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害蟲和益蟲如何區分?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五毒四害」的說法,過去將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害的集中動物歸集起來,統稱「五毒」,即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四害」,即蒼蠅、蚊子、老鼠和蟑螂。後來,科學技術逐步發達,人們認識到蛇、壁虎和蟾蜍等不能單純歸為「毒」物,甚至在中醫領域可入藥,對某些病症有獨特療效。

那麼,如今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害蟲和益蟲呢?其實,對人類有害還是有益,這個基本準則被延續下來,對害蟲的定義大致為不利於人類生產生活的昆蟲,不利行為一般表現為:吸食植物的汁液、咬食植物的枝幹、甚至腐蝕植物的根,吸食動物血液、傳播疾病。我們的生活中,潛伏著許多害蟲,蒼蠅和蚊子會傳播各種傳染病,米蟲會蛀蝕糧食,蝗蟲和蚜蟲更是農作物「殺手」,白蟻能毀掉家具、建築物,牛虻吸食家畜血液,等等。

面對害蟲,科學工作者們研製各種殺蟲劑,但是最高效的方法是——以蟲治蟲,也就是充分發揮益蟲的作用。益蟲,就是能為人類產生有利價值的昆蟲,比如六星瓢蟲、七星瓢蟲、螳螂等會捕食對農業有害的昆蟲……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認識一點:益蟲、害蟲的劃分,是從人類的利益出發,在自然界中,某些害蟲也可能有好的一面。對生活居住環境有危害的害蟲,我們要及時滅殺、將它們拒之居家辦公的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