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上世紀持續15年的慘烈內戰:1983年10月23日在黎巴嫩內戰中,貝魯特發生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299名美國和法國的維和部隊士兵被炸死。
黎巴嫩內戰是上個世紀後半葉,最為慘烈的內戰之一。
黎巴嫩內戰持續長達15年之久,導致人口幾百萬小國有12萬人死亡,超過百萬人逃出該國。
黎巴嫩內戰的根源,在於該國的多文化和多宗教。
自古以來,處於地中海沿岸,扼守歐亞戰略要道的黎巴嫩,就是一個多民族生活的地方。
從1920年到1943年,黎巴嫩同敘利亞都歸屬法國管理。此時的黎巴嫩,遜尼派穆斯林居住在西部地中海沿岸,南部則是什葉派穆斯林的地盤。
而黎巴嫩政府則由馬龍派基督徒領導,總理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長由什葉派穆斯林擔任,議會席位按照三大派別的人口比率分配。
其實,黎巴嫩是由基督徒、穆斯林等幾大家族控制,其中基督徒家族佔據優勢。
馬龍派基督徒早在公元7世紀之前,就來到了黎巴嫩。他們幾次差點被穆斯林殺光,仍然依靠山區地形和內部的團結,頑強的生存下去。
在夾縫中就生存,馬龍派基督徒是比較善戰的,團結性很強。
他們有著對付阿拉伯人的方法,也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一旦馬龍派基督徒遭到阿拉伯人的襲擊或者屠殺,他們一定會進行報復,甚至雙倍報復。這種行為是幾百年來的經驗,至少在黎巴嫩行得通。
在法國託管時期,黎巴嫩大體還算平靜,各民族盤踞一方,互相對峙。冷戰爆發以後,情況就不同了。西方開始支持馬龍派基督徒,而蘇聯和阿拉伯人則支持穆斯林。而阿拉伯的沙特等國支持黎巴嫩的遜尼派,伊朗等國則支持什葉派。
由此,黎巴嫩的局勢開始逐步混亂。
而讓黎巴嫩爆發內戰的直接原因,是巴解組織1967年在約旦發動政變失敗後,被約旦國王憤怒的驅逐出去。
他們無處可去,被迫在黎巴嫩立足。
黎巴嫩本來就有約40萬巴勒斯坦難民,此舉嚴重改變了黎巴嫩的戰略均衡。黎巴嫩執政的馬龍派基督徒們,堅決反對巴解組織進入,認為他們一定會帶來戰爭。
但黎巴嫩穆斯林的支持,馬龍派的反對沒有結果。
此時馬龍派自身的武裝力量薄弱,無力單獨阻攔巴解組織進入。
果然,巴解組織數萬武裝分子進入黎巴嫩以後,在什葉派國家支持下招兵買馬,建立了強悍的軍事力量,盤踞了該國的一部分領土。
這邊,馬龍派基督徒感到了自己政府的無力,以及軍事力量的薄弱。
隨後,他們組成了著名的黎巴嫩長槍黨,反對泛阿拉伯主義,建立了自己的民兵組織,有數千人。
長槍黨民兵本來只是用於保衛社區,防止一些穆斯林極端分子的破壞。隨後,他們逐步成為基督徒們的主要軍事自衛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長槍黨相對比較平等,他們也有女民兵。
隨著巴解組織的強大,黎巴嫩遜尼派穆斯林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早就反感政府由基督徒把持,試圖藉助巴解組織推翻現任政府,建立一個遜尼派主導的黎巴嫩政府。
然而,巴解組織的中堅力量法塔赫,則乾脆主張在黎巴嫩建立政教合一政權,依靠教法統治國家。
各方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黎巴嫩政府軍又實力虛弱,很快該國陷入無政府主義。
參加內戰的主要是黎巴嫩長槍黨等基督教民兵武裝、黎巴嫩共產黨等左派武裝、以色列扶持的世俗派南黎巴嫩軍、巴解組織武裝力量、遜尼派武裝、什葉派武裝、伊斯蘭德魯茲派武裝、亞美尼亞武裝等等。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馬龍派基督徒政府為什麼能夠持續執政二十年,關鍵在他們將國家搞得不錯。
在1973年,黎巴嫩人均GDP高達1466美元,而歐洲國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才1747美元。
至少在表面上,黎巴嫩各族人尚且沒有大的仇恨。
在貝魯特街頭,可以看到全身包裹黑紗的穆斯林婦女,同只穿著吊帶衫、超短裙的基督徒婦女聊天。
黎巴嫩獨立時,人口僅有130萬,基督徒佔60%,穆斯林40%。
穆斯林內部派別很多,基督徒人數佔很大優勢。
隨著40萬巴勒斯坦人的湧入,以及穆斯林大量生育,該國人口出現逆轉。
內戰之前,穆斯林人口已經超過70%,基督徒變為少數民族。
從1975年開始,各方的報復性仇殺升級。
4月13日,貝魯特東部,一輛轎車中的槍手向基督教教堂掃射,導致包括2名長槍黨幹部在內4人死亡。長槍黨認為這是巴解組織幹的,立即給予報復。
他們攔截了一輛裝載30名巴勒斯坦人的公交車,將乘客們集體槍殺。
巴解組織迅速報復,雙方逐步演變為內戰。
這一階段的高峰在於1975年12月6日,當天長槍黨因有人被殺,開始強行設置檢查站,對巴勒斯坦人進行檢查,發現可疑分子就地槍決。
巴解組織立即展開報復性屠殺,當日就有約600軍民被殺。
最慘烈的屠殺平民,是在1976年1月18日。
長槍黨遇襲後,展開了卡朗迪納街大屠殺,殺死了約1000名穆斯林平民。
巴解組織也對長槍黨控制的穆爾鎮進行屠殺,殺死了700人。
由此,雙方屠殺無法制止,大量穆斯林和基督徒平民驚恐的逃出混戰區。
黎巴嫩亂成一團,而外界勢力卻仍然推波助瀾。
敘利亞軍隊在老阿薩德的命令下,進入黎巴嫩。
老阿薩德一直說:敘利亞和黎巴嫩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長槍黨對此非常驚恐,開始向以色列求援,後者開始提供槍枝彈藥和軍事顧問。
由此,雙方屠殺再次升級。
長槍黨攻陷了一個巴解組織難民營,將其中2000名嫌疑分子全部當做敵人,集體槍殺。
此舉引起了國家社會的強烈關注,沙特等國都開始進行調停。
在1976年10月,4萬敘利亞軍隊的介入,黎巴嫩各方都感到威脅,暫時停止攻擊。
至此,已經有6萬軍民死亡。
這邊黎巴嫩基督徒發現自己實力已經變弱,開始重組。
長槍黨兼併了其他幾個民兵組織,成立了實力更強的組織,黎巴嫩力量。黎巴嫩力量同佔領該國領土的敘利亞政府軍交手,雙方在2個月內就有600人傷亡。
此時,以色列不願意坐視敵人敘利亞,在黎巴嫩扶持巴解組織壯大,也決定出兵。
而巴解組織不斷對以色列軍民發動攻擊,最終1978年以色列全面進入黎巴嫩。
在國際壓力下,以色列軍隊在幾個月後撤退,仍然扶持南黎巴嫩軍,控制該國一部。
於是,內戰又開始了,混戰到1982年才結束。
之後,巴解組織還是不斷襲擊以色列,1982年以色列又發動了所謂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軍隊擊潰了巴解組織,後者被迫從貝魯特撤退。
根據協議,貝魯特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法國軍隊和義大利軍隊組成的多國部隊駐守,以避免出現屠殺。
但是,長槍黨仍然進入貝魯特西區的兩個難民營,對涉嫌攻擊他們的巴勒斯坦人進行屠殺。
人數可能有數百到數千人。
時間到了1984年,各派的衝突仍然無法停止。
而美軍在貝魯特經常遭到襲擊,如1983年4月18日,針對位於貝魯特西部美國大使館的自殺式襲擊,導致63人喪生。美國政府認為這是敘利亞人幹的,對他們的陣地進行了轟炸。
1983年10月23日,一場由伊朗人資助的自殺式爆炸,襲擊了貝魯特的美軍和法軍駐地,導致241名美軍和58名法軍喪生。
到了1984年,美軍認為黎巴嫩的混亂局面無法阻止,而美軍成為主要襲擊對象,最終選擇撤退。
即便如此,1984年9月20日針對貝魯特東部美國大使館附屬設施的炸彈襲擊。這場襲擊導致24人喪生,其中包括兩名美軍士兵。
在美軍撤退之前,黎巴嫩又出現了一股新勢力,就是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黎巴嫩真主黨。
真主黨來源於該國高達60萬的什葉派穆斯林。由於伊朗不惜血本,提供了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真主黨很快發展壯大。
由此,該國局面更是一塌糊塗。
穆斯林之間也出現了互相攻擊,敘利亞開始攻擊巴解組織。甚至什葉派內部不同組織,也發生戰爭。
直到1989年,殺得筋疲力盡的黎巴嫩各方,才達成協議停火。
由此,穆斯林在該國的地位提升,不再是基督徒執政了。
黎巴嫩內戰的根源並沒有徹底消除,直到今天,該國零星襲擊仍然不斷。
為期15年的內戰中,至少有3641起汽車炸彈襲擊事件,導致4386人喪生,數千人受傷。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