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出口順差和逆差來源看中國製造全球地位

2020-12-14 品質中國

本文作者:寧南山

當我們談論貿易戰的話題時,我們還是要從中國對外貿易,或者說是全球貿易的大背景下看,為什麼中國的精英們在反駁美國人關於中美貿易順差過大時,總會說這是美國自身的問題,這個順差並不是單純的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差?

2019年9月25日,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二十屆世界知識論壇」首場全體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與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及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圍繞中美經濟戰、中國的崛起等議題展開激烈辯論。

其中有一段對於弗格森的指責,林毅夫對於中美的巨額貿易差是這麼敘述的:

「貿易對所有國家都是互惠互利的,即使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較大,但這是因為,一方面,中美兩國的比較優勢不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萬美元。去年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2萬美元。中國專注於生產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而美國專注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由於比較優勢的差異,美國一直從東亞進口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

儘管目前中國在美國貿易逆差中佔比約為50%,但從歷史上看,美國對東亞經濟體的貿易逆差一直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上世紀80年代,美國貿易逆差中東亞國家佔比超過80%,有時甚至超過100%。儘管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但這是因為其他東亞經濟體的逆差轉移到了中國,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向美國出口的唯一渠道。

但事實上,一方面,雖然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了,但美國對東亞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卻從上世紀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了現在的60%左右。因此,中國不是造成美國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在討論貿易時,我們不應該只看雙邊貿易,而應該著眼於整體貿易。

美國貿易逆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內部結構性問題。我們知道,美國的消費需求巨大,儲蓄只有一點點。任何有這種結構的國家都會出現貿易逆差。所以,美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是它自身的結構問題導致的。這種問題不能通過徵收關稅或其他措施來解決。

例如,自從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增加了對中國、韓國、日本和歐洲國家徵收的關稅。但去年,儘管實施了這些以減少貿易逆差為名義的措施,美國的貿易逆差仍然增長了12.1%。也就是說,實際上美國的貿易逆差還是在增加。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增長了11.7%。

所以這意味著,美國實際上是在和一個錯誤的敵人作戰。」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我們可以從中國2020年1-9月的對外貿易數據來學習。

下圖是我根據中國海關官網的數據製作的,2020年1-9月我國順差金額3260.54億美元,

把我們的出口順差排序前25位拿出來,

不考慮轉口貿易的香港,我國對外出口順差主要是來自於三大地區:

第一大順差來源地北美,總順差2315.49億美元,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個國家

其中對美國順差2185.72億美元,對加拿大131.18億美元,對墨西哥203.3億美元。

毫無疑問,美國是我國最大的順差來源地,而且佔了1-9月對外順差的71%,佔據著壓倒性優勢,這也是美國和我國打貿易戰,我國非常嚴肅的對待的原因。

如果對美國的順差沒有了,那麼我國的對外順差會損失掉大半。

第二大順差來源地歐洲,對歐盟的順差523.75億美元

25個順差國家中有10個是歐洲國家。

最大的四個國家是荷蘭352.83億美元,英國298.67億美元,波蘭152.48億美元,西班牙118.21億美元。不算香港的話,我國對外第二大和第三大順差來源國是荷蘭和英國。

可能有點好奇為什麼荷蘭竟然是我國第二大順差來源國,其實並不是說荷蘭市場大,或者荷蘭市場偏好購買中國產品,而是荷蘭有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這樣的優良大型港口,從這些港口進口然後再運送到歐洲各地。

另外我國對波蘭的出口順差這麼大,實際上波蘭是我國的第九大順差來源。

第三大順差來源地東南亞,對東南亞的順差457.39億美元

順差主要是越南,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四國,有意思的我國對泰國貿易基本平衡,

今年1-9月對泰國順差只有8.6億美元,因為泰國有較強的外資製造業,因此對衝了中國製造的出口。例如泰國是全球最大的硬碟生產國之一,威騰電子,希捷,東芝都在泰國有工廠。

我國對東南亞出口順差最大的國家是越南,順差金額為203.3億美元,越南是我國的第6大順差來源,原因為越南的電子組裝加工,紡織製鞋業等產業在迅速發展,需要從中國出口零部件和原料。

以上三大地區之外,我國第四大順差地區是南亞,

對印度257.87億美元,孟加拉94.91億美元,巴基斯坦90.9億美元。

這裡面印度毫無疑問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印度也是我國的第五大順差來源,

有點遺憾,中印關係現在不太好,我們希望印度能夠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畢竟中國明顯不想和印度為敵,如果在邊境真的鋌而走險結果就是再被揍一頓,沒有必要,好好做生意不好嗎?另外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是很有意義的,巴基斯坦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我國擴大對巴基斯坦的貿易,也有利於巴基斯坦去宗教極端化,過更加世俗的生活。

第五大順差地區是非洲,順差250.58億美元,

非洲製造業太弱,各種中低端的生活用品都需要大量從中國進口,我國民間有大量的平民前往非洲,都是在非洲過各種小生意,廣州也成為黑人商人聚集地,背後就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對非洲出口,總的來說處於順差。

可能有人問了,怎麼沒有拉美?我國25大順差來源國中,拉美只有巴拿馬排在第23位,順差47億美元,實際上巴拿馬也可以看成是北美,因為它和美國的關係太密切,1989年美國還派軍隊直接入侵巴拿馬,把當時的巴拿馬最高領導人諾列加押送到佛羅裡達州關押和審判,並且因此控制了巴拿馬運河,並且在1999年才歸還巴拿馬。

我們再看2020年1-9月的前25大逆差來源地區,

第一大逆差地區是東亞三強(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合計逆差高達1680.19億美元,

其中臺灣是第一大逆差來源為992.77億美元,

沒有錯,萬萬沒想到臺灣竟然是中國大陸的第一大逆差來源,我們要想減少進口逆差,促進經濟增長,臺灣是最值得努力和下手的地方。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反覆的呼籲過,統一之前需要對臺灣的經濟進行打壓,否則它越發展,越不想統一。

韓國是第三大逆差來源457.78億美元

日本是第五大逆差來源229.94億美元。

這三地是中高端電子零部件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地,同時也向中國大陸出口機械設備和各種材料。這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大名鼎鼎的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臺達,三星,SK海力士,東芝,村田,太陽誘電,TDK,京瓷等等都大量向中國大陸出口。

第二大逆差來源地是拉美三國(巴西,智利,秘魯),合計545.55億美元。

其中巴西是我國第四大逆差來源397.82億美元,

智利是我國第八大逆差來源107.48億美元

秘魯是我國第十九大逆差來源40.25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出差石油的委內瑞拉並不在前25位逆差來源,

並且我查了下,委內瑞拉也不在我國對外貿易前25大貿易夥伴裡面。

我國的「兩個糧食」進口都和巴西有關,其中農業糧食進口以大豆為主,

而工業的糧食--鋼鐵則高度依賴鐵礦石進口,根據worldsteel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為9.963億噸,同比增長8.3%。佔全球粗鋼產量的份額從2018年的50.9%上升至2019年的53.3%

而我國從巴西進口的前兩大商品就是大豆和鐵礦石,

巴西是我國的第一大大豆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鐵礦石進口來源國,

2019 年我國大豆產量 1810 萬噸,進口量為 8859 萬噸,國內總消費量10370 萬噸,

2016-2019 進口佔比均保持在 80%以上。從進口國看,2019年巴西、美國、阿根廷大豆進口比例分別為 65.1%、19.1%、9.9%。巴西遙遙領先。

2020年1-6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5.47億噸,同比增長9%,

2019年以來由於巴西礦難導致其出口量下降,2020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的鐵礦石中巴西礦份額由去年同期的20%下降至今年的17%。

從下圖可看出,巴西長期是我國第二大鐵礦石進口來源。

至於智利和秘魯,看下圖就知道了。2019年我國銅礦進口同比增加 7.9%至 530 萬噸,

其中智利是第一大進口來源佔比36.5%,秘魯是第二大進口來源佔比24.2%。

第三大逆差來源地區是大洋洲,合計逆差526.51億美元,

其中澳大利亞是我國第二大逆差來源487.98億美元,僅次於臺灣。

按照國家算澳大利亞就是第一大逆差來源國。

下圖是澳大利亞2019年對中國的出口結構,53.34%是鐵礦石,9.3%是煤炭。鐵礦和煤炭佔了對華出口的前兩位。

http://commerce.sz.gov.cn/attachment/0/513/513469/7269261.pdf

說實話,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一直靠賣資源生活,哪天鐵礦,煤炭等資源挖光了怎麼辦?

而紐西蘭則是我國第17大逆差來源,金額49.89億美元

第四大逆差來源地是海灣五國,合計逆差355.15億美元

其中阿曼是我國第10大逆差來源為94.49億美元,

沙特是我國第12大逆差來源為90.94億美元,

伊拉克是我國第13大逆差來源為75.29億美元

科威特是我國第16大逆差來源為54.28億美元

卡達是我國第20大逆差來源為40.15億美元。

海灣國家就不用說了,主要是向我國出口石油資源以及由石油加工而成的初級塑料,因為海灣國家也是有不少石化工廠的,畢竟他們也想在資源基礎上做一定程度的加工。

第五大逆差來源地是歐洲五國,

其中德國是我國第7大逆差來源地118.94億美元

瑞士是我國第11大逆差來源地92.57億美元

愛爾蘭是我國第14大逆差來源地74.94億美元

挪威是我國第23大逆差來源地31.04億美元

奧地利是我國第25大逆差來源地23.15億美元

歐洲是我國中高端機械,電子產品,醫藥產品的進口來源地,包括工具機,鐘錶,集成電路,汽車零部件,電氣和工業自動化設備等等。

像德國,愛爾蘭和瑞士都是全球前十位的藥品出口大國,例如瑞士有諾華製藥,而大量的國際藥廠都在愛爾蘭有生產基地。

以德國為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德國對中國出口前兩位的產品分別是

機電產品(包括機械,工具機,機器人,集成電路)佔比38.1%,

例如德國英飛凌就是歐洲三大半導體製造廠之一,博世的高端家電,庫卡的機器人(已經被美的收購),西門子的工業自動化產品,通快和德瑪吉的工具機,利勃海爾的工程機械,力士樂(現在已經是博世力士樂)和林德(已經被濰柴收購)的工業液壓產品等等。

我自己也買過德國的嬰兒安全座椅,其實我一開始也不知道買哪個牌子,但是上網一查很多人都在推薦某個牌子就買了,後來一看是德國的品牌。

另外是運輸設備佔比31.3%,運輸設備主要就是汽車及其零部件,BBA(寶馬,奔馳,奧迪)都是中國汽車市場追捧的豪車品牌。

在以上五大區域之外,還有幾個孤立的「逆差點」

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中是個「奇葩」,其是我國第6大逆差來源國達到159.08億美元,也是我國對東南亞中逆差的主要來源。

可能我們第一反應是不是進口了馬來西亞的石油?

其實我國從馬來西亞進口第一大產品也是機電產品。背後的原因還是因為馬來西亞也具有較強的外資製造業。

馬來西亞的集成電路製造和封測產業都比較強,英特爾在馬來西亞就有工廠,

實際上馬來西亞近年來一直是我國第三大集成電路進口來源,僅次於臺灣和韓國。按國家算的話馬來西亞是我國第二大集成電路進口國。

我國的集成電路封測企業,2019年排名全球第七位的通富微電,

在2016年就收購了AMD馬來西亞檳城封測廠85%股權,該工廠是AMD的核心配套封測廠。此後通富微電在2019年又全資收購了馬來西亞FABTRONIC SDN BHD公司以擴大檳城生產基地規模,強化海外產能布局。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有不少電子元器件製造廠,以被動元件為例目前在馬來西亞設廠的被動組件公司包含華新科(電阻)、旺詮(電阻),以及日本村田(電感、MLCC)等。

另外就是俄羅斯,是我國第15大逆差來源國,金額70.7億美元,

俄羅斯不用說了,2019年俄羅斯出口中國64.15%是石油及其製品。

另外逆差前25名中還有非洲的安哥拉,南非,剛果(金),加彭四個國家,

其中安哥拉是我國第9大逆差來源,金額98.01億美元,

安哥拉也是大量出口我國石油,是我國在非洲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國。

2017年和2018年安哥拉是我國第三大石油進口來源,

2019年是我國第四大石油進口來源,前三名是沙特,俄羅斯,伊拉克。

南非是我國第21大逆差來源,金額37.85億美元。

南非向我國出口的三大商品是鐵礦,錳礦,鉻礦。

其他區域還在前25位的,就是土庫曼斯坦,是我國第18大逆差來源,金額45.17億美元。

土庫曼斯坦是天然氣生產大國,中國是其天然氣的最大買家。

好了,這裡我簡單的做個總結,

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是,

中國的資源性產品逆差,

主要來自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拉美三國(巴西+智利+秘魯),俄羅斯,海灣五國(阿曼+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卡達),

非洲四國(安哥拉+南非+剛果(金)+加彭),土庫曼斯坦,挪威總共17個國家,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逆差,主要來自東亞三強(中國臺灣,韓國,日本),歐洲四國(德國+瑞士+愛爾蘭+奧地利),馬來西亞總共8個地區

中國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自然資源和製造業零部件材料,然後出口獲取順差,

而順差主要來自於北美三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

歐洲10國(荷蘭,英國,波蘭,西班牙,土耳其,比利時,義大利,法國,捷克,希臘),東南亞4國(越南,新加坡,菲律賓,柬埔寨)

南亞三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非洲2國(奈及利亞,埃及),

其他還有兩個孤立的順差點:阿聯和巴拿馬(可以算入北美)

由於對北美的出口順差依賴太高,如果加上歐洲10國就更高,所以對經濟蓬勃發展的東南亞+南亞兩大地區的發展是我國拓展出口的重點,尤其是距離更近的東南亞

我想簡單說兩點:

第一點:我們回到中美貿易戰的邏輯,當美國說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順差太大了,貿易嚴重不平衡,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只是世界貿易中的「中間商」,

我們從大洋洲,拉美,海灣國家等十幾個國家進口自然資源,從9個強制造業地區進口零部件和上遊設備材料,進行生產加工成成品後再向歐美出口。

像是澳大利亞是我國第一大逆差來源國,從澳大利亞進口自然資源進行加工後用於了對美國出口,再比如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iphone手機生產國,但是裡面的晶片,存儲器,電子元器件,顯示面板大量從中國臺灣,韓國,日本進口,加上中國大陸自產的零部件組裝加工成蘋果手機成品後,再空運出口到美國,這裡面的順差收益實際上是被多個地區分享了。

中國作為世界製造中心只是在統計上擁有了最後交易的全部順差。

本文開頭林毅夫說美國以前的逆差是對東亞地區的,現在轉移到中國了,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中國大陸承接了來自日本和四小龍的產業轉移,所以逆差也隨之轉移到中國了。

同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擴展到碳排放,

西方國家喜歡指責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不保護環境,要我們減排。

其實在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背後,中國是世界製造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那自然最大的碳排放就在中國發生,

這些產品即使不在中國生產,也會在其他國家生產。

而且中國的產業鏈集群化生產,地理距離更短,工廠運行效率更高,能源技術也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先進,全球發電效率最高排放最低的火力發電廠就在中國,反而會比製造業分散在更多發展中國家更加有利於降低碳排放。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歐美人改變自己的奢侈生活方式,降低對產品的需求,那就不需要生產並且向歐美出口這些產品了,那自然碳排放就降低了。

那麼西方人是不清楚這背後的邏輯嗎?我覺得並不是,說和中國貿易不平衡,說中國碳排放高,背後其實意思是中國全球佔比太高了,

把工廠從中國大陸搬遷到越南,中國臺灣,印度,歐洲,日本等地區,再對美國出口,美國的進口逆差並沒有減少,美國對外貿易照樣不平衡,但是美國的意見明顯就小很多。

同樣的如果中國的工廠搬到歐美,拉美,東南亞,印度,總的碳排放也並沒有減少,甚至會變得更多,但是歐美的意見也會小很多。

第二點:自然資源的逆差我們難以平衡,也沒有必要平衡,我國大量進口國外自然資源,保護國內的自然資源適量開採其實是好事。

我們的製造業逆差主要來自東亞三強(中國臺灣,韓國,日本),歐洲四國(德國+瑞士+愛爾蘭+奧地利),馬來西亞總共8個地區。

從平衡逆差的角度,這8個地區是我們進行製造業進口替代的主要方向,當然了裡面奧地利的貿易體量較小,可以去掉,因此可以說是七大地區。

其中非常明顯的,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逆差遠遠超過其他其他地區,這8個地區的總逆差2148.86億美元裡面,臺灣竟然就佔了46.2%。

目前中美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臺灣在民進黨政府帶領下,堅定的站在美國一邊進行反華動作,在疫情期間官方和媒體頻頻發表仇恨中國大陸的言論,

並且繼續修改教科書徹底的去中國化。在政治上是這8個地區中最為敵視和仇恨我們的。

從統一後的心理治理角度看,臺灣在統一前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發展越好,相對中國大陸的生活水平越高,則統一之後的心理回歸成本越高,這也需要我們需要減少從臺灣進口。

而其他7個地區在中美競爭背景下,除了是我們的產業競爭對手外,也是我們需要合作的對象,尤其是歐洲和日本,我們是要爭取不要倒向美國那邊給予中國壓力。

因此不管是從政治上看,還是從單純的產業進口替代上看,臺灣都是最為理想的進口替代對象,我們需要形成堅定的意志和手段來堅決的執行這一點。

相關焦點

  • 憑欄:衰退型順差確認——衰退是漫長的,順差是短暫的
    自2015年開始,銀行涉外收付款數據中,唯有2019年是順差。2018、2019兩年資本和金融帳戶(從外借債)大幅增長,導致逆差減少,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2019年一度轉為順差。從2020年5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來看,5月數據有所改善,從資本和金融、經常帳戶分別來看:1) 資金和金融帳戶略有改觀(淨借入25億),但對比2019年數據來看,改觀幾乎可以忽略。
  • 2020年,巴西出口2099.2億美元!對中國出口多少?
    王爺說財經訊:日前,據巴西經濟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巴西出口183.65億美元,進口184.06億美元,最終在12月,巴西貿易逆差4160萬美元。自此,2020年,巴西貿易數據全部出爐!數據顯示,2020年,巴西累計出口2099.2億美元,同比下降6.1%,從具體國家來看:1)2020年,巴西對中國出口額增長7.3%,最終達到佔該國全年出口總額的33.4%,達到701.1億美元。2)此外,在2020年,巴西對美國出口額則下降27.2%,出口額跌到3210萬美元;3)2020年,巴西還對歐盟出口下降13.5%。
  • 對大陸出口臺灣11月進出口貿易出現逆差
    大陸(含香港)持續位列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0%,佔同期臺灣總出口額的43.8%。進口方面,臺灣11月自大陸(含香港)進口額約67.1億美元,同比增長35.7%,佔臺灣總進口額的25.1%。
  • 臺灣2020年對大陸出口創歷年新高
    新華社臺北1月8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8日公布,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 美國不得不承認,在全球最艱難的2020年,中國竟打破了出口紀錄
    可就在近日,美方權威財經媒體發布了這樣一篇文章,稱在2020年全球最艱難,中美關係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我國卻打破了出口紀錄。而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創造的出口記錄是美國疫情嚴重的寫照,滿滿都是美國人的無奈。從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1月份,中方的進口與出口額打破了41年來的單月最高記錄,可以說創造歷史新高。
  • 西媒:中國成疫情中全球貿易最大贏家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西媒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產品出口激增,幫助中國成為全球貿易最大贏家。中國在新冠危機最艱難的時刻起飛,部分得益於中國醫療產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長。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出口推動中國恢復增長,且增長勢頭已明顯穩固。西班牙銀行14日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其中列出了揭示性數據。今年2月至7月,中國與全球醫療產品貿易相關的數字從8億美元的逆差變為360億美元的順差。
  • 南非罕見的「大額貿易順差」:也許長不了,但是很有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華輿訊據非洲時報報導 三季度的時候,南非出現了較大的經常性帳戶順差,這也就是所謂的貿易順差。這意味著,第三季度進入南非的資金比離開這個國家的資金要多。然而,第三季度南非的貿易順差達到了2975億蘭特,這比去年最高的貿易順差還要高出四倍!這可能是因為,南非的出口表現特別好。因為南非的出口順差達到了4536億蘭特。今年,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把整個南非鬧得一塌糊塗,但是他們的出口還不錯,創紀錄的黃金價格當然是主要的推手。
  • 外媒:中國控住制新冠疫情後為出口帶貨效果顯著 增長出乎意料順差...
    中國小康網12月8日訊 老馬 1月份,中國出口增速之大出人預料:根據該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與新冠大流行瘟疫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之初的去年同期相比,對外出口增加21.1%,出口商品總額1.8萬億元(約2680億美元)。當月,進口增加4.5%,略低於預期。
  • 銀行結售匯順差超800億元 出口企業面臨兩難抉擇
    來源:中國經營報原標題:銀行結售匯順差超800億元 出口企業面臨兩難抉擇本報記者/張漫遊/北京報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漲數月,近日已升至「6.5」時代。銀行結售匯順差環比激增超三倍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年10月,銀行結匯10279億元人民幣,售匯940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871億元人民幣,按美元計值,銀行結售匯順差130億美元;今年9月,銀行結售匯順差僅為269億元人民幣,按美元計值為40億美元。
  • 7月中國出口同比大漲7.2% 貿易順差環比擴大超1/3
    原標題:7月中國出口同比大漲7.2%,貿易順差環比擴大超1/3
  • 2020年倒計時,人民幣還有多少變數?
    作者 | 李海濤 林錫來源 | FT中文網2020年10月22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6.65,創下2018年7月份以來新高,從5月29日7.13到10月22日6.65,人民幣近5個月時間升值6.73%,人民幣大幅升值對企業貿易和投資產生影響。
  • 2020年1—11月烏外貿額約329.72億美元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統計委員會19日消息,2020年1—11月,烏外貿額約329.72億美元,同比下降12.9%,其中,烏出口141.97億美元,下降10.5%,進口約187.75億美元,下降14.7%,貿易逆差45.78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烏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2020年1—11月雙邊貿易額57.36億美元,同比下降17.2%,佔烏外貿比重的17.4%。
  • 臺灣11月對大陸出口續創歷史新高
    臺灣11月對大陸出口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信息網   2020-12-08 16:06:22   來源: 人民網   評論:   新華社臺北12月7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7日公布,臺灣11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44.6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7.2%,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5.2%
  • 外匯局初步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常帳戶順差859億美元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劉開雄)國家外匯管理局7日發布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經常帳戶順差859億美元,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3%。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2020年上半年,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1844億美元,同比增長2%。分季度看,一季度貨物貿易順差231億美元,二季度順差1613億美元,顯示我國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此外,2020年上半年,服務貿易逆差765億美元,同比收窄41%。
  • 8年後,中國GDP或將超183萬億,第一,成百年來首次超過美國的經濟體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周前就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那麼,在中國經濟已提前從後疫情周期復甦,並取得連續兩季度正增長之後,接下去的預期是怎樣的呢?
  • ...預計將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 中國進出口商品...
    俞方平攝(人民視覺)31.54萬億元——2019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創下這樣的紀錄,中國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從全球來看,進出口3.4%的增速在當前外貿環境下表現不俗;從國內來看,進出口規模的逐季攀增也劃出一道漂亮的上升線。這一年,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進出口商品都有啥?有多少裝進了消費者的購物車?未來進出口還將如何影響百姓生活?
  • 11月中國出口超預期 2021年能否延續?
    其中,出口總金額增至2.31萬億美元,增幅為2.5%;進口總金額為1.86萬億美元,降幅為1.6%;前11個月貿易順差為4599.2億美元,同比增23%。2020年出口的總量、國別和產品特徵如何看待2020年中國出口的特點?可以從三大視角看。
  • ...帶你看2020年中國水電設備產品進出口現狀與趨勢分析 出口結構...
    水電設備出口方面,我國主要出口水輪機及水輪的其他零件(不含調節器)和水力發電機組,其中,隨著我國水電設備研發技術的不斷突破,出口結構不斷升級,核心產品水力發電機組出口數量不斷增長;進口方面,我國主要向德國、美國等國家進口水電設備產品。進出口市場波動發展,處貿易順差狀態,我國不斷出臺免稅等優惠政策鼓勵高端產品,技術引進。未來,我國水電設備產品國際品牌競爭力將不斷增強。
  • 外媒:美國人疫情之下狂掃中國貨,中國的製造業地位似乎正在被強化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14日報導,美國今年本應減少進口中國商品,但由於長期居家的消費者搶購中國製造的家庭用品和玩具,其交易規模大幅增加。中國11月公布了創紀錄的貿易順差,出口同比增長21.1%,其中對美出口引領增長,創歷史新高。
  • 2020年中國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奧美醫療穩居出口...
    原標題:2020年中國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奧美醫療穩居出口龍頭地位   中國醫用敷料行業發展概況分析