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歷史上有真實存在的人:玄奘,但歷史和小說《西遊記》有很大的出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唐玄奘的出身。歷史上的唐玄奘是高幹出身,他的曾祖父陳欽曾擔任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江陵的縣官。雖然祖輩的官職越做越小,但真實的玄奘,家世遠比小說中要高得多。
其次是玄奘出家的原因。小說中玄奘出家的原因是生活所迫。歷史上的玄奘出家,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二哥的影響。玄奘的二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投奔二哥,但並沒有立刻成為正式的僧人,直到十三歲那年,隋煬帝派了一個叫鄭善果的人到洛陽去梯度僧人。
當時,出家沒那麼容易,鄭善果要剃度的名額總共才14人,還要經過層層考試和面試。面試時,玄奘一句「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讓鄭善果大吃一驚。雖然玄奘的年齡達不到錄取標準,鄭善果依然力排眾議錄取了玄奘。
第三是玄奘西天取經的目的。小說中,西天取經是為唐王祈福,真實的歷史是,唐玄奘在研究佛經的過程中,發現國內現有佛經說法不一。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玄奘決定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
和小說不同的是,歷史上的玄奘取經,不但沒有通關文書,甚至在出境時都是違規偷渡。
玄奘曾經就西天取經上書朝廷,沒有被批准。長安三年,朝廷允許難民出城自尋生路,玄奘裹挾在大批難民中逃離長安。難民們外出尋找食物,他則向西踏上一條艱難的路。沒有護照,玄奘的行為就是偷渡。在涼州,玄奘停留了一個月,一邊宣揚佛法一邊等待出關。可是,還沒等他出關,就被涼州都督李大亮請去問話。李大亮要求玄奘放棄取經計劃。當時邊境處於戰備狀態,為防東突厥,唐朝對外出人員要求很嚴格。更何況玄奘還是沒有證件的人。
這並沒有阻止玄奘繼續前進的決心,他在當地一位高僧的幫助下悄悄離開涼州。在瓜州,玄奘拜訪了刺史獨孤達。獨孤達也是一位佛教徒,兩人正談得起興,獨孤達忽然收到涼州發來的通緝令,通緝玄奘。問清了玄奘西行的真實意圖,獨孤達很感動,不但沒有逮捕玄奘,還幫助他買了一匹馬,找了一位胡人嚮導。
趁著黑夜,玄奘和胡人嚮導出發了。他們走小路來到玉門關的河邊。在河邊,嚮導紮好木筏就丟下玄奘回去了。玄奘獨自一人過河,出了玉門關。
過了玉門關,還有5個把守嚴格的烽火臺。在離第一烽火臺不遠的地方取水時,玄奘被烽火臺上的士兵發現,一支箭過去,玄奘差點丟了性命,他又一次面臨被遣返的處境。烽火臺的長官也許是佛教徒,也許是被玄奘的執著感動,居然違規放了他。這個執著的和尚,再一次放開腳步,向西走去。茫茫沙漠,玄奘一個人獨自行走,大自然的危險時時存在。
在沙漠,玄奘迷了路,更可怕的是,水袋打翻,水流光了。在沙漠,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此後的四天五夜,玄奘滴水未進,奄奄一息。好在他挺過來了,他來到高昌,受到國王的熱情款待。高昌國王想留住玄奘,但玄奘意志堅定,堅決西行。於是,高昌國王準備了充足的人馬和補給,讓玄奘帶著上路。
有了伴,但危險並沒有減少。在翻越雪山時遭遇雪崩,很多人遇難;在橫渡印度河時玄奘被抓,差點成了祭品。歷史上的唐僧取經,比小說中的八十一難還艱難。但玄奘憑著內心強大的信念,終於到達了取經目的地那爛陀寺。
在這裡,玄奘學習了五年,然後又遊歷了周邊幾十個國家,了解各地教派的主旨。之後,他參加了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的佛教研討會。研討會上,玄奘的學識讓人佩服,他的名聲很快傳到各地。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回長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見。《舊唐書玄奘傳》記載,「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唐太宗沒有追究玄奘的偷渡罪,而是和他談了很多,問了很多路途中的見聞。之後的二十年,玄奘在寺院中翻譯佛經。期間,還完成了由他口述,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
玄奘不畏艱險,獨自一人西天取經,完成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這是因為他內心有一個頑強的信念:求取真經,解除疑惑。這是對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事業,才有這樣的執著。也只有如此執著,才有留存於史巨大的成就。這也是玄奘對現代職場人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