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他父母就知道,令人深思!

2020-12-22 閃電新聞

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富沃德伯曾說: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刻在一個人的骨子裡,流淌在一個人的血液裡,對我們這一生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有些父母種下的是愛和自由,有些父母種下就是恐懼和負罪。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婚姻觀,啟於父母

曾經在書中看到一個心理學案例。

小金的父母婚姻關係很糟糕,母親在家裡沒什麼地位可言,很懼怕父親,有時候還要挨父親的打。

很多次,小金都看見母親趴在床上哭泣。小金問母親:「為什麼不離開父親呢?」

母親總是如此回答:「你想要我怎麼做呢?我什麼本事也沒有,我根本沒法放棄現在的生活,難道你們想要我帶著你們去要飯嗎?

在這種環境中,父親強權偏激,母親怯懦屈從,潛移默化之中,小金被父母灌輸了很多隱性的理念,以至於她認為,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生存。

而繼承了這種觀念的小金,也跟隨母親的步伐,把自己束縛在一段沒有愛的婚姻裡。

孩子的婚姻觀,不是平地而起的,大都是在父母的模式中慢慢習得,逐漸養成的。

一個人對於愛的態度,感情中的自尊,情感連結的模式等等,都藏在父母的相處之中。

周迅《奇遇人生》就曾談到,她很羨慕自己父母的「一生一世一輩子」的婚姻,所以即使45歲的她依然還很堅定地說:「我相信愛情。」

她坦言:「我們不可能去複製,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出走半生,歷盡繁華,她還是那個在感情灑脫不糾結的「周公子」。

常有人說,看一個人適不適合結婚,多去看看她的父母就好了。

一個人的婚姻觀,藏在他的原生家庭裡。

孩子的性格,源於父母

表弟小陳的父母從小外出做生意,他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有時候爺爺奶奶身體不好,他便來我家借住一段時間。一來二去,有書君對他就比較了解。

他不僅缺少父母必要的陪伴,還長期接受著「打壓式」的家庭教育。

每次父母外地打電話回來,一開口就是問成績,一言不合就懟他。好幾次,他都是一邊接電話一邊抹眼淚,令人看了心酸。

《原生家庭》一書有句話:「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也和表弟的父母如出一轍:吃穿用度不缺你,但是精神教育一概不管。要是不聽話,爺爺奶奶上來就一頓劈頭蓋臉地罵。

也許是由於這種原生家庭,表弟比一般的孩子更圓滑,處事更成熟一些,但與人相處時卻有一種莫名的疏離感。

學校裡,看上去他和每個人關係都不錯,但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在我家住了許久的時間,和我媽打起招呼還是透著客氣。

考試考差了,他也會習慣性地自我貶低,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從失敗的情緒中走出來,比如失眠、沉默寡言、情緒低落等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原生家庭存在問題的話,很可能孩子會做出負面的自我評價,比如:「我沒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關心」「我永遠不會成功」

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孩子的任何一個表現,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水準。

如果孩子從小就聽著父母的埋怨、牢騷、謊言、委屈,成年之後往往也會成為和父母相似性格的人。

如果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大多開朗向上,父母有修養,孩子與人交往時也大多落落大方。

孩子是父母的折射,孩子的性格刻在他的原生家庭裡。

孩子腳下的路,始於父母

曾看到這樣一則報導。

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漂亮女兒在路邊擺攤,賣韭菜盒子。因為女兒高中畢業後沒考上本科,父親便覺得「上大專不如擺地攤」,就讓女兒輟學了。

面對路人的質疑,父親很淡定地說:「本科生出來都沒用,上大專,四年要花十幾萬,還耽誤時間,不如做生意。」

對於這位父親的選擇對錯,我們不置可否。但是在本該讀書的年紀,讓孩子去擺地攤,確實有可能會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

很多人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根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顯示,42.65%的大學生表示當年自己選擇專業時遵循了父母的意見。

如果父母有遠見懂孩子,那麼孩子聽一聽父母的意見也未嘗不可。

但是有一部分父母,本身自己見識有限,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用自己的「權威」替孩子選擇了未來,那麼很大程度上,其實會害了孩子。

知乎上就有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他是家中獨子。上學時,母親為了能時常看見孩子,就讓他留在本市上學,「一哭二鬧三上吊」逼著網友學他不喜歡又沒前途的專業,說大不了以後去考公務員。

網友的大學可以說荒廢至極,畢業之後也幾乎無所作為,以至於花了好幾年,年近三十,才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其中心酸,不言自明。

當父母的選擇,凌駕於孩子之上,那麼孩子的一生都可能被父母控制在一個框框裡,不得自由。

別讓自己的「短視」,成為孩子一生的錯誤信條。

孩子腳下的路,始於父母。

寫在最後:

為人父母,我們最渴望的,其實還是孩子好,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然而,多少父母忘了,想要孩子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像一顆種子。當我們努力生活,夫妻恩愛,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時,這顆「原生家庭」的種子就會在孩子的心裡播種、生根、開花。

慢慢地,你就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的成長,就如同這花的香氣一般,給你帶來無盡的歡欣。

父母的現在,就是孩子的起點。

轉發是種動力,分享是種美德,感謝您的轉發與分享!

相關焦點

  • 想要知道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3個細節,網友:假裝不了
    學會看穿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可以讓我們在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分寸,該幫的時候就幫,不該被忽悠時看破不說破。無論再怎麼完美的偽裝,有些細節始終是藏不住的。想知道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從這3處細節就能看得出來。
  •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不要去看「吃穿用」,細節就可以暴露他的一切
    文/芷蘭一個人想平庸,阻攔者很少;一個人想出眾,阻攔者很多。不少平庸者與周圍人關係都比較融洽,不少出眾者與周圍人普遍關係緊張。有句老話說:「相由心生。」所以,總是聽到很多人說想要知道一個人是否過得好、又或者是否幸福?通常我們只需要去看他的面相就能知道一切。
  •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不要看他住啥,開啥,吃啥,注意這兩個細節!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也不用看他開的什麼車?家裡住多寬敞的房子,你只要看他兩種狀態,就能看出這個人過得好不好?第一種狀態;精神狀態;這個精神狀態表現出一個人什麼?你覺得這種狀態好嗎?我覺得這種狀態不好。讓生活多一些明亮的東西進來,然後夫妻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你就能判斷這個人過得好不好了?然後她的精神狀態給你展示了她的一切。你一看這個人的臉大概就能猜出他的精神狀態怎麼樣?
  • 一個人「心眼」好不好,看這四件事就知道,第三種最為陰險
    遇到一個小人,真的會讓你傷得很深,其實有時分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小人,只是你沒發現而已,等你發現的時分或許就是你受傷的時分,所以說人生中一定要當心一點,特別是對那些剛開端接觸的人。01.所謂:「人心隔肚皮。」男人的心靈好嗎?看看下面這四樣東西,第三樣東西處置不好,最風險。背後說人壞話了嗎?
  • 想知道一個人混得好不好,不看他的能力,而是從這3點看出來
    想知道一個人混得好不好,不看他的能力,而是從這3點看出來當我們和別人接觸的時候,其實是會下意識地想要了解對方一些身份、地位上的一些信息,畢竟人在長大了之後,思想就會變得成熟了很多。面對一些情況上來說,就會先從自身的利益開始出發,然後才會去顧及到其他人的一些感受。
  • 孩子學習好不好,看他的書桌就知道了!
    其實,觀察一個人的「桌面」就可以看出很多問題,包括他的性格、思維,以及對學習和做事的態度。1、孩子成績的好壞,與書桌整潔度有關我曾教過一個學生,粗心大意,特別不愛收拾東西,總是丟三落四。而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學習問題,其實是由孩子的學習習慣決定的。
  • 《父母愛情》董潔版安傑被吐槽老相:婚姻好不好,看你的臉就知道
    軍旅作家劉靜,被稱為「軍中奇才」,她的一生惜墨如金,只留下過三部作品:一是致敬父輩的《父母愛情》;二是表達自我的《戎裝女人》;三是希冀後人的《尉官正年輕》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其中蜚聲文壇的《父母愛情》在2014年由原作者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郭濤、梅婷飾演的「父母愛情」也同樣很經典,一直被觀眾稱頌,讚不絕口。
  • 東湖夜讀 | 一個人過得怎麼樣,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圖源網絡一個人過得怎麼樣,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今天要說的,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是一個人的交際圈子。很多時候,如果你想看一個人混得怎麼樣,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喜好,看看離他最近的朋友圈子就大概能判斷出來。這種「識人」的方法,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由此,這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和警醒。與優秀者同行,很有必要管理學領域有個著名的理論,名為:鯰魚效應。
  • 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好不好」,從言語開始
    人格從一個心理學說能夠劃分不同種類的人格,而人品是人格代表的一部分,一個人好不好,壞不壞,從人品當中就能夠完全地看出來。我們在社會當中,在人際交往當中,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什麼都不重要,人品好就夠了。 一個人的人品就只是好,還是壞是非常重要的。
  • 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看他對待你父母的態度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由於伯母曾經反對婚事的態度,「得罪了」姐夫,讓他在心裡記了仇,自從堂姐嫁過去之後,除了回門,逢年過節他從未陪堂姐回過娘家,對伯母和大伯的態度也是冰冷到極點。這一次,趁著孩子過周歲,伯母不辭勞苦特地趕過來見堂姐一面,本以為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中意之人,這幾年過得應該順風順水,誰知,看到姐夫冷漠無比的態度,伯母的心瞬間就涼了半截兒。
  • 看他「微信」,你就知道男人人品好不好,2個真實故事來告訴你
    我相信90%的人都會說「人品」,的確,一個人的人品,代表了很多東西,一個人品好的人,他自然是一個好人,還會伴隨著很多優質的東西,比如堅韌、善良、孝順、有責任心……人品好的人,其他方面自然不會太差。可是人品不好的人,往往表現的很明顯,例如插隊啊,劈腿啊,貪小便宜啊,不孝順啊這些其實都是人品有問題的表現。
  • 婆媳關係好不好?看一個人
    很多男人也想著婆媳和睦,讓他的日子過得舒服一些,可總是找不到恰當的方法,或者忽視了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某些行為,會造成和加重婆媳矛盾,結果無事生非,落得一地雞毛。正文李斌(化名)怎麼也想不到,他接下來的餘生,會被兩個強勢女人包圍著。
  • 一個人未來過的好還是壞,看他閒下來做什麼就可以了
    決定一個人未來過得好或者壞,要看他閒下來做什麼!我不僅認同這句話,而且視這句話為真理!兩小時論哈佛有個著名得兩小時論即「人得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得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愛因斯坦:人得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生產著人才,也生產著懶漢、酒鬼、牌迷、賭徒,由此不僅使工作業績有別,也區分出高低優劣得人生境界。'也就是說,你的業餘時間決定了你的人生價值,你的業餘時間將如何度過,你的人生就將如何度過。以娛樂圈演藝明星為例彭于晏是我非常喜歡的明星,之所以喜歡他,除了他出色的演技外還有他自律的生活!
  • 他畫的成年人漫畫,幽默而令人深思!
    他畫的成年人漫畫,幽默而令人深思! - 14 -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開心?
  • 為什麼知道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人生?
    有些人總說: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照樣過不好自己的人生。這是為什麼呢?是道理沒用嗎?還是道理知道太多了?顯然,道理都是有用的。知道了並沒有去做,才是最大的問題。任何一個正確的道理,我們只要認真執行其中一條或者幾條,人生肯定會大大改觀。就如我們常說要孝敬父母,這絕對是正確的人生道理。但是天下這麼大,真正能夠做到孝敬父母的卻很少。
  • 永遠,不要把一個人想得太好
    等到你成長到一定程度,你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永遠只有極少數人,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打聽你的事情,與你親近交好,不過只是抱著各種目的。他們表面上也許會礙於面子,礙於關係對你客客氣氣,但是內心卻並不是真的想要幫助你,更不會因為你過得好而開心。
  • 莫炫耀,沒有多少人希望你活得比他好,自己知道就好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還真沒有幾個人真的希望你過得比他好。雖然難以接受,卻是事實,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是生活中最真切的領悟。01真心希望你過得好的,只有你的父母。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是最無私的,也是無可替代的。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女過得好不好,幸不幸福,直接牽動著父母的心。在父母的心中,兒女生活得越幸福,生活越富有,心中才會越感覺欣慰。
  • 一個人的命好不好,多半不是天生的
    很多人總是羨慕別人,天生富貴命好,卻將自己的命運與「天生的」這三個字掛鈎;把「命」定義的太過於淺顯,卻不知道「命由己造,福由己求」。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而不是被上天安排好的。生活中,不乏有富二代因為自身原因,敗光了家產,最終成為了負二代。也有很多草根出身的平凡人,靠自身努力成為了一代名人。
  • 《易經》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修養好不好,就看他會不會「裝」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著裝的講究,而是隨心所欲地裝飾、修飾自己。沒錢的人,為了表面的光鮮,不切實際地花錢向自己身上貼富有的「標籤」,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有錢的人,毫無顧忌地炫富,極力粉飾奢侈的優越感,孰不知讓眾人嫉妒生恨,甚至招來劫財之禍。《易經》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修養好不好,就看他會不會「裝」。
  • 「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天底下對我們最好的人是父母,何以成了生活不幸者的「罪人」?「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喬英子是個學霸,但她父母離婚,媽媽宋倩對她控制欲極強,還扇過她巴掌,她曾跳海反抗。季楊楊有父母,但他是被親戚帶著長大的,父母很少陪伴他,他淪為一個留守兒童,從小缺愛,像一隻刺蝟,跟父母不親,內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