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媒消息,在克什米爾拉朱裡區瑙謝拉地區的實控線附近,1名印度軍官在2日凌晨時分,遭到巴基斯坦狙擊手精確狙殺,這已經是最近4天時間,第2名印度軍官遭狙擊步槍狙殺。這次被狙殺的軍官叫奈卜·蘇貝達爾。
據印度《經濟時報》網站稱,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部署了至少2個特種作戰營共約1400名特種兵和狙擊手,可以對印軍巡邏隊和主要有生作戰力量進行點穴式攻擊。
這一次陣亡的印度軍官一直駐守在前沿陣地內,但是,在凌晨時分暴露行蹤,旋即遭到對面狙擊手狙殺。
狙擊手,是一種在世界各國特種部隊中接受過相應的專業訓練,並擔負特殊任務,藏匿於隱蔽且開闊場所,使用精準的輕武器對特殊目標或者重要人物進行遠距離摧毀和暗殺。
狙擊絕殺一般在反恐行動中運用比較多,在國與國之間的武裝衝突中並不佔太多優勢。然而,隨著爭端衝突小型化、突發性等,狙擊絕殺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狙擊訓練成為多國必訓課目,強調人槍合一、融為一對致命組合,狙擊正是「人不備,突然襲擊」之意。特別是在特種作戰行動中,狙擊手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狙擊手常常是特種戰鬥行動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以最小的成本使敵軍付出最大的代價,這是當今世界各國不遺餘力對狙擊手大加訓練的根本目的。狙擊手常常執行的命令包括指定狙殺、巡邏狩獵、非硬性裝備破壞、隨隊觀察警戒及火力支援。
在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充分發揮狙擊作用,讓印軍不敢輕舉妄動。8月30日,一名來自阿姆利則的錫克教團軍官也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的拉喬裡瑙謝拉地區疑遭狙擊手射殺。當然,印度斷然不會坐以待斃。兩名軍官被槍殺後,印度軍隊已經對巴基斯坦陣地進行反擊,造成巴基斯坦軍隊傷亡。
巴方的狙擊訓練和裝備明顯優於印度。近年來,根據備戰需要,印度加速改進狙擊步槍和突擊步槍,先後採購5719支義大利和美國新型狙擊步槍,從西格紹爾等公司採購72400支突擊步槍和93895支短突擊步槍以及40000挺先進輕機槍等等。
自今年5月份以來,印巴兩國已發生多次武裝衝突,已經有至少9名印軍人員在衝突中陣亡。關於狙擊絕殺的消息還是在近日才曝出,可見,巴方早已把狙擊特戰運用於實戰,而印軍的狙擊之路仍然還在路上。
有軍事專家介紹,執行指定狙殺任務,可以是一名狙擊手,也可以是2人小組,其中一人偵察,一人狙擊。指定狙殺任務要求狙擊手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
我軍歷史上,堪稱第一狙擊手之稱的當數張桃芳。1931年出生於江蘇興化,1951年3月加入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以436發子彈,斃傷214個敵人,這是志願軍狙擊手單人戰績的最高記錄。1953年志願軍總部為其榮記特等功並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號,也曾被美軍稱為「狙擊兵嶺」,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
相關連結:狙擊手主要是擊斃敵軍指揮員,往往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狙擊手使德軍部隊產生了很大的恐懼心理,對於打擊德軍的士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狙擊手平均只需1.3發子彈就可狙殺一名敵人。更好的狙擊手,沒有最好的狙擊手。高手也無法永遠不敗,這正是狙擊的法則。蘇芬戰爭中,芬蘭狙擊之王西蒙·海耶獵殺了505名蘇軍,素有「白色死神」之稱。最後,在1940年3月6日被蘇軍狙擊手達姆彈擊中面部而退出戰鬥。
世界狙擊距離保持在2815米,2012年在阿富汗的烏魯茲甘省,澳大利亞第二特種突擊團的兩位狙擊手使用M82A1(M107),從2815米距離上射殺了一名塔利班指揮官,從而刷新了英國下士克雷格·哈裡森創下的 2475 米狙擊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