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
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
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今年成華區開展
「家風的力量
——傳家風 育未來 報家國」
優良家風徵文活動
通過綜合評審,5名一等獎、10名二等獎、
20名三等獎從346篇徵文中脫穎而出。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分享一下
榮獲一等獎的家風故事~
不一樣的孩子,別樣的精彩
錢麗 成都市實驗中學教師
和很多家長一樣,我曾經也憧憬著孩子能輝煌的人生。但隨著兒子4歲被查出自閉症,我的希望被徹底粉碎,自己也墜入痛苦的深淵—別說以前的夢想無法實現,他今後怎麼生活?
痛苦、迷茫之後,我滿世界尋找方法來陪伴和幹預孩子,從最初的病急亂投醫到後來慢慢的有規律有計劃的實施到現在。19年來兒子在我們夫婦的共同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下也發生了許多改變。
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明白:不一樣的孩子,也可以是別樣的精彩。
初見成效
晨晨上幼兒園時,幼兒園老師建議我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回想起孩子的一些行為不同尋常,比如:刻板行為,語言表達滯後,老是坐不住,種種跡象讓我焦慮起來。於是在醫院做了大量測試和量表,結論孩子是中重度自閉症。
這個消息就像晴天霹靂,我整個心都空了,兩個星期暴瘦20斤。一天發呆時,晨晨突然拉扯媽媽的衣服,我一下子頓悟:再怎麼傷心都沒用,必須勇敢面對。
當時訊息不發達,網上幾乎搜不到自閉症相關的資料。我就自己摸石頭過河,發現孩子的癥結在哪裡。慢慢地,晨晨從只能坐幾秒到可以坐3-5分鐘,從對名字根本沒反應到能夠響亮回應「哎」,動手能力也開始變強了。為了不影響幼兒園其他孩子,我還請了阿姨陪讀。每天一頭面對自己的學生,一頭面對自己的孩子,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的天平上不斷地調整著砝碼,努力做到讓這架天平保持平衡。在幹預孩子的同時,也說服家人一起和自己並肩作戰。
孩子入小學,我讓孩子進特教學校。我怕孩子在普教不適應,所以先在特教學習再說。在西馬棚小學的特教班裡,我每天堅持和老師家校聯繫。老師每天寫下孩子在學校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事,我及時跟進訓練。
一年後,老師反饋晨晨基本沒有了不良習慣,也能聽課和守規則可以嘗試進普教班了。晨晨本身記憶力好,加上幹預時提前教了很多小學生規則以及知識內容,晨晨在一年級在班上表現還好,我們就注重他的個人管理的訓練,比如衛生習慣、性別認知等。
意外驚喜
家有自閉症兒童,迫使我重新認識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 。我一直是普教老師,對特教一無所知。因為兒子我開始鑽研特教、心理學理論,跟個訓老師、同事等交流學習,逐漸在訓練孩子的同時掌握了特教知識,也充實了普教工作。
三年級開始,晨晨的學習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寫作文很困難,形容詞、副詞理解不了,寫字不知道寫在方框裡……每個問題,我都從孩子角度找原因,分解成更簡單的步驟帶著孩子一步步完成。寫作文不會,就從寫一句話開始,每天堅持和他一起寫日記。我發現晨晨比常人更容易持之以恆,可能是自閉症孩子容易有刻板行為,反而讓他們做起事來更堅持。這樣把劣勢變成優勢,他進步很快。
孩子喜歡水,為了求生,我們讓他學習遊泳。孩子對遊泳的認真和堅持,使他獲得更多的機會鍛鍊自己。這幾年,他都參加省、市、區乃至全國的特奧遊泳比賽,這給他提供了獨立出行和生活管理的訓練機會。每次比賽和訓練,都能很好地照顧自己。我最欣慰的是,孩子嚮往好的意念出來了,他會表達:「我要遊得最好,我要拿第一。」
雨後天晴
現在,孩子能讀到高中,雖然成績不佳,但是行為習慣不讓我擔心,還有小夥伴願意和他相處。我也通過學習,對教育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還主動擔任學校特教資源教師,自己還考了社工證,用我的經驗為更多類似的特殊家庭服務。從無助到自助,走向互助,自己感受到無比快樂和幸福。因為孩子,我們夫妻感情也變得更融洽,更齊心協力,每當我幫助其他家長時,爸爸就會默默的承擔家務。晨晨也在爸爸的指導下學習做家務事。我們一家人經歷了許多困難之後,快樂正圍繞著我們。我想今後的路還長,還會有荊棘,可我們不怕。
家風如雨
何軍雄 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
仰望今夜的星辰,無數的星光照耀,絲絲如雨的家風,在記憶的腦海中環繞。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就我的父親當了工人。雖說我的祖輩都是農民出身,但都懂得「門風」,鄉下人把家風叫門風。好的家風是一家人傳承祖先美德、誠實做人的原則。
受祖輩的影響,爺爺的思想比較超前,讓大爸當了村裡唯一的飼養員,我的父親當了工人,送三爸到部隊當上了兵。這樣的家庭在那時的社會是很了不起的,鄉親們都把爺爺另眼看待,說爺爺會持家,孩子們一個個成人了。爺爺在教育子女身上的確有自己的一套,爺爺沒讀過《國學》《論語》,但卻知道作為父親,怎樣能讓自己的孩子少受氣,不挨餓。
我的父親結婚早,因為當大哥和老人不在一起,當弟弟的當兵又不在家,家裡的二老無人照料。我的母親出身很貧苦,家裡孩子多,時常缺衣少食,但家教非常嚴格。我的祖父是個知書達理之人,懂得一些三綱五常、養父教子之類的大道理,讓自己的孩子自小養成做人的禮數。家庭的貧窮沒有把母親壓倒,母親一邊做家裡的農活,又要照看二老,抓養自己的孩子。
在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廠裡一次事故去逝了。我當時小,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死亡,只記得母親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幾次都要尋短見,跟著父親去,讓鄉鄰攔住了。父親去逝後,我就和母親相依為命。那時候,父親工作過的單位,給母親找了一份活,能養活我們母子。母親是個很倔強的女人,只有三十歲的母親,不肯改嫁,為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不到十歲的我,跟隨母親來到廠裡,在附近的一所學校讀書。母親一直都希望我能成為一個讀書人,為她爭口氣,但我只因貪玩,沒能好好讀書,後來放棄學業,進入了打工的行列。
母親對我的管教非常嚴厲,不讓人看出我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我的骨子裡也很堅強,小小的我,就像個男子漢。但我卻辜負了母親對我的期望,母親繼承了祖父持家的門風,給兒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我能成人成才。我在工廠幹活時還不到二十歲,不是我想掙錢,而是我不願看見母親每天幹那些力氣活,來養活我們母子。參加工作後,單位領導對我很好,都希望我再能多讀點書。後來我時常看文學名著,愛上了文學,只因寫了幾首小詩,被領導器重,安排到辦公室工作。母親雖說不懂得這些詩歌,但每每看到我能把文章發到報上,也十分開心。
母親作為一個女人,一生堅守孝道、婦道,為兒子做榜樣。我在閒暇時間也常讀些孝道方面的書,結婚後,妻子對母親也很孝敬,一家人很和睦。我繼承了母親的慈祥和善良,孝敬母親。在我的教導和感懷下,孩子們把作文發到國家級報刊以及部分外國刊物,孩子們也對母親很孝順。如今母親也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行動遲緩,步伐蹣跚,能讓母親在晚年享受一份清閒,享受兒孫們帶來的樂趣,是我做兒子最大的幸福。
母親潔身治家和捨棄幸福的舉動,讓兒子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家風最主要的是繼承孝道,傳承美德。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是第一善,善待家人,孝敬母親。
2015年我很榮幸的被評選為「會寧縣首屆十佳最美孝子」、獲「白銀市2016度優秀家庭成員」稱號。我清楚,這些榮譽都是母親給予兒子的。
回首兒時的記憶,家風如同一場絲絲細雨,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乾渴的內心,從此變得富有愛心、善心、孝心。
家風如雨,母愛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