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病逝後,作家蔡崇達一直在北京上海工作,但內心始終牽掛著母親,牽掛著從小長大的家。
小鎮東石,坐落在福建東南沿海的晉江海邊,與金門島遙遙相望。這裡,就是他的故鄉。在散文集《皮囊》中,蔡崇達用深情的筆觸描摹了小鎮的歷史、風物,和對他而言刻骨銘心的一段關於母親修建房子的記憶。
如今,雖然房子夠住,生活還算方便,但他總擔心自己回來得越來越少,家園會日益荒蕪。
2020年1月8日,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第六季收官之作,應暢銷書《皮囊》作者蔡崇達的委託,改造他老家的房子,為小鎮的孩子們建造「母親的房子」公益圖書館。
01
改造前:皮囊裡的家
如今蔡家居住的這幢房子,是在原本石頭房子的基礎上,母親主持改建的。因為資金不足,先是造了一樓和二樓,之後又加蓋到了四樓。
閩南鄉土,深情重義。建一座圖書館於蔡崇達並不是突然。他說,閩南這地方很有趣,他拿自己的母校做例子:從校門進入,體育場、圖書館、教學樓,再小到實驗室裡的儀器,每樣東西上都寫著「某某鄉賢捐贈」,宗族文化在這裡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但做的都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蔡崇達希望這次改造,能把家裡的房子部分改建成面向小鎮孩子們的圖書館。
△委託人一家與設計師
他也想再一次用一個兒子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為父親留下一點紀念。
一個現代安全的家同時也是小鎮孩子們的文化講壇,誰能實現這次偉大的夢想改造?著名設計大咖琚賓接受了這次挑戰,操刀打造公益圖書館,為小鎮的孩子打開一扇連接外面世界的窗口。
圓夢設計師
傳統與當下的碰撞,文化與生活的交錯,設計師琚賓如何通過個性化的設計語言,滿足蔡崇達的雙向要求?
△設計師琚賓
設計師;創基金理事;水平線設計品牌創始人、首席創意總監。2018 Andrew Martin年度大獎獲得者;2017 ARTPOWER100年度設計師;2017 GQ年度設計師;2015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在建築空間裡的運用和創新,以個性化、獨特的視覺語言來表達設計理念,以全新的視覺傳達來解讀中國文化元素。
02
改造思路
01
拆除重建
一個房子裡要兼併公共和私密兩個空間屬性,對設計師琚賓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挑戰。而如此複雜的功能,原有的房屋空間也無法消化,在和蔡家商量之後,將房屋進行拆除重建。
西北面模型圖
1
西南面模型圖
2
東北面模型圖
3
東南面模型圖
4
02
格局再造
經過琚賓的重新規劃後,建築的一層以一個半開放式的文化講堂為主,下沉式的公共空間與一面通高的清水牆面交相輝映,自然形成了一種莊重的氛圍;與高處不同角度對望的視線關係,讓整個空間變得生動起來。北側是蔡崇達母親所珍視的宗祠空間,也是這座建築與閩南地區傳統文化深刻聯結的一角。
二樓為圖書館,包含一個室內圖書館和露天的讀書區域,通向二層的樓梯設計富有幾何感和趣味性,是專門供小朋友玩耍的空間。二層以上主要是蔡家的居住區域,和提供給一些文學界親友的客房,三層主要是母親的房間與家人的公共活動區。
(往右拉看更多平面圖)
為了界定公共、私密兩個區域,琚賓也特別為建築規劃了兩套立體交通體系。
03
改造後:母親的圖書館
入口•圖書館銘牌
正對入口,安放著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銘牌,以一枚為圖書館特別訂製的藏書章為原型而設計。
中庭•下沉式空間
步入中庭,首先見到的是下沉式的公共空間。
△一樓
作為講堂使用的時候,觀眾三面圍合朝向講臺,主講人身後,則是一面通高的清水牆面,自然形成了一種莊重的氛圍。
△一樓 分享空間
經過討論,蔡家長輩根據蔡崇達父輩家祠的堂號,將講堂命名為恆昌講堂,今後家族中對子弟的教育聚會也可以放在這裡進行。
這個空間最為特殊的設計,是與高處不同角度對望的視線關係,在舉辦活動時,高處、側面、面前都可以站滿人,形成奇妙的視線交錯,也讓整個空間都生動起來。
特別修建的小水池,以及移栽過來的,蔡崇達女兒出生時種下的香樟樹,在這個空間裡點綴出了波光與婆娑的綠影,也講述了時光的意義。
一層北側•宗祠空間
一層的北側,平日不輕易示人的,是母親所珍視的宗祠空間,也是這座建築與閩南地區傳統文化深刻聯結的一角。
二層樓梯
從一層南側進入,是轉向二層圖書館的通道。
△前往樓梯
通向二層的樓梯設計得特別富有幾何感和趣味性,是專門給小朋友們上下奔跑玩耍的空間。
上樓的樓梯形成一個岔路口,分別通向圖書館前後門的走廊。
△路徑轉換
△前往圖書館
作為中庭的一部分,這裡也是欣賞整座建築最好的角度之一,公共與私密、對話與對視、體塊與通透、半隱與半現,交織成足夠複雜迷人的空間關係。
二層圖書館分為室外閱讀區和室內圖書館兩部分。圖書館南側是通高的玻璃窗,採光充分,
朝向內庭的一側也可以供孩子們寫作業和閱讀。
「書籍好豐富,環境也很贊,可以讓我安靜地閱讀和思考。」看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東石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楊弘毅開心地說,這裡讓他感覺特別親切舒適。
之所以能讓走進圖書館的人有這樣的感受,設計師琚賓透露,一方面在於房屋設計時特別注重通風和採光,大量採用了落地窗、矮牆等元素,使樹影婆娑、陽光雨露都可無遮無攔地進入,讓人與自然更好地融合。
燈具全部為特別訂製,光線柔和;
館藏書籍,則是數千本來自全國各出版社和許多知名作家的精選贈書。文學、藝術、歷史、自然科學......圖書種類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設計師還特地在圖書館,為孩子們留下了一塊可以隨手塗畫的小黑板。
三四層•蔡家人居住空間
「父親花了好多錢,僱來石匠,把自己和母親的名字,編成一副對聯,刻在石門上,雕花刻鳥。母親與父親的名字就這樣命名了這座房子」書中如是寫到。為了紀念父母真摯的感情,這次改造,圖書館保留了兩側包含雙方名字的對聯,實木平開門保留了木門的影子。這是對父母感情的見證,更是對家的傳承。
三層主要是母親的房間與家人的公共活動區。
△客廳-餐廳-廚房
△家人就餐區
△客廳區域
五層以上
五層向上則更多地作為客房、茶室,由蔡崇達邀請作家朋友在此小住和創作。
改造房子的初心,也是對於父愛的紀念,這一願望終於達成。
從2018年年底勘景,經過設計、打樣、施工,歷經整整一年多的艱苦努力,這個建築體量達到1100多平方米的項目,預計2020年夏天時完工。母親的房子,終於猶抱琵琶半遮面,將已經落成的公共部分呈現在大家面前。
攝影師丨劉文毅
素材丨樂活設計、設計有料Ifeng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