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製丨闌夕
11月2020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期間,中國移動公布截至10月底的5G用戶數,1.3億戶。在主流電商平臺,最便宜的5G手機已低至千元檔。但「5G什麼樣?5G來了嗎?」仍然沒有在公眾心中形成定論。直到12月5日,當歌迷與粉絲們領略了神武4 · 動感地帶第十四屆音樂盛典咪咕匯時,她們心中有了答案。
在咪咕匯,將爆未爆的5G,正帶著人們對娛樂方式的固有印象「飛出地平線」。
「吾即C位」,如何成為粉絲經濟的科技放大器?
本屆咪咕匯的主題為「雲上盛典 吾即C位」,「吾即」既是5G的諧音,又在表達為熒幕觀眾創造頂級視聽權益的信心。事實上,無論是現場明星咖位,還是舞美設計理念,咪咕匯均屬業界前列。就連會場外也被蔡徐坤的「IKUN」、鄧紫棋的「漁民」、毛不易的「暴發戶」們圍到水洩不通。而問題在於,咪咕要如何把粉絲等待期間翹首以盼的心跳加速感、與愛豆近距離邂逅的窒息感、現場舞臺音效與歌手全情投入混合而成的震撼感完美呈現給「雲端」觀眾?
這當然不是單純依靠直播、彈幕等常規互動功能就能實現的目標。但咪咕匯以5G、8K超高清、VR為代表的科技力作為放大器,通過雙線同頻、互動升級和開放主控權完成了任務。
雙線同頻,以5G+超高清技術解決了雲端觀眾的沉浸感缺失和思路掉線問題。想像一下,如果兩個人同是蔡徐坤的粉絲,現場那位朋友圈的近景小視頻都出來了,自己這邊歌手還沒登臺,換了誰都會有一種「看錄像」的挫敗感。要是再碰上直播畫面卡頓、模糊,幾乎就有「砸手機」的衝動。
咪咕匯之所以能規避這些雷區,在於有效解決了線上線下在時間、空間和視覺上的差異。作為全球首場5G+4K/8K+雲演藝盛典直播,咪咕匯直播清晰度達到藍光畫質的16倍、4K畫質的4倍。通過5G切片將8臺8K攝像機、24臺4K攝像機、32臺自由視角攝像機、7臺8K VR攝像機全方位捕捉現場,在5G的助力下確保直播信號與所有雲端觀眾連接,帶來穩定、低延遲、超高清的同頻直播。觀眾隨手一個截屏,就是媲美現場照級別的珍藏圖片。再加上全息投影、AR/MR舞美元素的融入,讓線上觀眾在某些環節上能有超越現場的視聽體驗。
互動升級則是以雲技術把鬆散的線上粉絲匯聚到一起,讓原本只屬於現場席位的氛圍和玩法全面接入線上。不可否認,無論多逼真的畫面充其量只能為觀眾提供「影院」式的單向輸出。為了徹底點燃線上粉絲的熱情,讓她們從「看與聽」升級為「玩與互動」,咪咕利用5G雲觀眾、5G雲包廂和5G雲打call功能打出一套組合拳。
藉助這些功能模塊,線上粉絲可以迅速建立聯繫形成合力,彼此分享喜悅的同時像現場觀眾一樣為愛豆打榜爭奪C位,獲得與愛豆連麥的機會。現場的巨型環形屏就是充分考慮到雲觀眾體驗的產物,既可以將部分觀眾影像投射到現場,又能讓藝人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屏幕與粉絲完成互動。期間,還有AI虛擬主持人「犀醬」負責預熱和串場。任何人都可以使用AI捏臉功能製作有自己虛擬形象參與的咪咕匯AR短視頻留下寶貴的互動記憶,從過去的「自嗨」變成「一起嗨」。
開放主控權是咪咕最為出彩的嘗試。以往線上觀眾的視角往往單一且沒有選擇權,無法像線下一樣靈活自主的在會場發起探索。本屆咪咕匯情況發生了改變:每個線上觀眾都能擁有導演級別的最高視聽和操作權限,通過咪咕音樂App提供的9大視角自由切換場景和觀看角度。比如通過手指隨意調整的自由視角,一睹全貌的上帝視角,能夠讓粉絲尖叫的明星專寵視角,還有像盛典搖滾區、匯客廳互動、盛典愛豆同臺這樣的裸眼AR視角。
多樣性的視角選擇,輔以同屏多看、子彈時間等控制時間節奏的創新工具,讓所有觀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定製出獨一無二的觀看體驗。尤其是能夠同時操控手機、ipad、智能電視的用戶,幾個小操作就能實現「大屏看舞臺,中屏跟愛豆,小屏看訪談」的花式玩法,掌控現場做「自己的導演」。
對於明星和歌手來說,都渴望擁有更大的舞臺全方位的展示自己。同樣,粉絲也需要一種媒介消除物理距離和諸多限制因素,找到生活、工作與追星的全新平衡。而一場線上線下集體引爆的咪咕匯成為粉絲經濟新的「樣本工程」:用黑科技為粉絲們打造了一位保駕護航的「白騎士」,也讓人們看到5G等科技元素為娛樂生活帶來的光彩。
撬動線下演藝事業的「咪咕公式」
艾媒諮詢的《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演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在線音樂演出觀看的用戶規模突破8000萬。在消費升級預期下,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擁抱線下演藝市場。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環境下,線下演藝事業的發展受到嚴峻挑戰。
面對不可抗力,行業何以言未來?咪咕匯提供了三個方向指引。
其一,以科技力打破限制。
「限制上座率不超過30%,相當於演一場賠一場,30%的票房也許連場租都不夠,我們怎麼辦?」今年5月,開心麻花總經理劉洪濤在朋友圈的無奈發言很有代表性。雖然目前各大城市的上座率限制在逐漸放開,但是行業如果長期以「防守」的心態發展,勢必會影響到增速。
好在咪咕匯讓外界看到,科技力是有效擴大線下演藝輻射範圍和影響力的槓桿:無緣現場的粉絲,只需一個鬧鐘加上咪咕音樂App的組合就能隨時獲取「C位」。在高清畫質、9大視角和官方自製傳播物料的加持下,粉絲會通過短視頻等形式在自有社交媒體帳號發酵擴大活動影響力。實時互動和傳播又有助於活動拉新,吸引到更多「一時興起」的觀眾。
從前期宣發鎖定忠實觀眾,到活動中的自傳播獲客,乃至結束後相關物料帶來的長尾流量,都將強化線下演藝活動的生命周期。包括現場舞美,也竭盡所能的融入了科技元素提升美感。比如活動中吸睛的全息幕布,配合國外視覺團隊製作的全息影像,讓潘瑋柏的歌唱環節充滿科幻大片的質感。
事實證明,只要合理運用科技工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環境限制。如果將其視為一種標配的運營思路,必然會為行業在自造血和抗風險方面起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其二,「科技+場景」驅動商業化創新。
只要每場演藝活動都能取得恰如其分的收益,那麼行業發展趨勢自然會勢如破竹。這就需要相關團隊進行商業化創新,讓過去門票收入「一條腿走路」的模式得以改善。
當然,商業化的本質是探索和挖掘新的價值實現方式,歸根結底還是要讓用戶有超預期的體驗,並願意為之付費。比如咪咕匯用電子票銷售的方式,把「科技+場景」的組合充分產品化,覆蓋了從2元、18元、88元到1888元的價格區間。既發揮了各種黑科技的硬核功能,又讓用戶根據實際情況各取所需。再比如咪咕通過現場稀缺內容的整合,生成了海量視頻彩鈴。豐富自有付費業務生態的同時,相當於變相為粉絲提供了專屬福利。
其三,合理運用「共贏思維」擴圈。
要想讓線下演藝充分得到黑科技武裝,很多時候需要藉助「聯盟」的力量。尤其是在這個5G、超高清、VR/AR、雲技術百花齊放的時代,唯有主動對外拋出橄欖枝共同做大市場蛋糕,才能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在咪咕匯的科技秀場,除了中國移動集團技術部、中國移動研究院等集團技術力量的支撐外,還有華為、中聯超清、康佳、雷曼光電、GVR銀河威爾、疊境數字等科技公司的各司其職,這才為全網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雲上音樂盛宴。
由此可見,咪咕對科技與娛樂互融共生的深刻理解,正在持續轉化為其市場競爭力。不過,與其說咪咕匯是在秀出「科技肌肉」,不如說是給那些陷入困境的線下演藝事業提供了可借鑑的「咪咕公式」。這將是線下演藝行業茁壯成長的必經之路。
連接新技術與文娛產業的「最後一公裡」
不久前,馬化騰在內部信裡提到了「全真網際網路」概念,並將其視為一次大洗牌,以及連接虛擬、現實的大門。與此同時,咪咕也借咪咕匯之手,協同產業鏈合作夥伴,以5G為「風眼」,讓新技術與新趨勢螺旋式交融,共創數字文娛新基建。
一個需要了解的背景是,當下新技術雖然給娛樂產業帶來了很多閃光點,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現實問題阻礙了移動網際網路向「全真網際網路」的躍進。
以8K市場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曾表示,「十四五」期間將是中國4K/8K超高清產業發展的黃金期,預計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有望達到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4K/8K超高清市場。放眼當下,雖然行業參與者解決了8K在硬體層面的技術問題,卻缺少與之匹配的內容生態和整體解決方案。上遊內容製作成本過高、網絡傳輸速率限制、用戶端體感缺失...都讓8K超高清產業不得不放慢腳步。
背靠中國移動的咪咕公司正在致力於改善行業現狀:時至今日,中國移動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並定下「2025年成為5G綜合實力全球第一運營商」的遠大目標。依託於中國移動的強大5G生態,咪咕有了絕佳的施展空間。
不久前,中國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CUVA)發布了國內首個《5G+8K超高清國產化白皮書》。某種意義上,本屆咪咕匯就是該標準面向市場的首次「閱兵」,是5G+8K超高清產業鏈國產化標準邁出的重要一步。一方面為5G+8K超高清產業鏈、AR/VR等前沿科技提供發展土壤和場景融合空間;另一方面運用自身在C端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推動文娛產業在內容、科技方面實現雙重升級。
顯然咪咕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既幫助一批行業獨角獸企業得到了對外展示科技成果的窗口,又讓年輕用戶領略到新技術帶來的「未來之景」。相信那些科技元素和解決方案,會隨著咪咕匯的影響力持續產生餘震,從吃瓜群眾的驚嘆聲轉化為新的合作邀約和訂單。
要知道,咪咕在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動漫、體育等文化領域深耕已久,豐富的文娛板塊布局可以讓咪咕跨圈層、跨人群分布的發起「科技+文化」探索,複製甚至超越咪咕匯產生的化學反應。可以預見,隨著探索深入,相關產業鏈上的參與者都能因此受益。用戶的娛樂體驗也將得到質的提升,為8K等新技術向應用層的延展提供市場空間。
當整個行業順著咪咕在4G時代的延長線不斷擴容,由新技術為新娛樂注入的想像力也會愈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