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藝人指導學記如何操控木偶
體驗結束,學記不忘採訪楊章火。
楊章火為學記介紹掌中木偶
學記拿起木偶演起戲來
學記體驗玩具木偶
■早報記者 顏雅珍 文/圖
近日,永春縣實驗小學、鵬翔小學學記分批前往岵山鎮鋪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藝津木偶劇團負責人、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章火的帶領下,走進木偶的奇妙世界。
當天,楊師傅為學記們介紹了木偶的歷史、種類、行當……讓學記們對木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其活靈活現的木偶動作展示以及《劉伯欽打虎》的片段演繹,更是賺足眼球,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現場,學記們饒有興致地跟著楊師傅學起掌中木偶的操作,體驗之下方知其之不易,對木偶戲這一指尖藝術更加嘆服。
★木偶奇遇記
□學生記者張聖煜(永春縣鵬翔小學六年級)
木偶劇團的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木偶的歷史、種類……只見楊老師手拿提線木偶,活靈活現地演繹著,看著那密密麻麻的無數根懸絲,讓我大吃一驚,這麼多的線,要怎麼操作啊!不禁對楊老師高超熟練的技藝佩服不已。
望而生畏的我只好先從布袋木偶學起,它的操作相比提線木偶會簡單一些,用食指控制木偶的頭部,小指、無名指、中指操控木偶的右手,大拇指則操控木偶的左手。布袋木偶就通過手掌來演繹萬千故事,看似簡單,但要把木偶演活卻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此次的木偶奇遇之旅,讓我對老藝人對傳統的堅持和傳承更加敬服。
★並不簡單
□學生記者溫莊語涵 (永春縣鵬翔小學四年級)
在去參加活動的路上,我一直想:木偶長什麼樣呢?是用什麼做的?怎麼操控?……千萬個問題衝破了我的腦子。一到鋪下村老年活動中心,只見門口擺放著一個木偶戲臺,由幾根竹竿,還有紅豔豔的帘布搭成,布上有些花花綠綠的裝飾,看著這個小戲臺我好奇不已。
不久,木偶戲開場了,楊老師表演的是《西遊記》裡的一個小片段——劉伯欽打虎。只見唐僧騎著白馬出來了,突然跳出一隻老虎,劇情隨之緊張起來,劉伯欽隨之趕來,與老虎緊張地對峙著,老虎猛地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劉伯欽敏捷地閃開,轉身抓住老虎的尾巴,兩者不分高低,持續戰鬥了好久,一會老虎又咬住了劉伯欽的衣服,一會劉伯欽拿起武器刺向老虎虎口……看得我們也跟著緊張起來。
隨後,我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布袋木偶的操作,真是看戲一時爽,操作起來卻是酸楚,原來戲臺上那精彩的演繹,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為守藝人點讚
□學生記者李星怡 (永春縣鵬翔小學四年級)
楊老師告訴我們,泉州地區的木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布袋木偶,也叫掌中木偶,其主要靠手掌操作;另一種是提線木偶,又叫懸絲木偶,主要靠絲線來操作木偶的動作。木偶戲尤為考驗表演者手指的靈活程度。
聽著楊老師的介紹,學記們對楊老師手中的木偶興趣不已。只見楊老師提起手中的木偶問道:「有誰知道我手上的木偶是屬於哪一種木偶呢?」學記們爭先恐後地回答,看著楊老師手中的「孫悟空」木偶,還能轉動金箍棒,實在是酷極了,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前體驗一番。
「鏘鏘鏘.....」《劉伯欽打虎》的木偶戲表演在楊老師的講述中開場了,只見楊老師一手一個行當(角色),動作之快,變幻之神速,一會翻跟鬥,一會舞刀槍,讓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在喧囂的鑼鼓聲中,劇情也越來越緊張,我們被劇情深深地吸引著,實在太精彩了,我們紛紛鼓起掌來,為守藝人點讚。
★源遠流長的木偶戲
□學生記者蘇相龍(永春縣實驗小學五年級)
我們學記一行來到了岵山埔下村,開啟木偶之旅。
「木偶起源於漢朝,興於唐,盛於明清。」楊老師告訴我們,木偶起初只是貴族的陪葬品,後來才慢慢發展成為演出道具。我聚精會神地聽著,邊聽邊記。陳老師還介紹道,木偶的種類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而泉州地區主要是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兩種,提線木偶的操作難度會更大。當天,楊老師還為我們帶來了兒童木偶,據說是一款玩具,專門給小朋友玩的。看看一尊尊獨具特色的木偶,再看看楊老師活靈活現的演繹,瞬間覺得木偶戲實在太奇妙了!
木偶源遠流長,是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木偶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了,它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一齣好戲
□學生記者孫晨(永春縣實驗小學五年級)
在學記團帶領下,我們前往岵山鎮鋪下村與木偶戲來了個親密接觸!
在一陣熱鬧的鑼鼓聲中,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師傅給我們來了一段精彩的表演!表演過程中,突然一個木偶從下面拋了出來!怎麼回事?說時遲那時快,楊師傅右手往上一伸,木偶穩穩地落在了他的手上。這嫻熟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讓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表演結束後,我採訪了一下楊師傅。原來,他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事木偶戲表演了,雖然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是做後臺的工作,但是他在每次的演出中,都認真地揣摩前臺表演師傅的動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楊師傅就學會了木偶戲表演。尤其是剛才那個一拋一接的表演,楊師傅更是練習了十幾年才這麼嫻熟。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和楊師傅的聊天過程中,我還了解到木偶戲分南北派,泉州木偶戲屬於南派,漳州木偶戲屬於北派。這就讓我納悶了,泉州在漳州的北部,卻叫南派,為什麼呢?原來啊,經過多年的發展,漳州木偶戲比較傾向於類似北方京劇的表演,泉州木偶戲傾向於閩南梨園戲的表演!
不管南派還是北派,都屬於我們的歷史傳統文化。此次的學記之旅,真是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