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漢語裡,「孃」指母親或女性長輩,「娘」指女兒或年輕女性。
孃:漢代就有這個字了,最初並不是母親的意思。
但是在南北朝的時候,有《木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在這裡,孃已經成為「母親」的意思了。
唐朝時期,孃作為「母親」的含義更為多見。例如,《大目乾連冥間母變文》這本講述目連救母的故事,裡面有「汝向閻浮提冥路之中尋問阿孃,即知去處」「向冥路之中,尋覓阿孃不見」「獄主報言:青提夫人是和尚阿孃?目連啟言:是慈母」等句子,孃皆為「母親」的意思。
時至今日,在江蘇浙江等講吳語的地方,小娘,細娘,大小娘中的「娘」仍然指的是小女孩,少女,也有把姨母稱呼做「姨孃」的,這裡孃引申為女性長輩的意思。
娘:古代甲骨文裡就有這個字了。早期的時候多作為年輕女子的意思,例如《子夜歌》這首詩裡有一句:「艦娘善容媚,願得結金蘭。」這個「娘」絕對不可能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年輕的女孩子。
佛經故事《醜女緣起》有「小娘子如今聘了,免得父孃煩惱」這麼一句,可見「娘」和「孃」是完全不同含義的字。
《廣韻·陽韻》裡更是有直接的區分說明:「孃,母稱。娘,少女之號。」
所以,在唐朝以前,「孃」指母親或女性長輩,「娘」指年輕女性,女兒,一般不混用。
唐朝末期之後,字體演變,「娘」和「孃」出現混用,新中國成立之後,「娘」則完全取代了「孃」,除了組詞保留了年輕女性這個含義之外,專指母親,反而失去了「女兒」的意思。
2.考察日語裡的「娘」。
為什麼要考察日語呢?因為日語裡面有大量詞彙和讀音是直接從中國傳過去的,特別是唐朝時期的詞彙和吳語,對日語影響極大,日語裡有很多字是直接從中國拿過去用的,也有很多讀音是直接拿過去用的。
考察日語裡的「娘」,仍然保留古代漢語最初的意思。
在日語裡,「娘」讀作むすめ的時候,專指女兒,女孩。雖然むすめ是日本人原有的對女兒,女孩的稱呼,但是寫成漢字,寫的就是「娘」。
「娘」讀作じょう的時候,有女兒和母親等含義。
「孃」讀作じょう的時候,有女兒,少女和母親等含義。
日語裡有個詞語,爺嬢(やじょう),意思就是父母,可見這裡的「孃」是母親的意思,這是採用的中國古漢語的意思。
3.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上下文來看,天要下雨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件,同樣的,女兒長大嫁人,也是一種自然事件,和天要下雨一樣,順理成章。
如果解釋為母親的話,母親嫁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嗎?母親改嫁,在古代即便允許,那也無論如何說不上是和「天要下雨」一樣,是自然事件,一定是家裡發生變故,作為母親才會改嫁,所以,這裡解釋為母親嫁人,是完全不通的。
即便如百度百科上的故事所講的,因為天上下雨了,母親就可以改嫁,那也應該說是「天要下雨,娘要改嫁」,改嫁和嫁人是很不一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