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光:20歲念佛人,不一樣的愛情、孤獨與慈悲!

2020-12-22 淨宗傳承

01葉子姑娘,你孤獨嗎?

下午3點半的武漢有些悶熱,同事跟女朋友堡電話粥,留我獨坐綠蔭小道處,心生悲涼。

一絲涼意輕輕吹起了落霞,葉子翩翩起舞,簌簌作響甚是好聽,倦意的困雖隨風離去,孤獨的愁卻乘風歸來。翻翻手機,找不出一個暖心的知交,也不願打攪慈悲的師父。

嘴裡下意識蹦出一句:「葉子姑娘,你孤獨嗎?」一陣微風,她輕點枝頭。

我又問道:「有風伴你,還會孤獨嗎?」

亂風襲面,她猶豫不決地說:「我不解風情,只知來時心生愛慕,別時心生悲涼。」

這幾天心房仿佛充斥著涼意,傍晚時更愈發強烈,可並未令人歡喜,反倒是鬱鬱寡歡。欲不可求?好像是;自作多情?好像也是;濫於言表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就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般純粹。

經歷越多,越覺孤獨,到現在喜聽老歌、喜飲苦茶,從最開始的走馬觀花,到後來的停停走走,對於孤獨的體會也越發深刻,像品一壺老酒般越喝越醉。

孤獨究竟是什麼?幼時的孤獨像杯熱可可,苦無只甘;少年時的孤獨像杯摩卡,苦微綴甘;成年後的孤獨像杯拿鐵,苦中尋樂;殘年時的孤獨像杯藍山,百感交集。

02年少的初戀,孤獨的結局

十二歲那年,一次偶然的相遇,今日仍念念不忘,初戀的她就像天使般一見鍾情。那時我倆總說相依為命,也許是因為都擁有那個年紀不該有的沉重吧。緣分,是一種很奇妙的屬性,不是嘛?

「我真的很孤獨,但這輩子只有你懂我」,我說。

「對我來說相依為命很早很早就是了」,她說。

可能有人會有點詫異,甚至唏噓,才多大就初戀?小破孩懂什麼叫愛。

事實上,機場比婚禮殿堂見證了更多真摯的愛情;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的禱告;教室的課桌刻著比海深的情話。

改變人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物是人非,我們總說看到這個詞只有令人心酸。

聯繫方式的丟失,八年時間的流逝,地大物博的變化,衝開了我們,留下的只有那年她寄來的一封信:「即使我不在你身邊,你也要好好的。你不要掩飾自己的悲傷對每一個人笑,不快樂也不說,每次看到你這樣子我都很心疼。」愛與孤獨終究還是扎進心靈深處根深蒂固。

如今細品這杯咖啡,更有千思萬緒湧上心頭,悲欣交集。有對俗世的厭倦,有對家人的想念,有對現實的不滿,有對師父的尊敬,更有彌陀慈悲的大愛……太多太多。

萬物皆可感知孤獨的悲涼,不論植物、動物還是人,孤獨都不言自明,只一味憔悴。試管裡提取不出來的感情,卻不能把它當作是一種虛構,該說可喜還是可悲呢?

03怕死,即是怕孤獨

活著總歸是在苦中尋樂,不管是高朋滿座的達官顯貴,還是窮困潦倒的底層貧民,都疲倦不堪賺取著孤獨的賠償金。

說來可笑,名利終究是人創造的,人卻因金錢、地位而自尋煩惱。人本普通,卻好不凡,凡而不凡,最可敬普通,也最可鄙普通。人脈越廣、勢力越大,是順風順水般好不公平;事在人為、物是人非,是草木一秋般好不孤獨。

人間山海關,拋開名利雙收,唯有情關難渡。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一個「情」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尋花問柳、寄情聲色拼命三郎地擺脫孤獨,仿佛就像木生火,火乘木,對錯不分,利弊莫辨,初喜成悲。

跌宕起伏的情深苦海埋藏著輪迴的暗礁,冰山一角的孤獨終老警示著情慾的船隻。說到底,孤獨從來就不是個體的情緒,而是萬物之源,就像人們發明了電子產品、人工智慧等等,可人類的孤獨感,真的減少了嗎?

遇見她之前,除了家人以外,我總覺孤獨,正當我想追隨她的腳步,種種挫折導致中考失利,現實的無力回天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她成績很好,如今她上的應該是985大學,但我只是平平凡凡的打工仔,我也想證明自己不是個失敗者,可生活連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給我。

因為防疫工作,一個多月沒回家,靠著微信電話匆匆給家人報聲平安,堆積滿滿的愁苦相思倍感悲涼,越想越冷清,越覺孤獨可笑。

《大經》中說: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所謂「孤獨終老」也並非孤獨,畢竟生時孤獨不棄,死時更是孤獨不離,終歸是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深藏於心。

最怕的也並非生離,而是死別。怕死,即是怕孤獨。

然而,現實的人們,卻害怕生離。

人更像是群居動物,於是有了國家、民族、家庭。世人常說活著好累、好孤獨、好想死,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卻讓他們不得不留念婆娑世界恩愛情仇的酒色財氣,相比之下,此孤獨比彼孤獨確實好太多了。

04愛情,逃不出孤獨的籠

淨宗師父講法開示總令我豁然開朗。

前段時間我請問淨宗師父:「師父,人生太苦了,只有每次聽到您的聲音才特別安心,您說您要是往生成佛了,我心估計就安定不下來了。我覺得我很自私,不願意把這個法門教給別人,我這算誹謗佛法嗎?您說說這是怎麼回事?」

淨宗師父說:「不算誹謗,只是心未廣大,其實並非利益不相干的人,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慢慢心量就會廣大了。應該依阿彌陀佛安心,人怎麼能令人安心呢?這個世界就是苦,唯有淨土才無苦,想想如果今天

我就要死,會怎麼做?多多念佛就好了。」

所有的聊天記錄都保存著,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師父說的話,立馬就安心了。

相遇卻不能相識,相識卻不能相知,相知卻不能相守,相守卻不能相愛,是不是還不如擦肩而過。朋友失戀痛哭流涕跟我傾訴:「我不能沒有她,我愛她,沒有她活不下去啊。」我不忍心拆穿,但還是得說:「你不過是失去了一個依賴寄託的對象,有新的剛來到,舊的也就忘了,真正的愛是慈悲為懷啊,去殯儀館和醫院轉轉吧,再說活不下去也不遲,真正的孤獨可比這悽慘數倍。」這話也是對自己說的,如今,不知何時無常至,才見慈悲愛為本啊。

《法華經》「窮子喻」裡的父親即便擁有物質財富的飽滿,可還是牽掛兒子而感到生離孤獨。仔細想想,父子相認,孤獨真的就一去不復返了嗎?父親年老體衰、不言不語,又一次失去兒子的死別孤獨;兒子繼承家財滿貫,再次失去父親的生離孤獨,又與之前有什麼不同呢?

生是美好,是因嬰兒啼哭出生、枝頭春意盎然等,但有生有滅,這婆娑從來沒有帶來生生不息,留下來的只有萬劫不復。

愛與普通,我從不嘲笑,正因愛本普通,才更心生敬畏。講愛情的電影、談愛情的音樂、聊愛情的句子特別多,結婚生子白頭偕老似乎能解決孤獨,不然,只是掩耳盜鈴,適得其反。

聽聞愛情,十人九悲,與其說人們是在尋樂,倒不如說是逃離孤獨的籠。不論男女,都不願落下個孤獨終老的名分。多少情人西施,自以為逃離了孤獨終老,但都是被假象蒙蔽了雙眼,只有短暫的欲樂。

哪怕長長久久、恩恩愛愛白了頭,到最後,萬般帶不走,唯有業力然,萬劫不復般輪迴不止,重複著換湯不換藥的悲中喜劇,空空如也。

無極的孤獨,莫過於此。

05真正的愛,是愛到淨土

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人開始學著與孤獨作伴,總說勇士往往是孤獨的,需要承受這份孤獨才能成就大業。俄羅斯的詩人、文學家普希金,1830年8月在波爾金諾與世隔離的三個月內寫了很多名作,所以我覺得他特別厲害,有這個勇氣與它為伴。

愛本普通,愛本孤獨。如同太極,可柔可剛,有陰有陽,無極的愛名為慈悲。

常言「莫忘世間苦人多」,弘一大師出家前後都是孤獨的,但是孤獨非孤獨。「人是怎麼生的,就應該怎麼死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一切都因「孤獨」而起,也都因「孤獨」結束,鮮衣悲馬紅塵過,青燈古佛渡眾生。

「世人皆知慶齡喜,無人知曉盧氏悲」,形容俞氏,我覺得挺恰當,她們的愛都在一個「可」字。

弘一大師在最聲名顯赫的時候,僅僅只是給俞氏留了一封信後便出家了。仿佛早就遇見這件事一樣,俞氏對此沒有任何的表示,就只是按照往常一樣地維持這個家。

「如果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愛上了你,你娶了她,這也是應該的。」孫中山先生當上總統後身份地位的遙不可及,令盧慕貞覺得她的丈夫變得好陌生。1915年要求離婚時,盧慕貞一個「可」字蒼涼傷感之意境,孤獨蕭瑟之悽慘。

就像她說:「我常識不夠,更不識英文,我又纏腳,行動也不便。我怎可以幫到先生呢,先生你我各尋良人。」

普通的話語讀起來略顯悲涼,卻令人生畏,久久不能平靜。

與之相反,弘一大師的日本俗妻誠子幾乎踏遍了杭州的所有廟宇,只為找回他。皇天不負有心人,誠子找到了。但她找到的是弘一大師,她的丈夫李叔同再也不會回來了。

弘一大師也並非寡情薄意,在出家前將一份薪水連同自剪下的一綹鬍鬚,託老朋友楊白民先生轉交給誠子,並拜託他將誠子送回日本。能說不愛嗎?

還是愛的呀,正因為愛,才想度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才更希望她飲下這杯苦酒,珍重念佛的洪名。

都願繾綣不相離,奈何明月向溝渠,那麼孤獨的愛,也令誠子愛得那麼孤獨。

「此中有真意,欲愛但忘言。」弘一大師修行最苦的南山律宗,四年獨「讀」編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只為正法能當住世間,因為那時的佛教已變成了消極迷信的代表,世人對佛教的誤解更是越來越深,慈悲所願「造一方淨土,結萬眾善緣」,恐怕就是這個意思吧。

普通的愛、孤獨、慈悲,就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軒邈,形影不離。

慈悲的愛,就如阿彌陀佛願十方眾生都離苦得樂孤獨的修行無量功德。

試想生活倘若如小說裡所寫般美好,不見得是壞事,但失去出離心倒也不見得是好事。財萬貫富可敵國,與心儀的她喜結良緣,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貪戀虛設美景,隨愛欲再到這三界無安的火宅中輪迴不止重複著孤獨,豈不是令彌陀心生悲涼嘛。

我本凡夫俗子,毫無出離之緣。若不是父母生我之恩情,遇上慈悲的彌陀、慈悲的師父,恐怕又得六道輪迴受苦受累。不入紅塵苦,怎知彌陀恩,弘一大師僧心堅固,嚴守戒律,末法時代以我根機只能仰望。往後日子不知如何,但我只要歸命彌陀就好,下品下生就足夠了。

愛人,就要愛到極樂世界去,這也是師父常說的一句話。

去年外公往生的時候,我跟他老人家說:「極樂世界裡的愛,才是永恆,您要真愛外婆就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隨時可以再回來看外婆,還能保佑我們,以後等您來接我們都在極樂世界團圓。」

彌陀的愛是純粹的慈悲,三界的愛,並非生於純善,也並非生於純惡,就像我總覺得自己愛寫文章是為了得到讚賞不絕,胸無點墨卻愛好為人師,愛念佛卻總是閒情雅致。初心始終難守,需要勿忘在莒。善導大師獨來獨往,為少說閒話多多念佛,但凡夫獨處卻會起別念妄念,這也正是覺者與凡夫孤獨的差距。

正因為種種苦惱如黑暗吞噬著眾生,才顯得眾生如光明亮,所以才說眾生皆有佛性禪心。

不論以後是在家還是出家,七情六慾放不放下也好,怎樣都無所謂,我們只要記住「南無阿彌陀佛」,就好。

念佛不是我們念佛,而是佛念我們。

雖說愛欲是輪迴的根本,但阿彌陀佛無極慈悲的愛,卻是出離輪迴的列車。

只要拿著「南無阿彌陀佛」這張車票即可上車回家享受極樂快活。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在阿彌陀佛愛的懷抱裡,不僅有極樂世界的七寶池,更有諸位菩薩相隨為友,圓滿覺悟成佛的我們便會享受孤獨,慈悲為懷。

也有的人說這只是自我安慰,但為什麼不賭一賭呢?死馬當活馬醫賭一賭,也沒什麼損失,又不會要你菩提樹下割肉餵鷹,要是賭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那簡直是「賭神」穩賺不賠。

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領悟「愛就是慈悲」,便能心生歡喜,享受孤獨。

願彌陀加被,世界和平,人心善良,常懷慈悲,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佛苦居士

來自: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孤獨的根源在於將自己和世界對立:自己是一方,世界是另一方。這樣的結果就是心裡只有自己一個人,自然就會感覺到孤獨。但是世界並不是每個人的對立面,恰恰相反,孤獨其實是內心在深層次上提醒自己:你想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關聯,而又不能,才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之所以將自己和世界對立氣來,原因不外有三。第一是無力感。對正在發生的一切,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參與其中,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
  • 娑婆詩.慈悲佛陀眾生想知道的在這首詩(作者:善知識念佛人)
    娑婆詩.慈悲佛陀廣渡一切佛緣眾生作者:善知識念佛人)除佛不是眾生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以及。菩薩聲聞緣覺修行,成無上佛慈悲大聖。或有佛緣眾生喜愛,人天短暫福報不厭。佛都能滿足佛緣願,或有佛緣眾生願渡。佛戒律絲毫莫要犯,已出家的人要謹記。莫存僥倖心理犯戒,須知因果還需自受。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持戒清淨過午不食。
  • 淨空法師:「念佛人遇到困難,不會想觀音菩薩」
    這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你要不要念佛?這一天你念了幾多佛?真正清楚明白,二十四小時裡一秒鐘也不肯空過,真念佛人。宋朝瑩珂法師念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他怎麼念?一分一秒都不敢空過。所以《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瑩珂是出家人,破戒比丘,惡習氣非常重,五欲六塵一誘惑就造孽。
  • 現在開始念佛(79-1-4)
    (慧甫記) 念佛貴在綿綿密密。所謂綿綿密密,是使你的聲音不斷,一字連一字。如果你能念到聲音不斷,煩惱進不去。可是聲音不斷還是不夠,如果只知道聲音不斷,才會到一半的意思。除去聲音不斷,還要心念不斷,心念綿綿密密,這樣,才能煩惱不進去。
  • 一人念佛,一人吃素,我不追星,卻喜歡追求真理者
    我們會發現,周迅手上的念佛計數器形影不離,陶虹則一人吃全素。兩位穿著打扮樸實無華,更像是素顏出鏡。歲月靜好的感覺,都是那麼的佛系,隨性自在的融入了蘑菇屋這個大家庭中。明星也是凡人,做為公眾人物,更多的只是起到表率作用。例如一言一行的善舉,可以引導人們積極向善。某位智者說:考慮到此生短暫,生死長遠,我們還應該學習一些指向解脫的出世間智慧。
  • 淨土宗漫畫-念佛不斷 鬼退病癒
    十九歲的生命,在病床上虛弱地躺著。有一天晚上,燈火通明的病房出現一片陰影,黑壓壓的,風一樣地往他的病床衝過來。瞬間,鬼怪都被他念佛的聲音嚇到了,急得團團轉,不敢靠近。後來,連閻羅王也現身,威風凜凜要來抓他,可是也被佛號擋著,一步也跨不過來。
  • 大安法師:大勢至菩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雖然是大菩薩,他還要回嚮往生,乘因地的慈悲願力來救度眾生,所以現在在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穢濁的、苦難的世間。來做什麼呢?「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攝」就是攝持和接引的意思。在這樣的一個世間,他如此攝持我們:一個念佛人在生前,大勢至菩薩以無量熾盛光來加被他,讓他信、願、行增上。
  • 學佛問答:共修團念佛比自己一個人念佛功德大嗎?
    問:共修念佛比自己一個人念佛功德大嗎?答:念佛法門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無論自己單獨念佛還是多少個人共修念佛,功德都一樣,不增不減,都是圓滿的功德。答:不必,因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已具足一切經咒的功德,況且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念佛即有佛光照耀、彌陀住頂、諸佛護念,所以完全不必聽信這種人胡說八道。可以肯定,這個人沒有天眼通,鬼通都沒有,如果有,就能看到你頭頂有一尊阿彌陀佛在放光保護你,念佛人都是如此,除了經證,眾多念佛感應錄可作為事證。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老實念佛,送母往生度家親
    叢培愛,山東菏澤人,世壽83歲,2020年1月6日下午6:30往生極樂世界。#叢培愛老人平時不像我們這麼念佛,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說閒話,一天只念一兩聲南無阿彌陀佛。老人平時也沒什麼病,就是因為她的一個侄子63歲得肺癌死了,她傷心流淚過度,2019年9月10日早晨老人突發腦出血。這就是缺乏對生死的認知,60多歲死人不是很正常嗎?可是叢培愛老人錯把無常短暫的人生當作永恆,同時太過看重親情,其實就是情執太重,無法承受親人分離。世人平時都躲避死亡的話題,一天到晚忙於五欲塵勞之事,生死真的來臨時卻無法承受,甚至手忙腳亂。正如《無量壽經》言:「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
  • 淨空法師:怎樣才叫真念佛?
    做到兩成,念佛才有資格往生。兩成都做不到,只能夠說,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往生難了。這是老實話,連過去李炳老常常跟我們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兩、三個而已。」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個都不能往生?也就是佛陀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教誨,連兩成都沒有做到。這裡頭最重要的,我常常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念佛人身上真的放光嗎?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
    一個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都是從內心反映的一個人的面部。有人說學佛是最好的美容,就是這個道理。你的心底善良、慈悲、你的面部表情也是慈悲的善良的。對於每一個人是和善的。不僅此,學佛還能開發智慧,驅兇避邪。因為學佛之人會受到天人的護念,受到佛的加持,一句佛號,能夠遇難呈祥,消除一切災難,並且身體還會放光。請看下面的案例吧。我們每一個人念佛就有光啊!
  • 躺那裡稀裡糊塗地念,他都往生,還有誰念佛不往生?
    下品中生的人,身體已經不靈活了,舌頭也硬了,所以他是沒有身業和口業的;但是他頭腦還很清醒。「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他是有意業聞解思維的,「哦,阿彌陀佛這麼慈悲」,想念佛,舌頭硬了;但是,當下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下品中生是有意業的。
  • 佛教:為什麼自己念佛誦經的功德很小?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佛法是關於心法的,是告訴你如何用自己學到的心法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如果你對一個人很討厭,但是也要教對方如何豁達,這樣的文章是教人盲目克制,忍耐,如果積壓負面情緒,還能克制自己多久?一篇真正的佛法文章應該教會人們自己去看待事物。現在卻有很多所謂的文章即讓人看不懂,又非常無法理解,寫文章的小編寫著別人的修行感悟,給別人講別人的感悟。
  • 當你老了,忘記念佛怎麼辦?
    老了,忘記念佛怎麼辦?念佛人最擔心的就是現在身體還健康,頭腦還清楚,所以能夠念這句佛號;萬一身體老邁,神識昏沉,甚至得了老人痴呆症,或記憶力衰退,不記得念佛,這樣會影響往生嗎?答案是——不影響往生!阿彌陀佛的智慧、神通,不受阻礙,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十方眾生的業力,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現身來接引我們了。阿彌陀佛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怎麼會不知道凡夫臨終時有可能昏迷,有可能業障現前,或受病苦折磨,而念不出佛號呢?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
  • 學佛問答:亡故的親人在人道或畜生道,念佛回向還能收到嗎?
    問:亡故的親人在人道,或畜生道,我們念佛回向給他們能收到嗎?答:一樣能收到念佛回向的功德,一樣能增福增慧、消災免難。問:開店做生意,怎樣讓生意更好?答:一、把客人當親人,收費低一點、服務好一點。二、把員工當家人,工資高一點,關心多一點。
  • 百年孤獨與被瘟疫改變的愛情
    鮮花也應該長出來 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 大家應該相互交好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 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 沒有選擇我們必須戀愛 鮮花的愛情是
  • 八秩蓮華 含弘光大——蓮光小學建校八十周年校友人物誌④周錢雨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5日17時20分訊(馮一鳴 張詩怡)「一個一個夢飛出了天窗,一次一次想穿梭舊時光。」在歌聲裡,周錢雨欣的小學生涯進入了尾聲,她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帶著對過去的總結,走進操場參加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蓮子綻放,執夢遠航,畢業典禮正式開始。」
  • 佛教: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到底什麼意思,明白了有助你修行
    很多人把慈悲當成了懦弱的藉口,對好人慈悲,無話可說;但對惡人也很慈悲,那就是因為懼怕,還認為自己很清高,有忍辱功夫,其實這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沒有智慧的表現。假如看到有人在作惡,你還能跟他慈悲嗎?還不能不聞不問嗎?不能呀!這時候就要金剛怒目,見義勇為,抑惡揚善了。一是防止更多的人受到傷害,二是阻止他造下更多的惡業,這才叫真慈悲。寬容和忍讓是美德,但要有一定限度,不能一味的退讓,那就是懦弱了。
  • 獲得念佛金剛信心,現生必獲哪十種利益?
    經雲,獲得念佛金剛信心者,橫超三途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利益。第一種,冥眾護持益,冥冥之中你得到護持。護持者,你看不見他。如果你心地清淨,你能覺察到他在你身邊。第一個梵天的忉利天主,就是帝釋玉皇大帝。四大天王、天龍八部都來護持你修淨土,他們對阿彌陀佛都非常敬重,也敬重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弟子。第二個是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發揮名號之至德。一句名號,至德,盡其功德,圓滿具足於我身也。你念的時候,你的身體就具足阿彌陀佛的功德。第三,轉惡成善益。轉惡成善,改邪歸正,念佛的人自自然然就有這種效果。第四個利益,諸佛護念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