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的「遊戲界奧斯卡」——The Game Awards(簡稱TGA)於北京時間12月2日公布了各個獎項的最終得主。由Numinous Games製作發行的冒險遊戲《癌症似龍》斬獲「最具影響力遊戲」。
《癌症如龍》這款遊戲是一位父親為了他患有癌症的孩子「Joel」做的一款冒險遊戲。這款遊戲講述了他5歲的兒子Joel的故事。
Joel 4個月的時候,被診斷患了非典型畸胎瘤橫紋肌樣瘤,這種疾病在不足36個月的幼兒中存活率極低,而在雙親細心照料下能夠活到五歲,這本身就是種奇蹟。
令人惋惜的是,曾經一次又一次打破醫生死亡預言的小約埃爾在2014年3月離開了人世。
劇情並不適合遊戲,可格林並不在乎,對他而言,這是他在生者世界懷念兒子的唯一方式。
「遊戲一開始是Joel在湖邊餵食鴨子」
隨著遊戲產業的發展和進步,玩家們逐漸不只是把遊戲當做消遣和娛樂的工具,看著分數的上升和腳下倒下的敵人也不再是諸多玩家的唯一興趣,遊戲作為「第九藝術」也早已超脫了玩物喪志的名頭開始出現更具內涵的作品。近年來例如《史丹利的寓言》,《This War of Mine》,《Inside》等優秀作品更多是在將重心放在製作者對於遊戲情感和內容的表達上,能夠讓玩家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產生「這遊戲有點別的意思」的感覺。而《癌症如龍》,這個名不經傳但是卻斬獲2016年TGA「最具影響力遊戲」獎的黑馬,就是玩家們對於遊戲內容關心程度逐步提高的表現。
「Joel畫中的自己」
《癌症如龍》裡關於遊戲性的各方面其實都不算特別出色,遊戲內並沒有過多可以讓玩家操作和探索的要素因子:沒有指引沒有背包,線切式的畫風放在今日也有些拿不上檯面,所有的人物也都沒有鼻子,遊戲流程也十分線性,沒有多餘哪怕一條分支,也因為其是由製作者根據孩子自身從出生到離去的經歷當做流程的,在遊戲進行的途中你最能感覺到的大多是有癌症患者家庭對於疾病恐懼和無能為力的絕望。而正是這是這麼真實又殘酷的絕望往往十分打動人心,加之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幫助和內心情感也為本作獲獎「加分」不少,比較之前誰做過拿自己患癌症兒子做的遊戲參過賽呢?
「象徵著希望的氣球被黑色癌症一一戳破」
遊戲充斥著各種孩子生活上快樂活潑和治療時壓抑絕望心情的對比,每次場景轉換都可以看出遊戲裡有製作者強烈的個人情緒在內:用錄音和大人們對話表達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對這個剛剛來到人世的孩子就遭受到如此不公的憤怒、悲傷和絕望;而接受治療後的Joel總是能發散出開心的笑聲,他的畫和稚嫩的語氣都表現出了一個孩子是如此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遊戲製作者同時身為孩子的父親是如何面對逐步走向死亡的Joel,相比在遊戲過程中我們都能夠得以體會。
遊戲用孩子的內心活動來代替癌症的恐懼,那個永遠還有半格血的黑色惡龍正是年僅4歲的Joel腦海裡為之戰鬥的癌症,無法打敗,也無法逃離。
「牆上的塗鴉象徵著Joel成長每個階段」
類似的遊戲如這就是我的戰爭,海盜,都給玩家放出了免費試玩版。一個遊戲的想表達的東西到了超脫遊戲性時更多的應該是表達作者對於遊戲本身的情感,而Joel的父親甚至因有主播發出遊戲試玩視屏而用違反音樂版權起訴了主播,這是出於對自己遊戲的信心不足還是不想要諸多看客不付錢視屏通關這樣不都不得而知,只是於情於理一個身為患癌症孩子的父親,不想讓孩子的故事被免費消費,還是想讓故事被消費都顯得不太體面。
「遊戲的配音和臺詞採用的都是製作者平日的錄音」
《癌症如龍》的獲獎在某些方面是必然結果,媒體對於類似題材的寬容程度,遊戲本身對於癌症打擊下家庭各人員的刻畫都在獨立遊戲的背景下加分不少,癌症如龍拋開遊戲性,單純從痛苦,絕望,對與人性彰顯可以算上十足的佳作。只是,拋開了遊戲性,那這個遊戲還能稱得上是好遊戲嗎?
《癌症如龍》在失去了癌症這個背景之後憑藉本身的素質,還能否獲得最具影響力獎嗎?
目前該遊戲已上架Steam平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1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