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同學從雲南過來玩,我去唐山火車站接站。在出站口等待火車到來期間,操著外地口音的另一個車次的旅客,對著門口的計程車師傅說:「我要到樂(le)亭,大概多少錢?」嘈雜地環境下,師傅可能沒聽清,急忙問:「您去哪?
「樂(le)亭!」這一下子,大家都聽清楚了。周圍哄得一聲全樂噴了!司機師傅趕忙說:「是去樂lao亭」!這也不能怪外地剛來唐山的人,這個只有做地名是這個讀音。
樂亭的前世今生
我們在古代總是被稱為漢人,生活也漢代息息相關,衣服叫漢服。就連樂亭的得名也是採用的漢制距離設定。據記載漢制以百裡為限,方圓夠百裡的地方設縣,有縣衙官吏治理;不足百裡的便設置亭,樂亭最初被漢人成為樂安亭。
朝代更替,江山易主!這個地方也一度頻繁地變換名字:樂安亭、樂安鎮、樂亭等。它南臨渤海,北部有灤河。因為水陸交通便利,從漢朝開始此地就建造了不少營寨,糧倉,軍營,墾荒營團邊防所。古代它屬於幽燕之地,有「燕東天府,冀東糧倉」之稱;現在是北京東部有名的蔬菜基地,所產蔬菜供應北京、天津、唐山及東北地區。
《燕雲臺》裡的樂亭
最近熱播的《燕雲臺》裡,遼代玉田人韓德讓作為南京留守十年裡,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這個海隅小鎮得到了發展。作為唐山人的韓德讓雖然是契丹人的臣子,但是他在遼代朝廷裡是被公認的南人。
在北方遊牧民族與南方中原王朝上千年的爭奪戰中,這裡連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邊陲之地。多民族混戰經常在此地上演,居民也是多民族融合的血脈。因為此地地處渤海邊,是古代海水煮鹽的灶戶的聚集地。
樂亭也是北部少數民族貿易時期,以物易物;遊牧民族經常拿毛皮牛羊,交換海鹽。
金代建古縣衙
金完顏家族打敗遼朝的耶律家族,成功地接管了樂安亭。金天會元年(公元 1123 年),樂安亭設縣,始建古縣衙,成為全縣的治所。明代洪武三年,縣令王文貴重修了縣衙。後來,清代又多次重修。

民國初年,縣知事孫煥倫又重修了縣衙,改稱縣公署。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了樂亭縣政府所在地。這座古縣衙一直用到1960年,後被拆除。
這裡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家鄉,現存有李大釗紀念館和故居,是紅色教育基地;我曾經在這裡參加過黨員活動。
風景美如畫,海鮮吃不停
樂亭縣內有周末度假的好去處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想要戲水就去位於打網崗島中部的淺水灣浴場,這也是我去過的,從市區開車也很近。因靠近海,各色海鮮也是少不了的。皮皮蝦、對蝦、海魚、貝類也很豐富。我還經常在家做煎鹹魚,當地話叫bao鹹魚。
菩提島未開發之前,我們叫石臼坨,也叫十九坨。因為它外形似石臼,中間凹四周凸,古稱石臼坨。"十九坨"則是來源於唐山地區民間流傳很廣唐王李世民東徵的故事。據傳說,唐王曾在此駐蹕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佛教釋迦牟尼,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島上有幾百棵菩提樹,菩提島由此得名。
寫在文末
樂亭縣這個因地名經常被讀錯的海邊小縣,披著歷史賦予的層層美麗的紗裙,款款向我們走來!穿越時間的空隙,走在畫家劉兆明關於古樂亭描繪的點點滴滴裡,用心感受,會有不同於現實的全新體會!
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行動來得直觀,閒暇時走一走看一看,也會是生命裡絢爛的一抹記憶。說不準小島上,某個舒緩的夏日,回來一次偶遇!
本文由冰藍月吟原創,喜歡就請點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