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賺足了眼球,7個故事展現共和國成長曆程中的7個瞬間,不同以往的是,影片聚焦的是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比以往宏大敘事的電影更溫情、更難能可貴。
影片斬獲31億7029萬票房,排在國內總票房榜的第八位。
長期以來,國產主旋律電影都處於尷尬的境地,一來是數不清的抗日神劇已經讓觀眾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二來一些主旋律電影漂浮在半空中,假大空的現象非常多見。
但歷史往前撥20多年,我們也有很多優秀的主旋律電影,無論從主旨、敘事還是表演,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1999年上映的《橫空出世》就是如此。
跟《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相遇》篇一樣,《橫空出世》講得也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後的故事,只不過前者將鏡頭對準的是個人,張譯飾演的科技工作者高遠和他的任素汐飾演的戀人方敏之間相遇卻無法相守的故事。
個人情感讓位於祖國利益,大工程背後是無數人的小犧牲。
而《橫空出世》則是宏大敘事,從瞬息萬變的國際風雲到艱苦卓絕的試驗過程,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集體的力量,影片將這段歷史還原成了藝術化的影像,用感人至深的筆觸讓幕後英雄們走上了前臺。
01強大的主創陣容
導演陳國星與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等同屬「第五代導演」,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與張豐毅、張鐵林、謝園是同班同學。
入學後陳國星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表演上,他更喜歡導演這個職業,於是開始自學。
畢業後從最基層的場記做起,一路打怪升級,最終在1987年執導了自己第一部影片《山魂霹靂》。
《山魂霹靂》是講述鐵道工人建設隧道的故事,正是這部電影讓陳國星走上了與其他第五代導演不同的道路,開始專注於主旋律電影。
從《孔繁森》、《黑眼睛》到《抉擇》、《橫空出世》,再到紀念陳雲的歷史片《風起雲湧》,講述好人郭明義故事的《郭明義》,陳國星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了主旋律的方方面面,有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也有勇立潮頭的大英雄。
1998年,陳國星接到了製作建國五十周年獻禮片的任務,這部獻禮片就是《橫空出世》。
《橫空出世》集齊了當時很多優秀的演員,有老戲骨也有小鮮肉。
老戲骨就是李雪健,1998年的時候他44歲,已經靠著《焦裕祿》和《渴望》三奪影帝稱號。
電影中李雪健飾演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的將軍馮石,為了祖國的原子彈事業,毅然將部隊直接拉到了羅布泊。
李雪健心裡一直有一個結,就是出演《橫空出世》的時候沒有減肥,臉看起來比較圓,不太符合當時中國一窮二白的形象,這讓他耿耿於懷,覺得對不起國家和觀眾。
雙男主中的另一個是小鮮肉李幼斌,別看他在《亮劍》中糙得不能再糙,但放在20年前,不到40歲的李幼斌還是小鮮肉模樣,一舉一動充滿了書生意氣,與他飾演的歸國的核物理學家陸光達形象十分契合。
雖然李雪健和李幼斌的年齡相差不多,但兩人放在一起看跟差輩一樣。
配角中陳瑾和高明都是一級演員,演技與兩位主角不相上下。
02篳路藍縷、艱苦奮鬥
《橫空出世》全景式地展現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後的感人故事。
影片開頭標準的播音腔介紹國際國內局勢,面對美國的核訛詐,國家做出了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決策。
李雪健飾演的馮石將軍被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場面震驚,此時的他完全是一個門外漢,但他還是接受了建設試驗場的人物。
另一邊,李幼斌飾演的陸光達通過組織審查,加入研究隊伍。
本來順利的研究工作隨著蘇聯專家的突然撤出而陷入混亂,他們走時燒掉了圖紙資料,我們的研究人員只從火堆中搶救出一點。
「自己動手、從頭做起」成了當時最響亮的口號,計算機排不上隊用,科研人員就手打算盤、吃著饅頭就著鹹菜努力工作,為了算一個數據有時花費幾個月時間,但這些都沒有難倒我們。
試驗場建設也是艱苦卓絕,碰上大饑荒,沒糧食吃,參建的軍人們將糧食讓給技術人員,從司令到士兵,都對技術人員非常尊敬,他們明白,要想搞成原子彈,知識分子是關鍵。
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也在影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陸光達被國外媒體誣陷,馮石從大戈壁飛到北京去討說法,上級也頂住了層層壓力保住了陸光達。
陸光達妻子出身不好,在當時的環境下很難開展工作,但為了科研事業,組織排除各種幹擾讓陳瑾飾演的陸光達妻子參加工作。
陸光達與妻子的感情同樣感人至深,因為保密需要,陸光達一消失就是幾個月,好不容易因公回來一趟,還有警衛員在旁監視,不能交談,不能接觸。
為了偉大事業犧牲掉個人家庭、情感的不僅僅陸光達,千千萬萬的指戰員和士兵走下朝鮮戰場,又來到了大戈壁,沒有回家看望過爹娘,家裡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死活。
有的已經60多歲,還當著炊事兵給大家做飯,有的毛還沒長齊,就同大家一起打夯。
那些平常嬌貴的科技工作者也讓人刮目相看,不接受戰士們讓出來的糧食,受輻射多了吐血不止,原子彈爆炸時待在爆炸中心幾百米的掩體中收集數據,一幕幕讓人動容。
03主旋律電影就要這樣拍
《橫空出世》給所有主旋律電影打了個樣,但是往後很少再有主旋律電影能做得跟《橫空出世》一樣優秀。
總結下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弊病,無非以下幾點。
首先是過度矮化、弱化敵人,以手撕鬼子、包子炸彈為代表的抗日劇,目前依然活躍在各大衛視黃金時間。
其次是只會講大道理,不會講故事。主旋律電影不是上思想教育課,但現在的主旋律電影大都是在說教,不會講故事或懶得講故事,大道理一套又一套,恨不得塞到你的腦子裡。
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真人」,每個人都有所喜有所惡,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但在如今的主旋律電影中,主角都被塑造成了完人,沒有一點真實感。
對比《橫空出世》,我們會發現這部電影將各方面都做到了極致。
在國際形勢的敘述上始終是客觀統一,面對蘇聯專家的撤出,沒有過多表現出負面情緒,反而兩國技術人員惺惺相惜。
影片從頭到尾也在認真講故事,進軍死亡之海羅布泊、基地建設過程中各種狀況的出現和解決、陸光達與妻子的分別與相聚、馮石和陸光達從動不動爭吵到成為知己。
沒有一個大道理,都在一個個或激昂或平淡的故事中。
人物塑造上,馮石和陸光達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尤其是陸光達的人物形象轉變最大,剛開始他是看不上這些泥腿子出身的革命軍人,看不上他們幹得活,但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變故,陸光達對這些革命軍人的看法發生了天差地別的轉變。
我們並不是沒有經典的主旋律電影,只是當下的創作環境過於浮躁,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卻無心去解決這些問題。
《橫空出世》是一個很好的範本,值得反覆揣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