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外賣工作服不得入內。
這是每個給我們送外賣的小哥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情,而這兩天不少網友因為這個話題在微博上吵翻了天。
7 月11日,博主@曹導在微博發布了一條體驗外賣騎手生活的視頻。當她穿著美團外賣工作服到北京 SKP 商場取外賣時,卻在門口被保安攔下,理由是「穿外賣工作服不能進入。」
正是這句話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曹導在視頻中直言:
這就是系統性的對外賣服務行業的歧視。
隨著外賣的普及,這兩年因為外賣員引發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從去年的「外賣小哥殺人事件」,到最近的「外賣工作服歧視」,誰應該為這些問題負責?
SKP 拒絕外賣員進商場,這是一種歧視嗎?
在曹導 8 分鐘的 「外賣騎手體驗視頻」中,一開頭就是無法進入 SKP 接單的片段。
在得知無法從正門進入後,曹導先後被 SKP 工作人員告知前往員工通道和連接商場的地鐵口取餐,最終都因為身穿外賣工作服而被拒絕進入。
顯然這是最能激起眾怒的一個場景,曹導表示之所以把這部分剪輯放到視頻開頭,「是因為這是我這次體驗中最讓我生氣,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段經歷。」
在視頻裡,憤怒的曹導將矛頭直指 SKP,一句句犀利的嘲諷和批評如機關槍一般向 SKP 發射:
SKP 好高貴哦。工作服還分三六九等嗎?SKP 制服就更高級嗎?外賣服就低級嗎?我不知道是什麼給 SKP 這種盲目的階級感。這就是系統性的對外賣服務行業的歧視。我不會去你們家消費任何一樣東西,我也呼籲大家不要再去消費了。
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曹導進一步解釋了自己對於外賣員遭受歧視的觀點:
我覺得歧視的定義就是,根據外形、職業、性別、種族等進行區別對待,並且阻礙了這一個群體的正常工作生活。而 SKP 剝奪了外賣騎手身穿工作服進入一個公共空間的權利,那我覺得就是一種歧視。
有網友將 SKP 的做法與謠傳多年的民國標語「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進行類比,同時也再次感嘆外賣員真的太難了。
那麼 SKP 到底有沒權力這樣做,而這樣做到底算不算歧視呢?
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在曹導的視頻火了之後,也有網友提出了質疑。有一位博主採訪了幾位在 SKP 接單的外賣員後,發現實際情況和曹導在視頻中所展現的有所出入。
兩位外賣員都告訴博主@一隻蹦蹦跳跳的尤物,身穿外賣服的確不允許進入 SKP 商場,但可以在員工通道取餐,該博主認為不應該將此事上升到階級矛盾的層面。
而 SKP 在回應中也表示,商場為外賣小哥設立了專門的取餐地點,不僅是外賣員,其他商場工作人員也要統一從員工通道進入。
當然,這算不上反轉,儘管曹導的視頻未必完全客觀,但事實上商場的確有限制外賣員入場的規定。有外賣員表示,曾偷偷以顧客身份進入 SKP 商場取餐,被保安發現後遭到扣留,保安還對此報警處理。
其實這種情況並非只在 SKP 出現,至少在一線城市十分普遍。一些大型的商場、寫字樓通常會明令禁止外賣員進入,設立統一的取餐點,出發點大都是為方便管理。
▲圖片來自:紅星新聞
以愛範兒所在的 TIT 創意園為例,到了用餐時段,園區也會禁止外賣員入內送餐,外賣員只能將餐點放在園區入口的放置點,讓用戶自己出來取餐。
拋開道德層面的討論,這些商場和寫字樓其實是有權這樣做的。
上海國域達律師事務所的楊旺律師接受界面採訪時表示,雖然商場將外賣服作為限制進入條件,有侵犯人格權的嫌疑。但商場也有自主經營管理權,可以決定什麼人可以進店消費。
不過很多時候,「能不能」和「該不該」是兩個問題,合法未必合理。
目前為止,網友對此事的討論也很少集中在法律層面,被引爆的大眾情緒更多是對於底層群體遭到歧視的不滿,甚至上升到階級對立的層面。
可是這些討論,可能都沒觸及問題的根本。這件事中最應該關注的問題,也逐漸被「弱勢群體遭遇歧視」的激烈情緒所掩蓋。
被忽視的罪魁禍首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商場和寫字樓限制外賣員進入,主要是為了維持場所內的秩序。某種程度上和一些五星級酒店、音樂會對入場者衣著有所要求差不多。
且不論這是否算作一種「歧視」,但這些機構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都是為了應對某些外來的人或物帶來的管理問題。
就像很多小區禁止共享單車進入,因為隨意擺放的單車會影響居民的出行。同樣的,商場優先考慮的的對象無疑是消費者和商戶,外賣員在商場中跑著送餐,和顧客爭搶電梯,都可能對消費者的體驗帶來負面影響。
這一現象也反映了問題的核心:高速發展的外賣行業帶來了一系列管理問題,然而外賣平臺卻沒有承擔對應的管理責任。
《解放日報》的評論員封壽炎將這類外賣行業造成的問題概括為「利潤企業化,成本社會化」。指的是企業從外賣行業中獲取了利潤,卻將由此帶來的管理成本轉嫁給社會來承擔。
不只是「限制外賣員進入」,我們常常看到外賣員衝紅燈、逆行等違規行為,都是這個問題在現實中的反映。
在曹導的視頻中提到,外賣員的逆行可能是美團平臺的導航所引導,系統按照步行的方式來規劃路線,如果不按導航走就可能超時扣錢,結果就是騎電瓶車送餐的外賣員被迫逆行,此前還有外賣員跟著平臺導航開了高速公路。
目前像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兩大平臺,都用上了基於 AI 的智能調度系統。美團的數據顯示,這套系統將單均配送時長縮短到 28 分鐘以內,這讓外賣員的日均單量提升了 46%。
▲ 圖片來自:Caixin Global
但人工智慧常常也會變成「人工智障」,有外賣員表示,智能調度系統往往無法識別路況和商家出餐時間,可能一份外賣訂單製作時間都要半小時,但卻要求外賣員在 37 分鐘內送到。
外賣員每單的收入大約 3 元,然而一旦超時就會扣除 20元-80 元不等的工資,如果因此遭到顧客差評,每周還要再扣 500 元,還有數據顯示外賣配送單均收入正在下降,外賣員只能送更多的單才能維持原來的收入。
在這樣的規則下,外賣小哥不得不在個人生計和人身安全之間二選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外賣小哥屢屢上演「速度與激情」了。
深圳交警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 5 月外賣送餐行業交通違法 21017 宗。要知道甚至從 1 月 1 日開始對配送員實施類似機動車違規扣分的政策,如果配送員因為交通違規扣滿 12 分,從此禁止入職快遞、外賣等行業。
然而現在看來,還是有大量外賣員不惜鋌而走險。有外賣小哥表示,這基本是行業潛規則,外賣平臺也基本默許這種行為,在外賣行業甚至還流傳這樣一句話:
不闖紅燈,不走機動車道的不是好外賣員。
這也逐漸把外賣騎手變成了一種高危職業,根據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統計數據,僅在 2017 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 2.5 天就有 1 名外賣小哥傷亡。
而在去年 12 月,美團一位外賣小哥商場內持刀殺人致死,儘管美團澄清了網上流傳因為遭遇差評而起爭執的說法,但也表示外賣員因取貨問題與店員發生口角。
這樣的事情不是孤例,比如有外賣員因為商家出餐慢導致罰款,最後和商家大打出手,所幸這些糾紛沒有釀成悲劇。
在外賣行業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中,商場、寫字樓、小區等多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未必是最優的。但不得不提的是,外賣平臺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
而整個鏈條最底層的外賣小哥們,不僅要為這些問題買單,還要承擔更多額外的風險。在這種畸形的機制下,爆發出什麼結果都不會令人意外。
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這個的問題,這個惡性循環就會持續,長遠的結果可能會是平臺、商家、外賣員和用戶的「多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