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片中,時常可見這樣的鏡頭,當敵機來臨防空警報拉響時,人們往往會奔向防空洞,或尋找掩體,亦或在就近的房屋下躲避,以此避開敵機空襲。雖然在房屋下躲避效果不佳,還有可能因房屋炸塌而受二次傷害,但躲在防空洞裡還算安全。
這是因為在抗戰中,航空炸彈普遍為常規航彈,並不具備較強的穿透能力,因此通常無法鑽入地下進入防空洞,而是在地表爆炸。因此,在當時,防空洞也就成為了理想的安全港灣。
正是因為防空洞深處地下,普通炸彈無法企及,加之一些高價值的目標不僅修建在地下,還用鋼筋混凝土進行了加固處理,使得普通航空炸彈根本無法對其形成傷害。有了堅固的盾牌,往往就會產出鋒利的長矛。針對加固處理的地下掩體目標,鑽地炸彈應運而生。
對於鑽地炸彈,美軍在這一方面頗下功夫,研製的鑽地彈具備很強的穿透能力,可以深入地下,將目標搗毀。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就曾利用鑽地彈,對躲在防空洞下的伊拉克平民進行了打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1991年2月10日,美軍CIA偵察到,位於巴格達西部曼蘇爾區的第25號民用防空洞(阿米裡亞防空洞),可能被用作軍事用途。兩天後的2月13日凌晨4:30分,兩架攜帶鑽地彈的F-117A「夜鷹」戰鬥轟炸機,飛抵阿米裡亞防空洞上空,各投下了一枚重達2000磅的GBU-27寶石路III雷射制導鑽地炸彈。第一枚GBU-27炸彈穿透了約3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加固層,隨後由延時引信觸發爆炸。幾分鐘後第二枚GBU-27炸彈從炸開的缺口處精確進入防空洞再次引爆。
由於阿米裡亞防空洞為薩達姆斥巨資修建的現代化防空洞,因此裡面設施一應俱全,擁有自動滅火系統。當兩枚重型炸彈在防空洞內爆炸引發大火後,致使防空洞內滅火系統噴射出滾燙的開水,一時間,該防空洞成為了一座人間煉獄。被炸死、燒死、燙死的人超過400名。據事後資料顯示,當時阿米裡亞防空洞並未被用作軍事用途,在防空洞避難的均為當地平民。
因此,面對這類鑽地炸彈,即便是躲在地下防空洞,哪怕是上面還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進行了加固,仍舊無濟於事,根本無法防禦來自鑽地炸彈的打擊。
如今,諾格公司與洛馬公司聯合研製的新一代GBU-57A/B巨型鑽地彈,穿透能力更強,威力更大,堪比小型核彈,能摧毀堅固的地下工事。由於這類巨型鑽地彈體積太大,重達13600公斤,通常由B-2A「幽靈」隱身轟炸機攜帶,通過GPS制導,精度可控制在1.2米以內。其穿透威力表現為可穿透40米厚的中等硬度巖石,或穿透60米厚(35兆帕)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其威力是GBU-27炸彈的十倍以上,堪稱地堡終結者。
由此可見,在現代戰爭中,面對穿透能力極強的鑽地彈,哪怕是躲在很深或者很堅固的地下堡壘中,也未必能安全。而最安全的,莫過於拒敵於國門之外,這樣,就不用擔心遭空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