紀,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一個個國家被徵服、一片片土地被佔領,狂飆突進的蒙古戰車似乎無人能擋。 (二) 公元1259年,二月,此時的蒙古大軍駐紮在釣魚城東五裡的石子山一帶,連番大勝的蒙古軍士氣大盛,蒙哥也是信心百倍,仿佛南宋數千裡錦繡江山已經成為蒙古鐵騎的跑馬場一般。經過短暫的休整後,大汗蒙哥下達了攻城的命令,一時間飛石箭矢、血肉橫飛,在蒙哥的親自督戰下,蒙古大軍士氣高漲,攻勢如潮,悍不畏死的向釣魚城上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