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說歷史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讓我來說說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神器」方天畫戟的最終下落。
要說起呂布和他的方天戟,我們要從正史和演義兩個方面來講。
先說正史,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呂布原來是并州刺史丁原手下的主薄,後來被人唆使殺死丁原歸順了董卓,被封為都騎尉。此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了董卓。怪不得後人都說呂布人性不好是「三姓家奴」。之後呂布就自成一派,就率領了一支人馬在漢末的亂世中闖蕩,今天和劉備稱兄道弟,明天又和袁術聯姻,後天又去向曹操示好,總想自己成就一番霸業,可呂布畢竟只是有勇無謀,最後被曹操俘獲處死。
根據正史記載,呂布驍勇善戰,但他使用的武器卻並非是方天畫戟,而是矛。《三國志魏書七》中有如下記載:「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這裡的布就是指呂布而汜則指董卓舊將郭汜,可見呂布在上陣殺敵時用的兵器是矛並非方天畫戟。此外,呂布在刺死董卓時也是以矛刺之,而傳說中呂布的「神器」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只是後世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武器,實際上並非呂布所用的兵器。
上面說了正史,下面該來講故事了。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以及後世有關三國的文學作品中,呂布都被塑造成為戰神級的人物,有三國「第一名將」之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句俗語更是廣為流傳。小說中呂布的勇武形象被渲染、誇張到了極致,甚至具備了一種近乎超人的神奇色彩,「胯下赤兔寶馬,掌中方天畫戟」成了呂布在戰場上的標準形象。那杆大戟成了呂布萬夫不擋的神器。所以呂布死後,關於這杆大戟的去向,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讓我們先來說說方天畫戟。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或雙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戟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則叫方天戟。而在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就稱方天畫戟。此外,戟還有長短之分,在三國排名前十的猛將中,排名第一的呂布使方天戟(雙刃長戟),而排名第三的猛將典韋則使一對單刃短戟。相比長戟,短戟要很靈活,使用起來基本接近斧與錘的效果。另外當時很多武將都將短戟作為另外一件輔助兵器背在身上,類似於防身的寶劍。東吳名將太史慈就是背背短戟。
在古代,戟特別是長戟(方天戟)在實戰中使用的並不太多,它多被用作護衛或在儀仗中使用,因為它屬於重兵器,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一般使用方天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兵器的優勢。因為戟既可以和重兵器如錘,鏜等對抗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如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所以配得上用戟的人物一般都是像呂布、典韋、薛仁貴這種被神化的戰神級別的人物。
典韋
人們常把槍稱為冷兵器之王,三國很多名將如趙雲、張飛、馬超等都擅長使槍。因為槍在靈活性、殺傷力和穿透性上都是其它兵器所不能比的,可如果要在兵器中評出王中之王,那應該是非戟莫屬了。戟不但具備槍的優勢,還有刀、棍等兵器的特點,能熟練使用戟者必定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高手。
話說回來,三國時呂布正是憑著一桿大戟東蕩西殺,縱橫中原的,他最後被俘也是因為他在城頭打盹,大戟被叛將偷偷扔到了城下,沒有了應手的兵器才被擒的。至於呂布死後,他的神器去向,很多人分析是曹操給了他的兒子曹彰。
這個曹彰也是三國中的一位猛將,他是曹丕的弟弟,曹操的二兒子。史書上記載曹彰從小就善於射箭、駕車,臂力過人,徒手能與猛獸格鬥。而且後來曹彰在疆場徵戰時就是使一桿長戟,在與蜀國交戰中曾大敗劉封,並殺死蜀將吳蘭。
曹彰
就此有人推斷,曹彰所用的長戟便是呂布當年的「神器」方天畫戟。因為畢竟在呂布之後,並無真正的使戟高手出現。呂布卒於199年,而曹彰生於189年。呂布死時曹彰已經十歲,而且曹彰天生神力,打過猛虎,唐朝詩人王維曾有詩讚曹彰:「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曹彰如此勇猛,一般的兵器估計入不了曹彰的眼。曹操得了「神器」方天畫戟就如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普通凡人根本用不了。所以曹操定是把方天畫戟收藏起來,等曹彰長大之後才贈與曹彰。所以才有呂布死後方天畫戟神秘消失之說。而幾十年以後,曹彰長大出世,手持長戟徵戰疆場,方天畫戟這才又再次出現。
所以說關於曹操把呂布的方天畫戟給兒子曹彰的說法還是成立的,而曹彰也不負眾望,後來他在與邊境異族作戰中屢立奇功,威震邊塞,被後人稱為「任城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