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降溫、冬季取暖,乃人驅寒避暖之本性。對於經濟條件好的朋友來說,他們毫不猶豫選擇了中央空調+地暖兩用的家用暖通設備來滿足一年四季的舒適性需求。
對此行為,有人稱之為「有錢豪橫」。曼茨想說:非也。製冷是所有空調的強項,但制熱不是。
中央空調+地暖=雙倍舒適
01
首先無論是空調採暖還是地板採暖,都可以實現同樣的空氣溫度,這一點二者可謂不分勝負。但是同樣的空氣溫度,垂直溫差也會影響人體舒適度。
中央空調安裝在吊頂,屬於高位送風,鑑於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易於上升的原理,室內溫度會處於上熱下冷的狀態,如此便會造成「頭熱腳涼」的現象。
而地暖採暖原理是:從地板向上均勻輻射加熱,室溫由下至上逐層遞減,它營造的是「腳暖頭涼」。顯然,這更符合中醫學強調的「溫足而頂涼」的健康需求。
02
空調採暖出風口高,暖風會直達人體頭部,時間久了,人體會感到口乾舌燥,甚至出現上火等現象,形成冬季「空調病」。
地暖則規避了空調採暖的弊端,因為不直接加熱空氣,空氣對流弱,沒有氣流帶動粉塵在室內飛揚的問題,空氣清潔度高。
下高上低的溫度分布還具備一定的保健功能,可以改善人體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03
空調只加熱空氣,空氣比熱容小,採暖溫度波動大,存在忽冷忽熱的現象。
地暖由於採用了建築體蓄熱,惰性較強,房間溫度波動小。而且,地暖首先加熱的是地面,然後通過地面與內牆、天花板輻射換熱,將建築體的六個面溫度都提升上來,從而提高房間的平均輻射溫度。
也就是說,同樣的空氣溫度,地暖房間的牆體是熱的,而空調房間的牆體是冷的。
04
在高溼寒環境裡,空調製熱時,外機的翅片會頻繁結冰,停機化霜過程中,氟利昂熱性降低,內機就會轉吹冷風,周而復始,室內溫度也很難上升到舒適的數值,而且更耗電。
地暖供熱穩定,除了自身因素外,還有外力推動。
曼茨環境恆溫熱泵,依託噴氣增焓、智能除霜等技術,解開了低溫環境制熱難的難題,可以在超低溫環境裡做到有霜快除,確保末端地暖的穩定供暖。
05
Tip:傳統的空調主要特點是利用冷凝劑進行快速製冷,這種方式的製冷效果是欠佳的。 如果在空調房呆的時間太長,溫度驟降,吹在身上會有刺冷的感覺。因此,在空調房呆久了,容易得「空調病」。另外室內外的溫差較大,容易對人體產生刺激,加上夏天很多人又喜歡穿得清涼,所以四肢的體感溫度還是不夠舒適,容易導致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
不受颱風、暴雨等天氣的影響可在-25℃ ~ 43℃範圍內正常運行實現全年、全天、隨時正常運作。空氣源熱泵非常的節能,在高效製冷的同時也能有效節電,可為消費者省下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
空氣源熱泵在製冷方面也是非常出眾的,一旦安裝了空氣源熱泵,就無需將整臺中央空調主機嵌入天花板吊頂,而是通過在天花吊頂架設中央風盤管道,哪裡需要製冷,咱們的管道就通到哪裡,只需要一臺空氣源熱泵即可,非常方便。此外,空氣源熱泵還能滿足冬夏兩季需求,即可以製冷也可以制熱,且噪音還非常低。
利用「冷凝」實現熱量轉移後以「水」換熱產生的冷、熱水和室內的空氣換熱制熱取暖效果更好,整體溼度適宜。
空氣源熱泵是繼太陽能之後新一代節能環保設備。空氣源熱泵需要電能驅動壓縮機工作,將空氣中的低品位熱能吸收並提升,再用來加熱水。與太陽能相比,它的優勢是解決了靠天吃飯的缺陷,無論是夜晚還是雨天,又或者是雪天,空氣源熱泵都能穩定製熱,只不過能效會因為環境溫度變低而受到一些影響。對比計算下各種熱水器運行費(下圖),空氣源熱泵的能源消耗最少的。空氣源熱泵要比太陽能設備還要節能,因為一年365天中,有大半的時間是沒有太陽的,所以太陽能設備大概比電加熱設備節能二分之一左右。空氣源熱泵消耗一份電能,可以從空氣中吸收2~4份熱能,節能效果是電加熱設備的二到四倍。
綜合來看,中央空調+地暖,不是重複消費,而是合理投資,其中收穫的不止是溫暖,還有健康。
所以,趁著反季節,趕緊動起來吧,讓下一個冬季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