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現有4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4艘常規動力潛艇、31艘飛彈快艇、13艘巡邏艇、9艘掃雷艦和9艘兩棲登陸艇。這其中,4艘滿載排水量9783噸的「基隆」級驅逐艦是其絕對的大當家,他們在來到臺灣島之前身世也是頗為坎坷。
「基隆」級兩兄弟
1974年,巴列維國王時代的伊朗王國與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廠籤訂合約,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為基礎,建造4艘驅逐艦。該型艦在設計時為滿足伊朗在波斯灣地區的防空需求,減少了部分反潛能力來增強對空火力,並且配上了更大的進氣過濾網和高效空調系統來應對中東炎熱的天氣。
伊朗國王巴列維
結果還沒等到軍艦交付,伊朗就在1979年1月發生了伊斯蘭革命,美伊關係迅速惡化,導致合約解除。4艘未完成的驅逐艦被伊朗新政府低價售予美國海軍,命名為「基德」級。由於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讓基德級加入美軍的,所以美軍官兵常常以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領袖稱呼其為「霍梅尼級驅逐艦」。
「基德」級加入美軍後,地位十分尷尬的服役到了1997年,美軍原本打算對其進行一次現代化改造,不過經過一番評估後,美軍認為在新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出現後,在花費巨資對基德級升級已沒有必要。最後,「基德」級直接在1998年退役、封存。
更為先進的「阿利·伯克」級
大力氣造的軍艦,扔在那也實屬可惜,美國開始為這4艘艦尋找下家。美國先找到澳大利亞,希望澳方能以每艘2000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不過澳大利亞認為軍艦過於老舊,明確拒絕了美國的提議。
澳大利亞不行,美國又到歐洲找到希臘。為了能把船處理出去,美國提出希臘可以先低價租借5年再花錢購買,而且提供大量後勤支持和武器彈藥。可惜的是,為維護希臘與土耳其的軍事平衡。美方計劃把防空飛彈從「標準二型」降級為「標準一型」,這讓希臘無法接受,多次談判後仍無法達成共識,這筆交易也宣布流產了。
「標準二型」防空飛彈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繞了一圈沒推銷出去後,有買家自己找上門來了。多次想得到宙斯盾艦無果後,臺灣當局退而求其次,向美方提出購買「基德」級的意願,並在2001年得到美國的同意。
2005年12月,花費灣灣7億多美元,對空雷達升級後的基德級終於抵達蘇澳軍港,立刻被奉為鎮島之寶,改稱「基隆」級驅逐艦,分別命名為「基隆」號舷號1801,「蘇澳」號舷號1802,「左營」號舷號1803,「馬公」號舷號1805,這也是臺灣的四大軍港,可見對其重視程度。一同到來的還有148枚「標準二型」防空飛彈和32枚「魚叉」反艦飛彈。
「基隆」號
「馬公」號
海峽對岸的人民海軍當時還羽翼未豐,這4艘近萬噸的「基隆」級,還是顯得有一定地位的。不過,十幾年過去了,人民海軍一艘艘新型軍艦入列,戰力一天一個臺階。「基隆」級卻還在對面當寶貝,只是將「魚叉」飛彈換成了他們自己製造的「雄風3型」反艦飛彈,雙方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國產最新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