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故鄉的老屋

2020-12-19 木頭閒文

雖然我手機內存小,拍照的時候,經常要刪除一些舊照片,但這張故鄉老屋的照片,卻從沒刪除過。家鄉的楊柳依依、溪澗潺潺;炊煙嫋嫋、雨雪霏霏;黍麥青青、嗩吶悠悠,家鄉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是縈繞在我腦際,永遠不能散去最美的風景。我的老家座落在鄆城縣黃安鄉一個叫呂公堂的小村莊,村莊被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分成兩部分---街裡和家西。雖然無名,它卻是呂公堂的母親河,大人澆地、洗衣服,小孩洗澡、滑冰、打水漂,記得二羔子愛吹牛,說扎猛子扎多遠多遠,其實我們都看到他在水裡彎腰露著脊梁骨在走。老屋裡唯一的一件家用電器是一臺廣播,到了固定的時間,我都會拉開開關,裡面傳出東方紅的音樂和大幹快上、批林批孔、備戰備荒、階級鬥爭為綱等我們小孩聽不懂的口號,房子是土砌的,窗戶是紙糊的,但我卻從老屋裡感受了無限的溫暖,直到我9歲離開老屋轉學到成武一完小。我把童年的記憶一點點記錄起來,以表達對曾經生活在和至今仍生活在這片熱土的人們深深的敬意!人物篇:(1)二爺爺:二爺爺會唱戲,棗梆裡武生和紅臉都很拿手,我記憶最深的還是他帶我去撒魚,漁網撒出的一剎那,我覺得比護旗班的戰士甩出國旗的瞬間還瀟灑,當然,最幸福的還是幫二爺爺撿網裡那些活蹦亂跳的魚,因為二爺爺,在那樣的年代,我們竟然吃上了炸小魚(2)福臣:因患佝僂病,福臣叔腿有殘疾,但我卻感到他是村裡最樂觀的,每晚他家裡總是聚滿男女老少,打三五反的,下四子棋的,乘涼聊天的,最高興的還是無憂無慮的孩子們,福臣叔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玩,他拿一個小鐵碗蓋在地上的炮晌上,看誰的炮晌把小碗噔的高,當然我贏的次數多,因為爸總是從城裡買來最大最響的,那炮晌能把小碗打上楊樹梢頂(3)金棟:金棟雖然和當紅影星靳東重名,但他卻是村裡的流浪漢,沒人知道他來自哪兒,我知道他並不禁凍,因為他夏天還會裹著棉襖,他以乞討為生,但奇怪的是,每逢見到孩子們,他都會從油膩的衣服裡摸出大米球或者糖疙瘩,雖遭受人的冷落,但我分明看到他眼神的溫柔,現在我想,金棟可能是位濟世扶貧的俠客,他之所以流浪天涯,是因為他沒有找到拴馬的馬樁。寵:物篇:(1)小黑:那時,奶奶家養了一隻黑色的狗,名叫小黑,農村很常見的那種土狗,它沒有博美的華麗毛髮,沒有泰迪的萌態十足,沒有薩摩耶的高貴優雅,沒有拉布拉多的憨厚溫順,但它卻是我最喜歡的寵物,我忘不了和小黑在馬路上賽跑,我們的身後塵土飛揚的壯觀場面,忘不了我上學去,小黑在柵欄門口依依不捨的哀怨眼神,不幸的是,一天早晨,我打開房門,小黑卻直挺挺躺在門口,我仿佛看到它用盡最後的力氣挪到門口,妄圖向主人報信的那最後瞬間,和小黑一同遭受噩運的還有奶奶家養的一頭豬,那是一位「呢子大衣兩排扣,辮子梳到腚後頭」的豬小姐,我每次靠近她,她總是愉快的搖著尾巴,我每次給她撓癢,她總是享受的躺下她胖胖的身軀,只是這一次,她躺下卻沒能再次站起來。可愛的動物是被人藥殺的,聽奶奶和姑姑分析,因為爺爺是那時的生產隊長,爺爺是軍人出身,性格耿直,愛恨分明,肯定是在生產隊得罪了人……(2)小黃:小黃是我在小夥伴的幫助下,在屋簷下掏的一隻小麻雀的名字,因為那時它嘴巴黃黃的,故爾得名,到現在我還清晰的記得掏小鳥時,麻雀媽媽憤怒得豎起耳朵後的毛,和她啼血般的哀鳴。爺爺用秫秸稈給我扎了個鳥籠,於是我有了第二個小寵物,每天用大人也捨不得吃的小米餵它,可是好景不長,一次拴著它的腿鍛鍊它飛時,被一個小夥伴不小心踩中了,奄奄一息的小黃不知哪來的力氣,撲稜著翅膀撲向兇手,唧唧的叫著「為我報仇」,永遠的倒在了兇手腳下,我懷著對麻雀媽媽無限的愧疚埋葬了小黃。童趣篇:(1)割豬草: 一個糞箕子,一把鐮刀是割豬草的標配,割草使我明白了很多樸素的知識:羊愛吃灰灰菜,豬愛吃拉拉秧,如果你不小心被蒺藜劃傷,別害怕,抹上齊齊芽的汁就不會發炎,運氣好的話,我們有時還會碰到馬蜂菜、麵條子棵、毛根等人也可以吃的野菜,那些年齡大些的孩子有心計,會在糞箕子中間支跟藤條,冒充裝滿了筐。(2)投螞蜂窩:我和保柱叔最愛用土坷垃、石子投螞蜂窩,經常被蟄得鼻青臉腫還樂此不疲,最大膽的是江華子,他敢在樹底下把螞蜂窩搖下來,據說,他還在清晨,爬上樹,趁螞蜂還在睡覺,摘下螞蜂窩用手搓疤個粉碎。現在的老屋因為沒有了主人而失去了往日的生機,童年也和我們漸行漸遠了,但不知怎的,我對童年的回憶更深了!

相關焦點

  • 我懷念的故鄉是一陣風,那個人
    在這些細碎的嘮叨聲中,我從每天土坑裡抓螞蚱到背著小書包上學,從小學生變成大學生。後來我的生活離家越來越遠,我也會懷念奶奶剛從土裡挖出來的花生,剛從玉米地裡摘下來的玉米,剛從蒸鍋裡拿出來的酸豆角包子,但是奶奶總是告訴我,人總是要往前走的,是啊!有些記憶我可以去懷念但不可以去迷戀。只要想起來的時候心是軟的,眼睛是會笑的吧。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故鄉》篇幅不長,寫魯迅時隔二十年後再回故鄉,為了處理掉老屋,而見到了家鄉二十年後的風貌,感慨萬分。《故鄉》開篇,魯迅即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少女食人花:我的故鄉在我的記憶裡,是個到不了的遠方。@讓神仙忙起來:每個人的故鄉都是我們長大後眷戀和回望的避風港,故鄉的街道,故鄉的美食,故鄉的風土都組成了故鄉的記憶。@YTG:因為有個很遠的地方,這個世界上才會有故鄉。因為有個很遠的地方,大雁才會在秋天排成行。@大家不要笑我嘿:記憶在,故鄉就在,故鄉的風景也在。
  • 天馬散文‖老屋
    忘不了,老屋廂房中,青春俊彥的我,挑燈苦讀,只為能夠跳出農門;忘不了,老家院落的每塊石頭、每塊泥巴都是自己和父母肩扛手提。  老屋,見證我童年的斑斕、少年的憂愁、青年的焦躁之地。煤油燈下,母親常常一邊縫縫補補,一邊給我們講各種各樣的傳說。母親繪聲繪色的講述令人神往,也讓老屋平添了一種神秘和厚重。住在老屋,是溫暖、幸福的。
  • 老屋,帶給我的是心中悠遠的回憶
    我的QQ名曾經叫做「盛巷老路」,之所以起這名字,確實是為了懷念陪我走過小學,中學,大學乃至上班後若干年的這座老屋。是的,我對它的感情很深,很深。盛巷是無錫市裡的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它是我老屋的所在地。老屋就坐落在這條巷子的中間,有著三開間的門面大。左右兩間是一大一小的屋子,各住著一戶人家。他們是40年代後期開始租住在這裡的。打開中間的小門,一條通往裡屋的走廊,走廊不長,7-8米的樣子。出的廊外為天井的所在,是大人洗衣做飯,我們小孩戲耍之地。再往裡走就是客堂了,客堂是用來招待客人及日常起居的。左右兩邊連著兩個廂房,父母和我住在南間,爺爺奶奶在北間。
  • 在故鄉,我就是一棵樹
    在故鄉我就是一棵樹文/劉正國我經常覺得,在故鄉,我就是一棵樹。我是母親親手栽在老屋房後的那棵刺葉樹每年春天,家裡冬季儲藏的白菜醃製的蘿蔔鹹菜也快吃光了,母親兜著圍裙,摘下嫩嫩的刺葉,蘸著舊時光,熬出一大鍋美味的刺葉湯。
  • 別了,我的老屋
    當老屋映入眼底時,久違的親切掠過心頭。家人們站在馬路上和村民寒暄,女兒拉著我的手走進老屋。走下那幾級臺階,來到門前的院子裡:水泥打的地面有了不少裂痕,棗樹、石榴樹和幾年前沒什麼變化,只有桔子樹露著滄桑:主幹的頂端開裂著,四周的枝條低垂著,幾乎靠著地面,像一隻蒼老的手臂支撐著身軀。
  • 「美文選萃」趙金龍|故鄉的祖屋
    文學天地故鄉的祖屋趙金龍庚寅六月,夏雨連日,表叔海羊家鄉傳信,我歷百年之老屋在連日的夏雨中轟然倒塌,猶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陣微風便倒了下去,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身為趙姓後人的我,不能保護好祖上留下的產業,羞呼!愧呼!無顏拜見父親和祖先。六月十九日,寅時,我懷著無比自責和憂傷的心情,獨自駕車踏上了回故鄉之路。
  • 懷念,那故鄉的山,故鄉的水
    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是我兒時故鄉的美好圖畫,是那人生世世代代甘願被沐浴,享受一份舒適。此刻,我常常會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還有那悠悠的濃濃的思念!我的家鄉在一個小地方,有一條小溪,涓涓而流。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的心情已經淡漠,因為那裡有著我喜歡的青春活力與激情,或許,這就是我喜歡的味道。青春,應該是從最艱難的日子走過來才算穩重,可是,當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階段,我知道,這是生命的無奈,亦是對時間的一種緬懷。
  • 夜讀《我的故鄉》 |懷念「福州女兒」冰心
    朗讀者: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主持人 張寧她是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她的作品影響了中國以至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她就是「福州女兒」——冰心▲冰心今年是冰心誕辰120周年今天,冰心的眾多粉絲來到她的故鄉冰心在《我的故鄉》一文裡透露:祖父特別的愛她,原因之一便是她雖然常去他的書房看書,但卻從來沒有翻亂他的書籍。她說這個堆滿書的地方,是她的「樂園」,她一有空就鑽進去翻書看,而看過的書當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清朝袁枚的筆記小說《子不語》和林紓翻譯的法國名著《茶花女遺事》,而這也是冰心閱讀西方文學作品的濫觴。
  • 沒有親人的故鄉,還有留戀的意義嗎?
    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都有那麼一個美好的地方,那就是故鄉,承載著童年回憶的地方。金黃的油菜花,清澈見底的小溪流,童年的小夥伴,還有媽媽在門口的呼喊聲,爸爸嚴厲的眼神,都十分地讓人懷念。這種懷念就像毒藥,容易上癮,怎麼都忘不掉。很久沒有回故鄉的話,就會十分想念,就感覺生活少了點什麼。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年了,而且已經幾年都沒有回過養我的那片土地。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離開三十多年了,再也沒有回去過,隱隱的傷痛留存心間,有一種無根之萍的感覺。
  • 《故鄉》教學設計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後作者與母親、宏兒離開家。(三)找出小說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 白巖松說終究要和故鄉告別 故鄉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
    離開故鄉的,還有他的哥哥,和他。他說,17歲之前他的整個世界,就是從那裡陸續看到和了解到的。說到離開故鄉的那天,白巖松給大家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那天,我走的時候是歡蹦亂跳的,因為當時年輕的自己眼中只有前方,或者說未來。眼中充滿了好奇,恨不得連句拜拜都懶得說。
  • 詩情畫意:故鄉戀歌,日夜在唱
    >牛陷入沉思反芻田間地頭的蹄印放下鐮刀的人圍坐一起聲音、就是一個爽在心裡,發芽開花……NO.3老屋炊煙不願走一直環繞在老屋的四周雞鳴犬吠催醒勤勞的人老屋在晨光中從門縫裡溢出的香味像是母親的味道>為譜寫幸福的篇章保駕護航母親一生摯愛的灶臺忘不了用最好的糖果堵住灶王爺的嘴年年歲歲,幸福甜美NO.4故鄉的春天
  • 椒江,我的故鄉!
    02 正文 ▲港灣一角(照片來自《椒江工會志》),拍攝時間應是2000-2002年左右 雖然在首都北京工作生活了幾十年,但我仍時常懷念椒江,我的故鄉。
  • 美文悅讀——《故鄉的四季》
    關於故鄉的記憶,有時很遠,有時又很近。所謂的遠,那是一人在外的時候,遠離了莊稼和老屋、遠嫁的小妹,還有永遠也看不到裹著小腳、遠離塵世的奶奶……所謂的近,那是在夢中,眼前漂浮的山水、童趣、門前流淌的小河,還有縈繞在耳邊古老的歌謠;但在記憶的深處,卻永遠銘記著故鄉四季的風景和質樸純真的鄉情、鄉音。春天來了,故鄉是一條纖纖、細細、彎彎的小路,小路上雜草叢生、野花遍地,就連溪水的聲音都是那麼溫柔。
  • 老人夢見老屋來了個陌生人,特地在門口留下電話……兩年後,奇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陳瑋 兩年前,嘉善幹窯一位叫鄧紅君的老人做了一個夢:搬離許久的老屋門前來了一個陌生人,看不清長相。醒來後,鄧紅君有些恍惚:莫非是二哥要回來了?1962年,幾經輾轉,他找到父親的故鄉嘉善幹窯,卻只得到父親的死訊。悲傷之餘,鄧錦榮第一次知道,他原來還有三個兄弟。「我的哥哥和弟弟,你們在哪兒呢?」數十載春秋悠悠走過,教書育人一輩子的鄧爺爺,轉眼已至暮年。找到自己的手足兄弟,成了他此生最後的心願。
  • 治癒你的鄉愁,濟南雕塑師還原記憶中的故鄉老屋
    李義中的作品讓許多人找到了寄託鄉愁的對象,接到許多製作故鄉房屋的訂單後,他對自己的手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感覺我的作品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許多人叫我做老房子是因為在外工作,思念多年未回的老家,或者自己老家的房子瀕臨拆遷,想保住一份童年的記憶。畢竟一個微型場景能夠存放幾十年,讓人長久地回憶。
  • 重新審視故鄉的意義
    作者:徐貴祥(中國作協副主席)  讀唐先武的《故鄉,已是驛站》中關於「故鄉」的散文,產生很多聯想。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很多農村人背井離鄉,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他們懷著美好的嚮往,在嘗試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在艱辛打拼中,難以忘懷的依然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