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1928-2020) 圖來自首都師範大學
2014年首都師範大學舉辦「歐陽中石書中華美德古訓展」。
北京永定河景觀帶「四湖」宛平湖牌匾由歐陽中石題字。
圖/視覺中國
2020年11月5日,首都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京劇藝術家、研究者,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顧問、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開拓者,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歐陽中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5日凌晨3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歐陽中石先生告別儀式定於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上午9時,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
歐陽中石在各個領域建樹頗高,書法達到一定造詣,2002年榮獲了書法界最高獎項,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唯一的書法教育特別貢獻獎,書畫家啟功評價他:「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自董其昌後無第二。」他還是京戲票友,師承「奚派」創始人奚嘯伯先生,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然而,歐陽中石卻用「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無家可歸」16個字評價自己的一生。新京報記者專訪歐陽中石的奚派弟子、北京京劇院的張建峰,追憶恩師歐陽中石過去的點滴。
當代書法學科重要開拓者
2005年10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這一天,與神舟六號一起遨遊太空的,還有7幅書法作品,其有一幅是這樣寫的:「翔天環宇雲霄外,探賾通玄掌握中」,這幅書法作品的作者就是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擅長多種書體,其中以行書為最,他的書法師從吳玉如,又以歷代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為宗,他的行書作品以圓轉代替方折,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複的點畫,又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於溫潤凝重中顯遒勁,秀美跌宕中見灑脫。
1981年,歐陽中石被調到北京師範學院(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系,走上了書法教育之路。在他的帶領下,1993年,首都師範大學書法研究院創建了中國書法專業第一個博士點,他是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開拓者。除了教授學生字體結構、行文運筆的專業書法知識外,歐陽中石還特別重視對學生文化修養的培養。給學生上課時,他經常做個比喻,擺了一個天平的姿勢,一端是「德」,一端是「學」,他告誡學生,如果「德」高了,做學問的心態等各方面自然會沉得進去。
「如果沒有傳統文化的素養,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書法家」,歐陽中石生前曾說,書法是小道,必須有傳統文化的根基,才能創作好書法。身為書法大家,難免會在各種場合題字,歐陽中石生前為人題字會從文化背景考慮,比如給一個屋子寫字,這個屋子有個特點,有蓮花、竹子,他就緊扣蓮和竹的主題,蓮的特點是不染,竹的特點是有節,所以就寫了「不染節高」。
歐陽中石的奚派弟子張建峰也想學書法,師父沒有立馬教,而是讓他先學點文化,多看一些書,真正寫字是好幾年之後才開始的。
對完善奚派京劇藝術有重要貢獻
9歲時,歐陽中石對京劇產生興趣,尤其喜歡模仿京劇名家奚嘯伯的唱腔。在濟南上中學時,因為同學的哥哥是戲院經理,歐陽中石經常利用這個便利到戲院蹭戲聽。一天,歐陽中石到一位票友家做客,隨口唱起了奚嘯伯的京劇名段《白帝城》,裡面出來一個人問歐陽中石「跟誰學的」,歐陽中石說,「從唱片上學的」,接著又唱了一段奚嘯伯的《珠簾寨》。對方說,「你跟我學吧」。當時的歐陽中石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在別人提示下才知道,對方就是奚嘯伯,立馬跪下磕頭拜師。
歐陽中石雖未按慣例舉行拜師禮儀,可是二人的師徒情誼多年來卻很牢固。在奚嘯伯的精心傳授下,歐陽中石對奚派藝術有了深刻理解。1957年,奚嘯伯排演了京劇《範進中舉》,廣受好評。數年後,為了把這齣戲磨成精品,歐陽中石受老師委託重寫了兩段唱段,一直傳唱至今,成為這齣京劇中膾炙人口的名段。作為奚嘯伯的嫡傳弟子,歐陽中石曾長期協助奚嘯伯先生工作,對「奚派」藝術的完善有著重要貢獻。同時,他還把京劇作為一門學問,舉凡京劇的歷史淵源、音韻、各派藝術特色及表演實踐等都有專門的研究,創穫頗豐。其見解刊載於各種報刊、文集。
而關於師徒二人的情誼,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奚嘯伯對朋友十分大方,和別人吃飯經常搶著買單,雖然掙得不少,但也抵不住大手大腳的開支,經常囊中羞澀。歐陽中石就想了一個辦法,給師父寫信說家裡有人生病,求助師父每月接濟10塊錢。奚嘯伯想也沒想,每月給弟子家裡寄錢。等師父下次再沒錢的時候,歐陽中石就將師父之前寄來的幾百塊錢如數歸還。
追憶恩師:習得他的文人氣、謙遜是財富
我最後一次見師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前,他因為腦溢血一直處於臥床狀態,意識上已經不太清楚,家人幫助他鍛鍊。之前我們去看他,跟他聊天,有時候能看我們一眼,我們心裡已經很滿足了。
師娘今年10月底剛去世,差不多相隔一周。師父雖然昏迷了很長時間,但我覺得他真的放心不下師娘。老兩口特別恩愛,互相尊重,聽到師父走的消息之後,我覺得是師父放不下師娘。
我是2000年正式拜師歐陽中石先生。我們梨園界有個習俗,拜師需要有見證人。當時正好是紀念京劇大師奚嘯伯先生的活動,在一個大的會議廳裡,全國的京劇名家像梅葆玖先生、譚元壽先生、劉雪濤先生等都在,趁這個機會,我的師叔奚延宏(奚嘯伯之子)就操辦了這個拜師儀式,我非常幸運。但其實1999年我就跟先生學戲了,到現在整整20年。
師父一直跟我說,要學習他的書生氣,舞臺上的老生就是這樣。比如他平常走路的姿態,如何與別人交流,這種日常的生活狀態就帶有一種文人氣質,我就可以學習下來帶到舞臺上。這20年的薰陶,是一個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財富。
師父算是一位嚴師,見了我基本沒有誇過,特別嚴厲,但是他經常當著師娘的面誇我,這些我都不知道。他有次還因為看到電視上正播我的一部戲,總是看電視導致和師娘打麻將輸了。跟隨師父的這20年,看到師父接觸到各種大家,我也學習到他待人接物的謙虛態度。他修養很高,做什麼都謙讓,這是我學到的最大財富,他是真正的先生。 口述:張建峰(歐陽中石的奚派弟子)
採寫/新京報記者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