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懸壺濟世」的中國醫生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在柬埔寨「懸壺濟世」的中國醫生
2017-08-05 19:09: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中新社金邊8月5日電 題:在柬埔寨「懸壺濟世」的中國醫生

  中新社記者 黃耀輝

  土生土長的高棉人阿力5日用夾生的中文告訴中新社記者,宏恩醫院的陳院長很會看病,價格也合理,自己很多老鄉都喜歡找他看病。

  阿力口中的「陳院長」,是在柬埔寨開設首家中資醫院的中國醫生,現任柬埔寨中國商會副會長、柬埔寨河北總商會會長的陳新華。

  1997年2月,陳新華隨河北省第五人民醫院副院長一行到柬醫療考察,設想在柬建立一家中資綜合性醫院,並帶去了部分醫療設備。

  陳新華說,彼時柬埔寨缺醫少藥的狀況,最終讓他留了下來。在他的奔走下,第一家被中柬兩國政府認可的中資醫院——龍華醫院1999年在金邊掛牌,陳新華出任首任院長。

  那時,柬政府尚不承認中國的醫生資格。陳新華憑藉過硬的醫療技術,通過與柬衛生部的不斷溝通,最終讓柬相關部門承認了中國醫生的資格認證。

  後來,陳新華辦起了自己的宏恩醫院。按平均每天門診40例保守估算,陳新華至今先後接診達30萬人次。

  作為中國駐柬大使館的領事保護單位,協助處理意外事件、救助困難同胞是宏恩醫院的一項工作內容。陳新華說,又一次,一位香港女記者在柬期間抑鬱症發作,陳新華接到使館通報後將其接到醫院治療,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出院時,患者暫時無法支付全部醫療費,提出將隨身攜帶的照相機留下折抵費用。陳新華對她說,照相機是你的工具,你留下用,醫療費能給多少就給多少吧。

  有一次,一個當地患者摔斷了頸椎,當地多家醫院不接診,求助於宏恩醫院。治療一個月後,傷者病情轉好,卻無力支付近4000美元的醫療費。工作人員急了,可陳新華笑著給患者免除了費用。

  這就是陳新華,救助同胞時,大家「都是中國人」;治療當地病人時,眼中又只有患者,沒有國界。

  這位懸壺濟世的中國醫生,目前正籌備創辦一家專業的腫瘤醫院,在尋找合作方,希望早日填補柬埔寨醫療領域的這一項空白。(完)

相關焦點

  • 薛氏武醫世家第七代嫡傳弟子懸壺濟世,民間達人薛丹鶴聲名鵲起
    薛丹鶴與父親秉承懸崖壺濟世的祖訓,不收診費,只收治療費。每次為病人診斷病情後,根據病情輕重、施治手段的複雜程度收費。一般情況下,他都能讓病人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病人感激之餘,也就愉快交費,然後成了朋友。如有窮人上門求醫,他仍舊分文不取。在簡陋的推拿店,掛滿患者贈送的了錦旗。
  • 柬埔寨知名僑領陳新華辭世 生前被譽為來自中國的好醫生
    陳新華在就任柬埔寨中國河北總商會會長時致辭。 黃耀輝 攝中新網金邊6月24日電 (記者 黃耀輝)當地時間6月22日23時30分,柬埔寨知名僑領、柬埔寨中國商會副會長、柬埔寨中國河北總商會會長、金邊宏恩醫院院長陳新華辭世,生前被譽為來自中國的好醫生。
  • 《食物語》屠蘇酒玄武濟世活動攻略 專屬時裝展示
    導 讀 在食物語手遊中屠蘇酒玄武濟世活動專屬時裝究竟怎麼樣呢?具體效果內容又是什麼呢?
  • 當代保爾張海迪: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15歲懸壺濟世活成了傳奇
    不但如此,張海迪還自學了針灸,為當地的鄉親們無償治療,成了懸壺濟世的好醫生。張海迪是「高位截癱」,是一個殘疾人,在大家的認知思維中,張海迪應該是那個被照顧的人,但是在張海迪看來,她可以成為那個照顧別人的人。事實上,張海迪也這樣做了,愛和溫暖都是雙向的,別人給她帶來的溫暖,張海迪也想把這份溫暖帶給更多的人。
  •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發明了四診法(望、聞、問、切)著作:《內經》和《外經》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是中國最早開始進行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醫生。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了「麻沸散」來輔助外科手術。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所著醫書《青囊經》已佚。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漫畫:醫生眼中的自己 VS 別人眼中的醫生,扎心了!
    醫生,一群最值得信賴的人!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總是出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影像科醫生眼中的自己患者眼中的影像科醫生醫生查房,跟患者探討病情告知檢查結果、治療效果時醫生眼中的自己我得看起來像個醫生不能嘻嘻哈哈要得體、有醫生的氣質醫生眼中的自己
  •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合格醫生具備的素質:1、醫德品行最重要,要以治病救人為信仰,對生命心存敬畏,對工作一絲不苟;2、專業水平過硬,不會因為自己的不求上進而導致對他人出現誤診的情況,畢竟這是以生命為代價,不容疏忽;3、態度誠懇,尤其是醫生與患者關係越加緊張時,越要知道如何有效的處理醫患關係;4、情商較高
  • 2月至7月「中國好人榜」 西雙版納州「布朗摩雅」單西雲上榜
    哪個會不曉得他,單西雲,單醫生啊!」再問:「那您知道『布朗摩雅』是什麼意思嗎?」路人大聲笑道:「就是布朗族裡懸壺濟世的白衣天使唄!你這都不知道,是不是西雙版納人啊?」母親生下弟弟後落下了「類風溼」的病根,癱瘓在床3年,可大山深處到哪裡找醫生治病、買藥?無奈之下,父親也只能像布朗族鄉親一樣,找草藥幫母親治病。記得有一次,母親誤服「草烏」後中毒,父親背著母親四處求救,那種無力感讓單西雲記憶深刻。9歲那年,村裡放了一部電影叫《摩雅傣》,真實再現了摩雅傣懸壺濟世的故事,從那時起,做一名「布朗摩雅」,學習醫術、造福百姓成了他的夢想。
  • 千口水井的情誼——柬埔寨的中國「挖井人」
    新華社「人不見水口要渴,地不見水苗要枯」這句質樸的諺語道出了水的珍貴在柬埔寨一些鄉村近百萬民眾多年受到缺水困擾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450公裡處的班迭棉吉省戈萊村今年11月是個不一樣的旱季村長索孫對記者說:「中國朋友幫我們打了三口水井,解決了旱季生活的大問題
  • 中國(海南)—柬埔寨熱帶農業技術培訓班閉幕
    中國(海南)—柬埔寨熱帶農業技術培訓班閉幕助力柬埔寨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本報金邊電 記者張保報導:為期5天的2020年中國(海南)—柬埔寨熱帶農業技術培訓班(第四期)日前在柬埔寨桔井省的柬埔寨—中國熱帶生態農業合作示範區順利閉幕。
  • 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50強!看完就知道
    醫學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學科,醫學直接負責人們的生命安全,古代有「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這樣的說法,可以看出醫生的社會地位之高,在當今社會,醫學這一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尖端研究和臨床診療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一切與醫學系大學的有力貢獻分不開,軟科發表了中國最佳醫科大學排行榜,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
  • 廣西抗疫專家出援柬埔寨 王凱華為唯一中醫專家
    前排左一為王凱華3月23日上午,中國政府赴柬埔寨抗疫醫療專家組出徵儀式在南寧吳圩國際機場舉行,隨後他們乘坐包機飛往柬埔寨金邊。此次援柬醫療專家組中唯一一位中醫專家,就是來自廣西國際壯醫醫院(以下簡稱「國壯」)的中醫博士、大內科副主任、腦病科主任王凱華,在柬埔寨指導疫情防控期間,他將對柬埔寨在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分享我國的中醫民族醫藥方案,貢獻中醫藥人的智慧和力量。
  • 毓璜頂醫院呂忠船及團隊:膽大心細 練就懸壺醫匠
    因手術量大、手術質量高,2018年中國疝病專科聯盟登記隨訪系統疝病治療和研究中心煙臺毓璜頂醫院分中心落戶煙臺毓璜頂醫院,這也是膠東地區最大的一家獲得認證的單位。  珍惜每一臺手術的歷練他更願意做手術的「護航人」  都說藝高人膽大,但在呂忠船看來,成就一名好醫生的卻是患者,是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和每一臺手術的歷練才讓術者更有信心和底氣。
  • 紀錄片《遠方未遠》即將在柬埔寨播出
    近日,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陳慶團隊歷時三年、跨越六國、精心打造的紀錄片《遠方未遠——一帶一路上的華僑華人》完成柬語版翻譯、製作,即將在柬埔寨國家電視臺、Fresh News、巴戎電視臺、仙女電視臺和金鳳電視臺等柬埔寨主流媒體播出。
  • 麻煩接踵而至,川普趁機拉攏柬埔寨?不好意思,堅定支持中國
    據柬埔寨媒體報導,11月21日,柬埔寨人民黨主席、政府首相洪森收到了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兩封信函。川普在信中強調,美國願同柬埔寨增進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美國尊重柬埔寨主權,且不支持柬埔寨政權更迭。
  • 醫生送病人回家後,竟因這事傷心得一夜無眠……結局太暖!
    現在,這個讓很多人牽掛的故事,有了圓滿結局:在楊醫生的堅持和照看下,老人已病癒出院。幾個月前,那個在病痛中惶恐無助的老人,命運就此轉彎。他說不管別人怎麼想,就這麼任性了,「有人說懸壺只能濟世,不能救世。救不了全部,那就救一個是一個;救不了一世,那就救一時算一時。」
  • 遠嫁中國的柬埔寨新娘:期待改變命運,不想卻墜入深淵
    收到求助信息後,柬埔寨政府第一時間通過外交部與國際合作部,要求柬埔寨駐北京使館調查此事。隨後柬埔寨駐北京使館聯繫到了中國相關部門,最終成功找到求助女子。目前獲救女子,正在等待返回柬埔寨。可在如此境況下,依然有很多柬埔寨女孩,經不住誘惑,抱著僥倖心理來到中國,而這背後都是「貧窮」惹的禍。
  • 柬埔寨網紅男孩在中國:喜歡中國文化 想到北京上大學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港媒稱,柬埔寨男孩薩利克曾經是街頭小販,2018年因一段在吳哥窟用十幾種語言向遊客兜售紀念品的視頻而在網上走紅。如今他在中國東部上學,他非常喜歡這樣的生活。在視頻中,他在柬埔寨舉世聞名的吳哥窟用多種語言和方言與遊客聊天。報導還稱,薩利克引起了浙江省一家教育集團的注意,他們在諸暨建了一所外國語學校。該集團表示,他們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了一個國際英才留學中國公益項目,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貧困英才免費招收到中國的基礎教育學校就讀,薩利克是這個項目的理想人選。該集團公關事務負責人說,薩利克是這個項目幫助的第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