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小節,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這一專題的相關考點。內容都是本人在多套試卷的選擇題中提煉出來,一定會對大家有幫助!
1、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力量包括大量的留日學生和新軍士兵,這些人都不能算作民族資產階級,只能歸入小資產階級一類。骨幹力量不但包括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包括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可遺漏
2、清政府於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鼓勵留學,頒布新的學制,並下令從1906年起正式廢除科舉考試
3、注意政黨和團體的區別,興中會為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為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不可混淆
4、《新民叢報》為資產階級立憲派報刊,(中國問題的真解決》是孫中山的個人著作,《國聞報》是嚴復在天津創辦的報刊,均為幹擾項
5、民族主義主要是驅除虜恢復中華,民權是創立民國,民生是平均地權
6、《資政新篇》是第一個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切勿混滑
7、革命派和改良派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8、武昌起義前,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影響最大的是黃花崗起義
9、《中華民國約法》為袁世凱復闢期間頒布的偽憲法;《飲定憲法大綱》則是清末預備立憲時的產物,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中華民國憲法》是1946年國民黨政府通過制憲國大通過的,也不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
10、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列強不允許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國家,資本主義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11、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弱點,根源在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正因為如此,辛亥革命僅僅趕跑了一個皇帝,卻沒有能夠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統治基礎,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12、資產階級革命派軍隊形成要到黃埔軍校成立,不是辛亥革命的條件
13、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
14、《天演論》為嚴復所作,《新學偽經考》為康有為所作,均非傳播革命思想
15、參與預備立憲活動的是資產階級立憲派
16、三民主義當中的平均地權並沒有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才廢除了封建士地剝削制度
17、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所以不能說對滿清政府軟弱
18、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具有封建性,他們的主要間問題在於反帝不徹底,反封建只反對滿清貴族,沒有反對漢族地主
19、南京臨時政府對帝國主義是妥協的態度,所以並沒有給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三民主義中的平均地權也沒有根本否定封建土地剩削制度,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依然存在
20、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辛亥革命一般是指廣義的,即從1894年興中會建立開始直到護法運動失敗都屬於辛亥革命,不僅僅是指武昌起義。在廣義的辛亥革命中,建立了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也制定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也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但辛亥革命並沒有提出「耕者有其田」
21、辛亥革命的失敗,「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為客觀原因
22、北伐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以後,也就是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之後
23、鄒容《革命軍》、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
24、興中會:「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5、「平均地權」採用的方法是徵收地價稅和土地增價歸公
26、孫中山在袁世凱竊取政權以後,依次發動了二次革命、成立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27、保路風潮的失敗是辛亥革命的先聲
28、維新運動提出的是「廢八股,改科舉」,清末新政提出「廢除科舉制度」
29、君主立憲制度在真正的維新運動中沒有實施,只是在論戰中出現
30、1905年至1907年間,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論戰
31、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
32、1911年,直接參與領導武昌起義的革命組織是共進會和文學社,起義後來才有的中華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
政治:「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專題易錯考點
考研政治,「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專項選擇題易錯考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