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新生
[美]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內容簡介:從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到霍金,眾多企業家和科學家都曾表示擔心AI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威脅。真的有一天,人類會成為自己發明的機器的受害者嗎?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比其他動物的大腦要複雜得多。但如果AI變得比人類更聰明,我們要如何掌控這個世界?智能是一種權力,我們能否控制智能,決定了我們未來的命運。這本書講述了我們為理解和創造智能,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所做的嘗試。這很重要,並不是因為AI正迅速成為當前的一種普遍現象,而是因為它是未來的主導技術。世界上的各個大國正在意識到這一事實,各家大公司也早就知道這一點。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大問題:如何破解人機共存密碼,掌控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智能,讓AI獲得新生?這可能是人類面臨的最後一個大問題。這本書的目的是解釋為什麼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最後一件事,以及如何確保這不會成為現實。
作者簡介: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家,人類兼容人工智慧中心(CHAI)主任,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指導委員會(BAIR)成員。曾與谷歌研究總監彼得·諾維格合著,出版了人工智慧領域裡的「標準教科書」《人工智慧》,該書被128個國家的1400多所大學使用。
2
智能經濟
李彥宏 著 / 張曉峰、杜軍 主編
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內容簡介: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經濟、社會與生活方式,也在改寫生產關係與發展模式。隨著以算力、算法、大數據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成為新基建的「底座」,數字經濟正進化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首次提出「智能經濟」這一概念,《智能經濟》一書是他對這一概念的首次系統闡釋。這本書聚焦智能經濟,釐清其理論概念與技術基礎,剖析人工智慧、新基建與智能經濟的關係,探索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範式;描摹不同垂直場景下產業智能化的問題、前景、邏輯與路徑,構建中國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路線圖;展望智能經濟下的思維轉換、經濟變革、產業轉型、服務治理與社會生活的新圖景。同時,李彥宏在這本書中首次全景式展現了百度的人工智慧戰略和布局,真實回顧了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深耕的10年間,在技術選擇、產品方向、商業模式、組織架構、開放生態等重要問題上的思考與決策過程。
3
信息傳
吳軍 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內容簡介:70多年前,這個星球上極為聰明和智慧的頭腦,時常聚集在紐約比克曼酒店,討論後工業時代層次的科學問題,其中包括馮·諾伊曼、圖靈、維納和香農等人。在一次討論中作為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傑出人物香農指出,信息的意義就在於消除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性,建立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20世紀中期開始,信息成為衡量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簡單而直接的指標,深刻影響和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能夠說得出來的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創造,一大半都和信息有關,包括電報、電話、電影、無線電、大眾傳媒、計算機、移動通信、衛星技術、網際網路等。可以講,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就是半部技術和商業進步的歷史。本書將信息的發展史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對信息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地梳理,為我們了解信息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和視角。理解信息不僅有助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有效決策,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同時,書中講述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做事方法,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發,讓大家能夠獲得可重複性的成功和可疊加式的進步。
作者簡介:吳軍,「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風險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於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2014年,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豐元創投。吳軍博士既有深厚的學科背景,又兼具豐富的中美高科技企業工作及投資經驗。
4
我這樣的機器
[英] 伊恩·麥克尤恩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內容簡介: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國倫敦,彼時人工智慧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前的發展水平。英國在馬島戰爭中落敗後,託尼本恩當選為英國首相,「人工智慧之父」圖靈也沒有自殺;與此同時,32歲的倫敦人查理開始了兩段新的關係:一,他愛上了樓上的鄰居米蘭達;二,他用繼承的遺產購買了一款新型人形機器人「亞當」。「亞當」擁有以假亂真的智能和外觀,能夠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動作和表情變化。在米蘭達的幫助下,查理重塑了「亞當」的性格,於是一組奇怪的三角關係漸漸形成……事情也慢慢開始失控。小說中麥克尤恩給了圖靈他應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審判、監禁、自殺。圖靈得享高壽,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創造了技術奇蹟。麥克尤恩在小說中探討了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區別,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機器人能夠明白人類的心嗎?對於那些人類無法掌控的技術,這部小說將帶給讀者深入的思考。
作者簡介:伊恩麥克尤恩(1948—),本科畢業於布萊頓的蘇塞克斯大學,於東英吉利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從一九七四年開始,麥克尤恩在倫敦定居,次年發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學獎。此後他的創作生涯便與各類獎項的入圍名單互相交織,其中《阿姆斯特丹》獲布克獎,《時間中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協會獎。近年來,隨著麥克尤恩在主流文學圈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在圖書市場上創造越來越可觀的銷售紀錄,他已經被公認為英國的「國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當今英語文壇上「奇蹟」的同義詞。
5
人工智慧與法律解析
[美]凱文·D.阿什利 著
商務印書館2020年11月出版
內容簡介:《人工智慧與法律解析一一數字時代法律實踐的新工具》是一部計算機科學與法律兼容的著作,是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分析法律的原理性著作。本書系統介紹法律推理的計算模型,闡釋了計算機如何對法律文本進行解析、法律推理的計算模型,及其與法律文本連接類型,解析了新技術時代法律新工具如何建構,如何運行,在哪些方面更加有用。通過本書,讀者首先了解人工智慧的工作原理,如建模、預測,卡涅阿德斯論證、克拉林根框架本體、盧依馬非結構化信息管理。其次,知悉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的歷史。第三,明確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實驗的過程。第四,發現人工智慧是一種新的法律學習方法。
作者簡介:凱文D.阿什利,美國匹茲堡大學法律與智能系統講座教授、學習研究和發展中心高級科學家,以及計算機科學兼職教授。阿什利先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士學位(B.A)、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J.D)和麻薩諸塞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Ph.D)。阿什利博士還是IBM公司託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訪問科學家,美國科學基金會總統青年研究員和美國人工智慧協會院士,《人工智慧與法律》主編,並擔任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伊拉斯謨芒德斯法律、科學與技術博士課程授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