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個季度伊始,動漫內容逐漸復甦,續集動畫再度嶄露頭角,開始了新一季的徵途。對於分季動畫,開拓市場早已不是第一任務,保持內容製作水準持續輸出,保持用戶粘性,才是續集番劇們所要做的。
無論是《一人之下》更換製作方而導致畫風不穩,還是《星辰變》特效過多節奏拖沓而風評下降,隨著市場與用戶的流變,把握內容核心頗不容易。在一眾IP動畫續集中,原創起家的《觀海策》第二季的打法,顯得頗為紮實,也獨具一格。
《觀海策》第二季海報題材垂直細分疫情突發打亂了很多動漫平臺的上片計劃,為了重新穩定內容節奏,我們看到了騰訊平臺《一人之下》第三季、《觀海策》第二季、《星辰變》第二季、《西行紀》大電影等在2020年第二季度接連上新。
相比於IP加持的大番劇,《觀海策》第二季選擇了深耕細分題材,在一眾修仙修真的玄幻題材中,以奇幻+異獸的元素,輔以紮實的傳統文化積累,開闢出了一條全新的內容賽道。相比於絢麗華美的仙俠畫風,紮實傳統的寫實風格也有不少忠實擁躉。
第一季的守城國戰,是國漫裡比較少見的「硬核軍爭」題材,相對受制於小眾和製作技術,接受度不高;而從第二季開始,《觀海策》在劇情上加大了升級力度。
主角凌遙及夥伴們因為徐谷關的戰事,突破險阻在期限內前往君山國求援。這個頗具有古典話本浪漫氣息的故事主線,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救貓咪」商業敘事模型——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規定任務。縱觀故事節奏,單集情節點設置基本在2-3個,對比其他體量的動畫,劇情推進更加合理。在第22-24集,整個事件節奏、打鬥、懸疑設置都相當緊湊。
不同於電影和電視劇,對於動漫敘事策略而言,一般是以人物(人物最能體現美術風格)優先,事件推進體現人物特點。《觀海策》的第二季明顯以強情節為敘事優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反作用於形象塑造。但深入研究續集動漫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第二季主要培養用戶「粘性」,當季側重不同打法,才是IP長久運行之道。
傳統美學的轉化傳統文化作為文藝創作的富礦,確實為動畫領域提供了非常多的創意元素。而隨著市場及宏觀創作環境的改變,對傳統文化的運用也升級到了「2.0」時代。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對傳統美學形式的再應用。可以看出《觀海策》的團隊在傳統美學上有著一定造詣,無論是在人物、建築、道具形制上都有著相對應的歷史出處,這類「特殊彩蛋」堪比史料挖掘,極具硬核精神。
水墨OP搭配上雄壯激昂的定製片頭曲,傳統鼓和號角的聲音具有悲壯慷慨的基調;同時延伸的水墨海報勾勒角色特性,尤其是為這些人物配上的定場詩,頗有一絲明清白話小說和評書的韻味;
水墨海報以及「套色木雕版畫」風格的線上物料海報,具有別樣的審美衝擊力,也似乎在昭示著傳統美學形式在動漫領域裡的表現力,令受眾記憶猶新。
木雕版畫風格海報同時《山海經》世界觀的引入強化,使得奇幻效果更佳。作為現存最古老的先秦神話典籍,《山海經》中鮮活的想像力放在今天也沒有任何隔閡,除去現實中的動植物,《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部分神怪都極具遠古特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本「原畫設定集」。搭配《觀海策》本有的洪荒大陸的異世設定,在世界觀上具有極強的邏輯自洽性,同時也拓展了作品的邊界。
還有先秦勢力與諸子百家的藝術加工,本就帶有很強的傳奇性,在《觀海策》中被承襲並加強,成為了極具記憶性的元素,比如主角穆萱所製造的守城機關衛與人偶,以及反派偃師所製作的傀儡,都帶有鮮明特點,很有「土木朋克」的解構精神。
最重要的,還是《觀海策》中傳統精神內核的轉化,為現代動漫注入一點古典浪漫主義。如同《射鵰英雄傳》中的襄陽大戰,最終拯救危難的重任依舊回到了江湖之士手中。《觀海策》在設計江湖遊俠凌遙-農家少主姬匡這一對雙男主時,其實就代表了「江湖-廟堂」這一傳統政治勢力矛盾的雙線統一,從而引出更加宏大的「家國精神」與「戰爭正義」的母題。
當然,《觀海策》在人物深度塑造以及劇情連接上還有很大的問題,這也留待主創們在後面劇情的創作中解決。
從近年國漫內容走過的路徑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傳統文化的借鑑與回歸,將會是一個內容回歸的趨勢。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對價值導向的回歸,之後對國漫的信心也會越來越高。
原創前景之晦暝隨著IP全產業化開發模式的普及,內容產業急劇膨脹,以網文為源頭的IP鏈條逐漸擴張。原創動漫在周期、成本、製作的夾擊下四面楚歌。
而動漫市場也越來越像是IP項目的「二級市場」,越來越多的IP在內容領域尋找變現出口,擠佔壓縮著原創為數不多的空間。同時動漫「網文化」作為一柄雙刃劍的另一面也慢慢展現。
除了引起爭議的閱文,如今整個動漫市場題材分化嚴重,同質化後果也日趨顯現——以某平臺為例,修仙類男頻題材已經佔到了整體上線動漫的三成以上,且劇情模式單一,製作水平粗糙。但這類作品都具有一定IP基礎,成本低,周期短,可以貢獻大部頭流量,以此驅趕新興原創動漫。
《觀海策》對原創的堅持在這個IP高度把持的市場裡,多少有些硬核,也正是這種堅持,讓原創才有了繼續探索的勇氣。回頭看,《搜神記》、《聊齋志異》、《酉陽雜俎》……這些具有民族想像力的志怪典籍,這些傳統美學裡構築的植根於民族審美旨趣的內核,依舊能夠哺育千年之後的動畫創作。而如何將這些寶藏,以更加有時代性的動畫敘事手法體現出來,也是留給更多動畫人為之深思的命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