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2021-01-07 騰訊網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歐洲宮廷服裝藝術細節欣賞

歐洲宮廷服裝藝術結構紙樣合集

本文系授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出處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作品欣賞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EuropeanArt:19thCentury Orientalist Art 12Decemb:19世紀西方藝術在18世紀的基礎上又有著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跟多的藝術流派的產生
  • 【穿個明白】不來點「歐洲宮廷風格」,怎麼談情懷?
    這個80後雙子座姑娘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女裝系,在英國求學期間就對歐洲的古典(包含古典主義)文藝樣式深深著迷。所以,從文藝復興時代到17世紀和18世紀的油畫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她服裝作品中的表現主體。
  • 看《小婦人》欣賞維多利亞時期服裝和藝術美學
    「小婦人」的服裝搭配也應和著時代特徵,與性格的變化。今天不談劇情,就來講一講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和藝術美學。蕾絲、緞帶、蝴蝶結、荷葉邊這些元素,加在原本十分宮廷的款式上,華麗又浪漫。影片中的服裝設計多受英法的時尚影響,當時的歐洲也是小婦人們心中的嚮往之地。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就是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稱作中國風格或中國風,持續了一百餘年,很多中國的元素融匯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展現了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為歐洲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異國情調。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一方面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在近200年間,兩者之間的相識、交融開出了絢爛的文明花朵,成為這一時期人類在文化上最大的收穫、最寶貴的成果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工藝繁雜的蕾絲,曾是歐洲宮廷的專屬
    曾經歐洲宮廷御用的蕾絲,也成為了體現復古設計的元素之一。 圖/搜狐網截圖 資料顯示,蕾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發展初期,蕾絲通常採用絲綢或金線、銀線等昂貴材料製成。
  • 活潑纖巧:十八世紀歐洲之魂,現代服飾中流淌的「洛可可」風格
    那麼內部空間的設計感就成為了當時享樂主義現實的新風尚,這也就是洛可可藝術誕生的原因。漸漸的這種以奢華柔美為主旨的藝術風格,開始流行於當時的巴黎貴婦們的服裝上,他展現出的是女性的柔美和精緻,從17世紀巴洛克風格以男性為中心不同的是,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服務於女性,以女性的沙龍為舞臺。
  • 《馬戲之王》首次曝光服裝設計手稿
    今日影片曝光了一組珍貴的服裝設計手稿,七張手稿中可以看到劇中人物的經典造型,也能窺見到經典的美國十九世紀復古風,原汁原味的設計感撲面而來,讓人更加期待正片之中將會呈現出怎樣華麗的視覺盛宴。  珍貴手稿首次曝光 傾情打造不一樣的十九世紀  《馬戲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休·傑克曼在片中飾演「馬戲團鼻祖」、傳奇人物P.T.巴納姆。
  • 東方美學遇上洛可可風,影響18世紀的藝術風潮
    ▲文森特·梵谷《杏仁花》c.1890,73.3x92cm  梵谷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而東方元素在西方藝術中的運用始於17世紀,在18世紀中葉達到了頂峰今天小編就給官們扒一扒18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中國風」。東方文化的傳入與演變自古以來,東西方藝術的發展仿佛就像「你作你的詩詞歌賦,我造我的油畫雕塑」。然而歐洲人對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方一直很著迷,最早他們能夠獲取新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靠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因此關於東方世界的傳說和故事也越來越多,這為東方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 18、19世紀歐洲貴婦奢華服飾,讓現代人瞬間低到塵埃裡
    歐洲貴婦衣著的奢華,會讓你大跌眼鏡。她們有著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煩惱,那就是,在起床後,要費心思琢磨的第一件事情是:今天穿什麼。19世紀法國王后約瑟芬的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揭幕,大量手稿、畫作、鐵藝雕塑等亮相
    在二十世紀的文化史上,鮑勃·迪倫是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他是歌手、詩人,曾在2016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搖滾樂的桂冠詩人」還是位視覺藝術家。7月23日,由今日美術館、藝倉美術館聯合主辦的「鮑勃·迪倫藝術大展」預展在今日美術館揭幕,將於7月25日起與公眾見面。
  • 王偉均:天主東來與西畫印傳——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
    它誕生於印度基督教的第二個時期,即16-17世紀葡萄牙天主教傳入印度次大陸時期。這一時期,東傳而來的歐洲基督教繪畫藝術與北印度莫斯林王朝宮廷繪畫藝術發生了首次交集。 阿克巴大帝時期的基督教題材繪畫,在西方肖像畫的基礎上融合了印度和伊斯蘭元素,同時歐洲繪畫藝術中的線性透視和明暗對比等元素,也紛紛被莫臥兒宮廷畫師們所吸收和發展。阿克巴大帝的宮廷畫師們都受到了歐洲繪畫藝術的啟發,創作了大量帶有基督教人物和主題的繪畫。
  • 創意服裝設計畫手稿,服裝設計師的奇妙構思
    做服裝設計的最重要的是能想出別處一格的設計思路,所以服裝設計底稿非常重要,什麼樣的服裝設計稿能讓人驚豔呢?愛畫君為你帶來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服裝設計畫手稿!這是一組創意立體服裝畫手稿插畫與實物相結合,組成了獨一無二的服裝設計作品,大家可以一下這組作品是不是很棒!
  • 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羅浮宮博物館 2020-03-31 17:52 來源:澎湃新聞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序言十七至十八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相反,因為宮廷社會的寵愛而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開來的遊戲有褪球,即高爾夫球的前身、撞球這些更講究體態的技巧遊戲,以及文中提到最多的紙牌、象棋、跳棋等智力遊戲。上述宮廷遊戲文化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儘管同樣是君主集權,但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遊戲倫理,卻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約束下的遊戲倫理非常不同。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 美美的中世紀服裝
    服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同的階級穿不同樣式的服裝。很多中世紀的電影,電視裡我們都有看到裡面女士人物的服飾有的是大大的裙擺單層的長裙齊地;而有些的是多層的類似蛋糕裙。希望通過今天的介紹大家能夠對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服飾有所了解,幫助大家以後看片更好的了解歷史,理解劇情。從此看到不同的服飾我們也可以判斷出是哪一個時期發生的故事了。
  •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紅色曾是權力、財富和尊嚴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欣賞和讚美。到了中世紀, 紅色的宗教意義有所加強……近期,法國歷史學家、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研究員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撰寫的《色彩列傳:紅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旨在從歐洲社會和文化角度出發,建立起一門歐洲的「色彩歷史學」,講述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作用的演變。
  • 達·文西的珍貴手稿披露:他是史上罕有的科學巨匠
    他曾經計劃寫一些藝術和解剖學方面的文章,但最終沒有完成。讓人欣慰的是,達·文西的手稿保存得非常完好。2019年,是達·文西逝世500周年。如今,我們可以憑藉這些珍貴的手稿去了解他在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這些手稿是用色粉筆、墨水和水彩繪製的,藝術風格細緻嚴謹,並常常附有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