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喪巨網的小鳥。
20元一隻,記者從陸先生手中買走兩隻斑鳩放生。
查處
因涉嫌捕捉「三有動物」,森林公安民警現場沒收了兩張捕鳥網,並對捕鳥人批評教育
傷害
這裡是成都市郊的「綠色走廊」,專家稱拉網捕鳥的行為,必然會對珍稀鳥類的種群產生影響
10月21日上午,成都青羊區蔡橋村的一塊菜地周圍,不少鳥兒覬覦著地裡的種子,但始終嘰嘰喳喳不敢下嘴。因為它們知道,它們有太多夥伴一頭扎進面前的兩張大網上,掙扎、慘叫……這一幕重複了不知多少次了。
近幾天,豎網在此的農夫陸先生也有些納悶,最近一周都沒有捕到活物了。那隻沒來得及從網上取下的鳥都快腐爛了、那些活捉的斑鳩都已經肥壯了。
一張約60米長、5米高的巨網和另一張約25米長的巨網呈「T」字形豎立在此,陸先生說已有一年左右。他已經忘了具體數量,只記得認得出來的有斑鳩、麻雀、啄木鳥……甚至貓頭鷹都難逃他的巨網,但因「長得奇怪、餵了幾天又不進食」,只能放生了。
昨日,因涉嫌捕捉「三有動物」(指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成都市森林公安民警現場沒收了陸先生安在菜地的兩張捕鳥網,並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
·農夫張網·
一年來,捕了多少鳥已經記不清
又到了候鳥遷徙的季節,不少鳥類北來南往途經成都上空,也有本地的鳥在為冬天覓食。為了捕捉這些野生鳥類,在成都青羊區蔡橋村8組,陸先生在菜地中張網以待。因為肉眼難以發現,如果鳥兒一頭扎進網中,就再也掙脫不出來。
5米高60米長巨網 還掛著鳥的腐屍
21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了蔡橋村8組,這條坑坑窪窪的公路兩旁植被茂密,一路上都能聽到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陸先生的菜地和房屋就在公路的兩側,約半畝的菜地中,呈線性立著幾根竹竿。如果細看,才能發現這些竹竿連著兩張巨網,一張高度均約5米,約60米長、另一張約25米長,每個網格只有5釐米空隙,大到斑鳩、白鷺,小到麻雀只要撞上,都很難脫身。兩張網呈T字形排列,攔住了鳥兒的去路。
靠近公路一側,一隻鳥倒掛在網中,現在已經腐爛。「這都是一周之前網住的了,沒來得及取下來。」陸先生說,都好幾天沒有網到了。
斑鳩20元一隻 也常會燉來「進補」
就在記者觀察這兩張巨網時,陸先生正好路過。記者藉機問道:「有活的不?」陸先生回答說,「咋沒得哦,你來看嘛,我家裡有五菱鳥(音),還有斑鳩。」
他招呼記者來到他家後院。很快,他提著一個鳥籠子走了出來,「看嘛,五菱鳥,10塊錢賣給你,斑鳩20塊錢。」陸先生說,可以餵到耍,也可以吃。
陸先生說,他捕來的很多鳥兒,除了零零散散的賣了一些,很多成了他們一家的美食,「這不,我裡面的籠子裡還有斑鳩,平時我老婆都燉來進補。」
陸先生所說的斑鳩就關在一個木製的籠子裡,籠子的頂部壓著磚頭。見人靠近,4隻黑色斑鳩在籠子裡開始撲騰。「這是好久之前抓到的了,都養肥了。」陸先生推銷說,20元一隻,你可以買走,很滋補的。
防止鳥兒逃脫 塑膠袋層層包裹
買下一隻五菱鳥、一隻斑鳩,正當擔心沒有籠子不好帶走時,陸先生卻說「這不是問題」。他順手扯出一個塑膠袋,在角上開了一個拇指粗細的小洞留給鳥兒透氣,然後用塑膠袋將鳥兒一裹,兩手一繞就將塑膠袋打了一個結。一隻僅露頭在外的鳥兒就交到了記者手中。頓時,鳥兒張開小嘴不停嘶叫。
離開蔡橋村後,記者來到野外將兩隻鳥放生。剛打開塑膠袋,斑鳩就展翅飛走。而另一隻被裹得嚴嚴實實的鳥兒則明顯沒了精神,等打開塑膠袋時,鳥兒卻久久無法站立,一動不動的趴在地上,過了約10分鐘後,回過神來的鳥兒才開始站起來慢慢走動,適應一段時間後,才勉強展翅飛了幾米,並消失在草叢中。
逮過貓頭鷹看起來不好吃
放了
憑藉這兩張大網,陸先生捕捉了多少野生鳥類?他告訴記者,巨網已經立了一年,早已忘了具體數量,「一天最多可以抓到五六隻活鳥,但這樣的機會不多。」陸先生說,雖然數量不記得了,但他大概記得一些能夠認識的鳥類,有麻雀、斑鳩、畫眉、啄木鳥……
「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隻貓頭鷹。」陸先生說,之前,他早上到巨網下查看時,發現了一隻貓頭鷹被卡在了網中。「因為長得奇怪,不敢吃,關了幾天又不肯進食」,陸先生只能把貓頭鷹放生了。
通過查詢得知,貓頭鷹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旦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警方收網·
家人認錯,稱為保護種子拉網捕鳥
22日下午,成都市森林公安局兩位民警接到舉報後,趕到了位於青羊區文家街道蔡橋村陸先生住處,警方在現場發現3隻斑鳩,沒收兩張巨網。
捕鳥是因為它們吃我家種子
民警走訪詢問,發現陸先生不在家中,通過鄰居指引,發現了陸先生菜地中的捕鳥大網。記者看到,這裡是城市化即將觸及的結合部邊緣,不遠處就是高樓大廈,但這裡是連片的樹林和菜地,這張捕鳥大網就張在菜地中,過路人憑肉眼幾乎很難發現網的存在,但靠近看能清楚看到上面殘留的鳥毛。
民警現場取證後,立即聯繫陸先生家人,陸先生的女兒很快承認了捕鳥網是自家張的,對民警的突然「造訪」有點緊張,馬上稱:「我們錯了,馬上就去把網扯了。」隨後,她帶著剪刀前往菜地,將支撐竹竿拔掉,將網剪扯拆除。民警的到來驚動了不少住戶,大家都圍在菜地旁,有人小聲議論:「支網都犯法了啊?還是小心點好哦。」在民警的監督下,捕鳥網被拆除,民警現場對陸家進行了批評教育,並告知不能再支網,下次再被發現就將面臨處罰。
民警對其批評教育的時候,陸家女兒態度誠懇,並隨即拆除了捕鳥網,但在拆除過程中,她還是陳述了架網的理由,表達自己的委屈。
為什麼要張網,她解釋說,並不是為了捕保護鳥類,也不是為了賣錢,其實捕的都是害鳥。「剛點了菜種子,麻雀斑鳩這些鳥都要來啄種子、葉子,趕都趕不贏,所以才弄一個網擋它們。」她還強調架網時間不長,就數月的時間,為了保護菜地,才想出這個辦法,畢竟平時人不可能隨時蹲在菜地看守。等種子長起來,民警即使不來他們也會把網拆了。
但民警告訴她,這麼大一張網架在那裡,而且明顯是在連貫的綠色走廊上,各種鳥類都從這飛過,怎麼能保證捕不到保護鳥類呢?何況他們經過詢問,這一片其他住戶也有不少菜地,但架捕鳥網的卻只有陸先生。這一問,讓陸先生的女兒答不上來了。「以前不懂法,現在經過民警的教育就清楚了。」她說。成都一年來繳獲41張捕鳥網
候鳥遷徙季 網斷越冬路
現在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每年候鳥飛過成都平原,都是極為壯美的畫面。然而,這群為了尋找溫暖而到南方過冬的小傢伙,不僅要經受缺少食物、體力消耗的考驗,還要躲避人類的捕殺。在一些不法分子的眼裡,它們則是餐桌上稀缺的「野味」。據成都市森林公安統計,去年10月至今共繳獲捕鳥網41張。
記者從鳥類保護者那裡了解到,像蔡橋村這樣的地方,雖然是主城區區域,但城市化開發剛觸及這裡,是城市邊緣地帶,農民住房已經大多遷走,但高樓公寓還未蓋,閒置土地讓樹和草慢慢恢復,形成了很多「綠色走廊」和塊狀綠地,這些很多成了鳥類遷徙和休息的場所。
雖然陸先生這種是個別行為,但知名鳥類保護者沈尤還是表達了擔憂。「事實上,整個成都平原都是鳥類遷徙通道,在這個季節豎網,更容易讓一些珍稀候鳥受到傷害。」他認為,陸先生辯解的張網為了防止鳥吃種子,這個理由在農村也是常見的,以前農戶一般都是用稻草人,稻草人驅趕不會傷害鳥,但效果沒有拿網來捕明顯,捕網對鳥的傷害很大。特別是那些珍稀的鳥類,遷徙周期長,損耗也比較大,如果人為的風險增加,像這種在「綠色走廊」地帶長期捕網的行為,必然會對珍稀鳥類的種群產生影響,所以他希望居民不要支這種網,也希望公安部門加大查處力度。
立即評
關乎鳥兒更關人事
□葉紅
一張捕鳥網,捕到的其實是貪慾和短視。在與城市咫尺的邊緣地帶,竟然還有人明目張胆地張網捕鳥,讓人瞠目。究其原因,利益驅動是很大的一個因素,一張網花費無幾,卻樂得每天白白得到許多「天賜」美味,從而被利心蒙了眼。
令人沉重的是,去年10月至今,成都森林公安共繳獲捕鳥網41張,說明此事並非個案,而是相當有代表性。
有人會質疑,區區幾隻鳥幹卿何事?鳥事不小,關乎環境,關乎生態,關乎每個人。
自然環境日益脆弱,倒逼我們提升生態意識,而保護鳥類是其中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鏈條。尤其我們處於鳥類遷徙綠色走廊地帶,更應自覺的承擔起這份責任。
法律及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是更大的一張天網,這起事件,就是有人舉報從而得到及時處理,避免了更多小生靈受到傷害。而構建這樣一張天網,仍須加大動物保護宣傳等基礎工作。
延伸閱讀
烹食野生動物容易感染疾病
不少人認為野味有營養價值,但專業人士並不這樣認為。
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提醒,野生動物傳播病毒的危險性極高。成都市林業局野保處的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事實上,野味和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不同,一般未注射過疫苗,也沒有經過檢疫,一旦食用,可能存在一些不可控的潛在風險。「有些是連高溫都殺不死的,風險很大。」
同時,很多野生動物是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一旦進入人體後,會引起嚴重的疾病。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種,一旦野生動物身上帶有這些病毒,肉又沒有煮熟,人吃下去後很容易感染上述疾病。
成都市食藥監部門表示將嚴查野味上餐桌的現象,如市民發現有餐飲店、農家樂有私自將野味上桌的情況,歡迎撥打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熱線12331進行舉報。記者 吳柳鋒李逢春 攝影 呂甲 實習生 楊浩然楊喬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