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韭菜的記憶只有三秒,剛剛的傷疤還沒好就又添新傷,幣圈套路不斷,雖然換湯不換藥,但韭菜一波又一波,開盤前夢想暴富,開盤後急於維權,本想撈一把就走,結果連掙扎的機會都沒給你。
日前,gate.io的IEO項目DILI剛上線就出現二級市場割私募者10倍的現象。
大眾也紛紛猜測,DILI項目創始人最近被立案調查可能與此事有關。
據gate.io公告顯示,DILI項目基石輪價格為 0.01 USDT,私募輪價格為0.0143 USDT,然而gate.io的首發價格是 0.001435 USDT,這可以說DILI上線直接把一級市場私募的投資者割了10倍。
大多數情況下,二級市場投資者通常是項目方和其他團體的收割對象,而此次DILI「獨闢蹊徑」,直接將一級市場收割完畢,致使一級市場投資者損失慘重,並且項目創始人也在此時涉嫌詐騙被立案調查,也引得一片唏噓。
那麼該項目有何特別之處,又如何成功完成收割的呢?
命途多舛的「流量引擎」
據官方資料顯示,DILI項目(也稱D社)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年輕人社群集合體,通過對著名二次元品牌平臺嘀哩嘀哩鏈化升級而來。
官方也對外稱,嘀哩嘀哩快速成長的用戶規模與豐富的已實現場景,可以讓D社在建設自身規劃的生態時擁有理想的效率。D社目前的月活躍用戶在3000萬到4000萬之間。 在未來,D社不僅是年輕人的社群集合,同時也是區塊鏈行業強大的流量引擎。
從名字來看,「嘀哩嘀哩」很容易讓熟悉二次元的朋友想到二次元巨頭「嗶哩嗶哩」即所謂的B站,但據資料顯示,嘀哩嘀哩原名為無名小站,後改成了如今的名字,雖然蹭了一下熱度,但是也無可厚非.....
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此項目就有些不光彩的地方了,而最嚴重的就屬被告侵權。
2016年8月,優酷網對其展開訴訟維權。
2019年1月,嗶哩嗶哩母公司以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為名將其訴訟法庭。
在二次元這條路上,嘀哩嘀哩也算得上是命運多舛了。
數據造假?狀態堪憂!
從嘀哩嘀哩的發展之路來看,其獲取用戶的手段也經常被他人指摘。
嘀哩嘀哩崛起於2015年,當時由於國內政策原因,很多熱門二次元番劇在多個平臺慘遭下架,而嘀哩嘀哩卻不顧周圍環境,一連上線多部違禁番劇,從而收穫了一批用戶,而自此之後,更是放飛自我,接連上線一批主流平臺不能上線的番劇,遊走於法律邊緣,在夾縫中求得了一線發展。
不僅如此,在用戶數據方面D站對外公布的情況,恐怕也與實際情況有不小的出入。
D社對外宣傳月活躍用戶在3000萬到4000萬之間,但據similarweb統計,最近三個月D站(嘀哩嘀哩)的月獨立訪客數僅為333.90萬,這與對外宣傳的數據差了10倍之多。而行業領頭的B站、Nico以及A站的月獨立訪客數則分別為12630萬、4158萬和472.40萬。
B站8月27日剛剛發布的Q2財報中提到,B站的月活躍用戶達到了1.1億,大概是D站宣傳的3000-4000萬月活躍用戶的3倍。有意思的是,B站百度貼吧的粉絲人數有近300萬,而嘀哩嘀哩的百度貼吧粉絲人數僅有2萬,二者相差近百倍。在屬性相同、人群高度重合的情況下,主站與社交站點之間暴露出的數據差距,或許已經說明了一些事情。
在產品體驗方面,也有用戶在貼吧上表示,D站卡頓現象嚴重,PC網頁排版凌亂且密集,用戶體驗感也不是很好。從市場情況來看,二次元行業的盈利問題並不樂觀。B站發布的Q2財報及半年報,整體可以用「營收加速、虧損加速」八個字來形容。財報資料顯示,B站2019年Q2營收為15.37億元,同比2018年Q2的10.27億元增長50%;淨虧損為人民幣3.15億元,相比於2018年Q2的不到7000萬元的虧損金額,足足翻了4倍有餘。行業巨頭的生存狀態尚且如此,一個夾縫生存的項目寄希望於鏈改融資發展,又有多大希望衝出重圍?大家也可想而知。
D社的白皮書指出,D社背靠3500萬年輕原生態用戶的支持,其最終目標為構建區塊鏈新一代超級流量入口。但是用戶量存疑、發展場景不現實、自身面臨的諸多問題,已經說明這一項目質量能以稱得上優質。一個在本行業市場上不了臺面的二次元社區,欲藉助區塊鏈實現翻新,結果卻成為了一把鐮刀。市場如此還是人性使然?這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